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二)说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 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
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 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 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 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 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 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最高的教学技巧。“温故知新者,可以为师矣”。可见从
古到今都在重视新、旧知识间联系。因此,通过复习旧知, 可以起到搭桥铺路、分散难点的作用。) 强化学生说理, 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 途径之一。
(二)探索新知,初步感知
第一步,探索新知 我会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练习的设计层次性强。 在练习题的设计方面,我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决定把练 习题设计成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练习乘法分配律的正向练习。 第二层次,对乘法分配律进行反向练习,并且让学 生说出解题的方法。 第三层次,拓展练习,即把两个数的和变成三个数 的和,等式能否成立?变成四个数的和呢?五个数的和呢? 让学生明白,多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每一个加数分别与 这个数相乘。 第四层次,依旧是拓展练习,“把两个数的和改成两 个数的差,你会发现什么?”引发学生进一步猜测、验证。 把练习设计成不同层次的变化练习,能够使学生真正明白乘 法分配律的意义,为学习简算打下了基础。
1. 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 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
单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 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进
两道谁能一眼看题目说出得数。
(40+4)×25
37×45+55×37
68×32+68×68
(80+8)×125
比赛的结果:老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
想老师怎么你算得那么快?这时老师导入,刚才的比赛老 师比较快,是因为教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 知识吗?此时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 高潮,老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是:乘法分配律。板 书课题进入新知。】 (现代数学论指出: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
(四)小结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回答这节 课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 活中的那些问题,学以致用。
(五)布置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 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 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 落实了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 、 “ 人人都能获 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 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达到了 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 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 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在这个环节中,将还给
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通过比较、
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 活中遇到的问题。
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温故而知新,巩固前面学的乘法交换律、结合












125×8
25×4
25×6×4
7×8×5
2×3×50
课件设计可以使学生看得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 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
五、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 a + b ) ×c = a×c+b×c a×c+b×c=( a + b ) ×c 教学设想:板书简单,思想清楚,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六、说设计理念: 在认真解读了教学用书、教材后,我结合学生的认知 特点,我在设计本节课时突出了两个方面的重点内容: 一是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中探究 乘法分配律,二是设计灵活多变的变式练习,让学生 在不同类型的练习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具体 说明如下:
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 知能力,我将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以及乘 法分配律的变式练习。 教学难点:猜测、验证、总结乘法分配律。
二、说学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在已经掌握 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运
买这些些服装,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
出综合算式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引发思考,有旧知 导入新知。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要求列式,教师巡视,教
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接下来是,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列式,
得出板书
板书:65×5+45×5
(65+45)×5
请学生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通过计算,会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但是结
七、设计意图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我抛弃已有经验,重新设计这节课,力 图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几方面有所创新,有 所突破。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 分配律”,变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 配律”。教学的重点也由传统教学的重视结论的记忆、算法的模 仿,定位为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 进而学会应用规律。本节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 生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 拓展认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 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 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 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同时使学生感知到现 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充分体现“为解决实际问题而 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运算得到简便。四年级学生
已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
但运用能力不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形象思
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常受一些定势思维的干扰。
对于复杂些的计算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
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 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 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 挥学生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 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
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老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
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创设这样一个充满 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 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 和理解走进课堂。(课件出示商店场景,出示的衣服是上
衣、下衣,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搭配)
【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中选取
让学生列式计算,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概括出规
律。
从而得到乘法分配律:(a+c)×b=a×b+c×b
介绍一种记忆方法:a代表爸爸,b代表妈妈,c代表
我,×代表爱。即:
爸爸和妈妈爱我,也就是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
以及其逆运算:a×b+c×b=(a+c)×b
(三)巩固练习。
我将布置课本上的习题试一试,第一题,以及填一填第一题, 巩固所学过的乘法分配律。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
《乘法分配律》 说课稿
刘集二小 李赛
说课流程: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六、说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 48-49 页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
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 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 课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 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具有 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
果一样,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
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第二步, 类比展开,通过变式,感知规律 提出类比问题:如果施老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 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
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32×6+65×6 (32+65)×6 32×8+65×8(32+65) ×8
这时,启发学生思考:等号的左边有什么共 同点?等号的右边和左边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接着,让学生仿照例子再列举两个等式。这个时候, 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已经有了经验上的基础,教师 问:“这样的例子多不多?能写得完吗?你有没有 好的办法?”学生一下子想到了用字母表示。字母 公式就这样出来了,再让学生试着概括。 整个探究过程不断引发学生猜测、验证、观察、 比较、进而归纳,使学生在掌握新知的同时,体验 到了数学思想方法。
一、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 中探究乘法分配律,并尝试了用语言来概括,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数学学习的方法。 我借助课本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出了一个等式: (110+90)×2=110×2+9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