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的五样》教案1 苏教版必修1目标教学1.浓缩内容,理清思路。
2.品味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4. 体验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心灵流程特点,懂得人生的意义.教学重点品位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教学安排作家简介: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现在,毕氏为国家一级作家。
内科主治医师。
北师大文学硕士.读:学会略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品:品味描写的精妙,体会作者思想的独到。
第二课时:思:联系自身实际,思考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该是什么?[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作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类,在一生当中总有些东西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我们难以割舍。
在同学们的生活中,同样也有许多东西非常重要,那么给大家3分钟时间思考,什么是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也许你很果断,也许你很踌躇,也许你从未考虑过,不知从何说起。
先让我们来借鉴和参考一下作家毕淑敏在《我的五样》中的选择和取舍吧。
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快速略读全文,理清哪些段落写“选”,哪些段落写“弃”?根据表格要求填写有关内容。
作者最宝贵的五样东西作者舍弃的顺序作者舍弃的理由①②③④⑤2.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a.“留”的内容归纳不易出错,可能有第1自然段至第16或第17自然段两种说法。
b.因为快速略读的原因,可能很多学生凭经验会认为第17或第18自然段至完是“弃”的内容。
应对办法:a.明确第17自然段是过渡段,即“留”的内容是第1—16/17自然段。
b.明确第40段是写“弃”的最后一段。
即“弃”的内容是第16/17—40自然段。
3.模仿以“留”、“弃”概括课文内容的方式,用一个字概括第41—45自然段的内容。
4.学生回答。
学生估计:a.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触类旁通,但不一定准;b.课文内容不熟或概括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不会说或会说错。
例如概括成“尾”或“想”。
应对办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上思考,容易想到“感想/感慨、抒情/议论”等概念,从而概括成“感”或“议”。
板书:交代题目过程我的五样{ 选择答案原因 }我为何而生(生存意义)结果舍弃过程追问生命随堂练习:1.参照<<我的五样>>围绕人生选择的话题,写出你想到的二十个词语.2.从所写出的词语中选择四个词语写一段有关人生选择的话,字数100字左右.反馈练习:1.读音全都正确的是A斟酌(zhēn ) 弥漫(mi )屏窒(zhì )百无聊赖(liáo )B斑斓( lán ) 雏形(chú )甄别(zhēn )娇弱纤巧(qiān )C玫瑰(guì ) 删除(shān )不啻(chì )四肢白骸( hái )D刹那( shà ) 墓冢(zhǒng )犄角(jī )面面向觑(qù )2.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逻缉严谨瞑思苦想苟延残喘B惶然妥帖朝夕相伴势不两立C挚爱扼住一如既往清丽绝纶D申述嬉笑忐忑不安面面相觑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的五样》教案3 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的]1.浓缩内容,理清思路。
2.品味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教学重点]品位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教学方法]读:学会略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品:品味描写的精妙,体会作者思想的独到。
思:联系自身实际,思考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该是什么?[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和大家做一个心理游戏,请大家按照要求完成以下问题:1、请写出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并说明理由。
2、请依次划去这“五样东西”中相对不重要的四样,并说明理由。
过渡:这虽是一次虚拟的选择,却是我们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的一次深入思考,面对这一问题,也许你很果断,也许你很踌躇,也许你从未考虑过,不知从何说起。
没关系,先让我们来借鉴和参考一下作家毕淑敏在《我的五样》中的选择和取舍吧。
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快速略读全文,理清哪些段落写“选”,哪些段落写“弃”?明确: a.第17自然段是过渡段,即“留”的内容是第1—16/17自然段。
b.明确第40段是写“弃”的最后一段。
即“弃”的内容是第16/17—40自然段2.学生回答。
2.模仿以“留”、“弃”概括课文内容的方式,用一个字概括第41—45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上思考,容易想到“感想/感慨、抒情/议论”等概念,从而概括成“感”或“议”。
3.作者为什么首先选择水、阳光和空气作为生命存在的三个要素?明确:因为生命的存在是个大前提,没有生命,其他一切都没有存在的可能。
4.作者为什么选择了鲜花?明确:因为鲜花代表着爱和美好。
生命中如果没有了爱,那生命还有什么值得珍惜的东西呢?6.根据作者舍弃的顺序概括出逐步舍弃各种东西的理由。
明确:作者首先去掉的是鲜花,因为鲜花相较于生命与写作是处于相对不重要的位置。
其次去掉的是水,因为没有水还可以坚持若干小时,“我”还可以写作。
再次去掉的是空气,因为只要有阳光的温暖,“我”一样可以写作。
当只剩下阳光和笔时作者最终选择了笔,因为放弃了笔就是放弃“我”写作的生命,就没有了“我”的灵魂,也就真正没有了“我”生命的存在。
7.作者在舍弃的过程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被要求最后只能保留一种时,为什么作者给的答案的读者先前没有料到的笔?明确:作者此时有着清醒的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既然“我”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写作,那笔只能是“我”五样中惟一的保留。
如果放弃了笔而选择了阳光,那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到处游走的僵尸。
在毕淑敏看来,多作家而言,再没有什么比写作更重要,因为作家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审视、思考社会和再现自己的审视和思考,一位作家放弃了笔,比让他失去生命还要痛苦。
8.作者在文中说“人们在清醒的选择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点,便像婴儿一样,单纯而明朗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明确:一个人一旦清楚“我为何而生”后,一切变得非常清晰而有意义。
这是作者在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生命存在意义后的释然,这让作者感到轻松,灵魂深处异常单纯,“我”的生命里写作是惟一不可以放弃的追求,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这种清晰的答案甚至让人有种不可抑制的兴奋。
9.作者还在文中说:“我细心地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
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桨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
”如何理解?明确:“我”明白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创作后,就明白了“我”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既然“我”存在的意义如此,那就开始“我”生命的航程吧,在有着狂风骤雨的生活里用“我”的笔奋力画出一条有价值的生命航道,为社会奉献出尽可能多的宝贵精神产品。
三、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
用空气、水、阳光对生命的宝贵衬托鲜花的可贵,生命固然重要,但没有鲜花存在的生命会失去多少光彩。
用空气、水、阳光、鲜花来衬托笔,前四样东西固然宝贵,可它们和写作的笔一比,都不是最宝贵的。
用同学们写的父母、孩子、爱人与自己想写的笔作对比,在诸多的忍痛割舍后,还是强调了自己对笔钟爱的理由。
(写法上逐层推进)比喻手法的运用。
比喻运用妥帖。
如:“万物好似压缩成超市货架上的物品……只有五样可以塞入。
”如“我细心地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战胜风暴的努力了。
”再如“教室内变得很寂静,好似荒凉的坟冢。
”四、进一步赏析文章:到位的心理体验作者以女性的敏锐和细致,将人生路上各种欲望舍弃的艰难和内心痛苦体验、感受表现得充分而深刻,准确而到位。
如作者写到舍弃水的体验时是:“立即喉咙苦涩,舌头肿痛,心也随之焦枯成灰”,又如写到舍弃空气时是:“闭起眼睛一跺脚”,将空气划去,其不忍、无奈又无助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很擅长从写人物外部的感受来刻画人物心理。
五、总结全文这篇课文作者其实用虚拟的一次“测验”回答了“我因何而生?”这个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
人一旦明白了这一追寻,在生命行进的路途中遇到选择和舍弃时就会比较镇定和从容,就会比较恰当地排出轻重缓急。
我因何而生?作者的回答是写作。
其实这种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也同样适合在座的每一个人,每个人正面叩问自己的灵魂,明白生命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