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
据了解,此次更新是继2010年中华医学会颁布《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后,十年来首次更新。

2020新版《指南》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循证科学为依据,接轨国际理念,结合我国国情,在诊断、病情评估及治疗等方面提供规范诊疗建议。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新鲜出炉了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atic Lupus Erythematosus,以下简称SLE)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影响全身多系统和脏器。

以反复复发与缓解为主要临床特点,疾病发生早期即可造成广泛器官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受累脏器的不可逆损害,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目前,中国SLE患病人群超过100万,患病率高居世界第二。

随着诊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SLE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显著改善。

患病后的10年生存率从1950年代的50%提升至目前的89%。

然而,患者的“下一个十年”生存状况却不甚乐观,令人担忧。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新鲜出炉了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新鲜出炉了
“过去三十年间,SLE患者的预后虽有显著改善,但10年以上的生存率出现明显拐点,25年至30年的生存率从89%骤降至30%。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介绍,“如何解决患者“下一个十年”的生存问题,预防和减少复发,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长期预后,仍是我国风湿免疫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


近十年来,随着新的诊治研究结果与新型治疗药物不断出现,指南制定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2020新版《指南》与时俱进,强调推进SLE的早期诊断与达标治疗。

提出SLE治疗应遵循早期、个体化治疗,最大程度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器官损害,改善预后的原则。

并清晰定义了短期和长期治疗目标。

“SLE的早期诊断为早期干预、快速达标提供了更多机会和窗口。

治疗的短期目标以控制疾病活动、改善临床症状为主,目的是达到临床缓解或可能达到的疾病最低活动度,尽可能的在早期减少器官损害。

”曾小峰教授强调:“治疗长期目标的核心在于预防和减少复发。

通过药物方案的调整,减少激素等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和控制器官损害,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新鲜出炉了
新版《指南》将SLE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评估与治疗策略逐步细分,着力推进达标治疗。

特别针对糖皮质激素强调了剂量个体化及病情稳定时尽早减量乃至停药。

曾小峰教授强调:“没有激素最终成功减量至相对安全的剂量范围(≤7.5 mg/d),就谈不上实现真正的SLE 缓解/低疾病活动,亦就谈不上SLE的达标治疗。


长期使用激素的不良反应如继发感染、脆性骨折等,会随激素剂量的增加而增多,有研究显示,接受>7.5mg/d泼尼松的SLE患者更易发生激素相关心血管(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脑血管疾病)、肾脏、肌肉骨骼等损害。

因此临床医师应尽可能采用控制病情所需的最低激素剂量。

2020新版《指南》同时指出,不恰当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SLEDAI评分高、受累器官数量多以及患者发病年龄轻等,是SLE患者合并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强调在SLE整个治疗期间,应及时评估可能的感染风险。

研究显示,我国SLE患者出现狼疮肾炎的比例高达40-60%,另有神经精神狼疮、肺动脉高压等脏器受累表现,病情较其他地区的SLE患者更为严重。

新版《指南》针对SLE患者出现器官和系统受累时,也给出了具体的处理意见。

曾小峰教授表示:“《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的发布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为中国广大风湿免疫科同仁提供了具有循证依据的SLE规范诊治建议,将整体提高中国红斑狼疮诊疗和管理水平,推进早期诊断,达标治疗,最终改善SLE患者的长期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L I N K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新鲜出炉了
盘状红斑狼疮:主要侵犯皮肤,是红斑狼疮中最轻的类型。

少数可有轻度内脏损害,少数病例可转变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皮肤损害初起时为一片或数片鲜红色斑,绿豆至黄豆大,表面有粘着性鳞屑,以后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色素明显加深,略高于中心。

中央色淡,可萎缩、低洼,整个皮损呈盘状(故名盘状红斑狼疮)。

损害主要分布于日光照射部位,如面部、耳轮及头皮,少数可累及上胸、手背、前臂、口唇及口腔黏膜也可受累。

多数患者皮损无自觉症
状,但很难完全消退。

新损害可逐渐增多或多年不变,损害疏散对称分布,也可互相融合成片,面中部的损害可融合成蝶形。

盘状皮损在日光暴晒或劳累后加重。

头皮上的损害可引起永久性脱发。

陈旧性损害偶尔可发展成皮肤鳞状细胞癌。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新鲜出炉了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临床上较少见,是一种特殊的中间类型。

皮肤损害有两种,一种是环状红斑型,为单个或多个散在的红斑,呈环状、半环状或多环状,暗红色边缘稍水肿隆起,外缘有红晕,中央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和毛细血管扩张,好发于面部及躯干;另一个类型是丘疹鳞屑型,皮损表现类似银屑病,为红斑、丘疹及斑片。

表面有明显鳞屑,主要分布于躯干上肢和面部。

两种皮损多数病例单独存在,少数可同时存在。

皮损常反复发作,绝大多数患者均有内脏损害,但严重者很少,主要症状为关节痛、肌肉痛、反复低热,少数有肾炎、血液系统改变。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新鲜出炉了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红斑狼疮各类型中最为严重的一型。

绝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即有多系统损害表现,少数病人由其他类型的红斑狼疮发展而来。

部分病人还同时伴有其他的结缔组织病,如硬皮病、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等,形成各种重叠综合征。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多样,错综复杂,且多较严重,可由于狼疮肾炎、狼疮脑病及长期大量使用药物的副作用而危及患者生命。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新鲜出炉了
深部红斑狼疮又称狼疮性脂膜炎,同样是中间类型的红斑狼疮。

皮肤损害为结节或斑块,位于真皮深层或皮下脂肪组织,其大小、数目不定,表面肤色正常或淡红色,质地坚实,无移动性。

损害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最常见于颊部、臀部、臂部,其次为小腿和胸部。

经过慢性,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治愈后遗留皮肤萎缩和凹陷。

深部红斑狼疮性质不稳定,可单独存在,以后即可转化为盘状红斑狼疮,也可转化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或与它们同时存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