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特点概述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特点概述

《内》、《难》二经的成书,已为中医学 的独特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和应用。
《 伤 寒 杂 病 论 》—— 第 一 部 辨 证 论 治 的专著(或称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作者: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在《内》 《难》基础上,总结前人成就,结合自己 临证经验而著成。经后人整理分为《伤寒 论》及《金匮要略》两书。张氏被后人誉 为“医家之圣”。
△西方医学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医学产生 冲击(鸦片战争后)。
长期论争
中西医汇通思潮
在学术上逐渐沟通。
双方
代表人物: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 录》——一部很有价值的中西医学汇通 的专著。
西医也不断吸收和研究中医。如: 西药麻黄素、延胡索乙素等,皆为西医 药学家研究中药的成果。
△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的提倡
甚多。
《神农本草经》的问世,为中医 学术体系提供了较系统的药物学知 识。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使中医学术界有了统一的学术范式 四部经典出现
促使医学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态
此后,历代医家大多结合临床医疗 实践,从不同角度发展中医学。
●两晋隋唐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 和系统化。
晋、王叔和《脉经》——第一 部脉学专著. 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现有最早针灸专著. 一批专科性著作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与证候学 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记载处方和各 种治疗手段的方书 。
1956 年 以 来 , 国 家 大 力 提 倡 中 西 医 结合。
近30年来,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的 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含义:客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 会,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 构成的统一整体。
构成诸要素的统一体
哲学上整体与部分——辩证法的一对范畴
整体中某个或某些要素
温病学说形成
※ 明、吴又可《温疫论》——创“戾气学 说”(新的病原学说创始)
※ 清、叶天士《温热病篇》——
创“卫气营血辨证”
※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
温病学家
辨证”。
※ 清、薜雪《湿热病篇》——深化湿热病
证论治。
※ 清、王孟英《温热经纬》——发展了温
病诊治 后四人被誉为清“温病四大家”。
成就: △ 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 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 △ 《伤》载方113首, 《金》载方262首, 成为中医方剂学的鼻祖。 △运用了理、
法、方、药一体辨证论治原则,创立了中 医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使中医临床 学科有了根本的改观,奠定了中医理论 体系临床医学部分的基石,并使中医理 论与临床融贯成一体。
●是中医学的基础医学,本课程是中医学的 入门课程。
●内含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 的认识(生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病 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
●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 础。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形成的历史背景: 古代自然科学的渗入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本草纲目》
医学理论进展显著
※ 明 赵献可、张介宾“命门学 说”——命门所藏 之阴阳水火是 全身阴阳之根本,其盛衰决定着 全身阴阳之盛衰,命门是调节 藏象理论的深化 全身脏腑阴阳之枢纽。 ※ 明、李中梓——“肾为先天之 本,脾为后天之本”。 清、王清任——“脑主思维”、 “瘀血”致病 。
●宋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学派涌现,中医理论 体系突破性进展
此期,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
●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中医理论 形成对前期理论进行分析评价,综合汇通
的总趋势。 《证治准绳》 《景岳全书》
一批集大成的 《医宗金鑑》
综合性医著问世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清代政府组织编写
中医学 整体观念是一种思想方法,贯
穿于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所 有领域。
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具有体现于四个方面:
●形体结构方面
人体组织器官相互沟通,局部与整 体不可分割。
五脏:心、肝、脾、肺、肾 内
六腑:胃、小肠、大肠、三焦、
人体
膀胱、胆
五体:皮、脉、筋、肉、骨
成就: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的经验 积累阶段,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 (感性上升至理性)。△建立了中医学 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 理论指导和依据。
2、《难经》
“难”,有质难之意,即问答。全书共 有81个问答,称“八十一难”。
成书年代: 不详。为后世医家著成后 托名于秦越人(扁鹊)所撰。
成就 : 在《内经》基础上有所发展, 尤以脉诊和针灸治疗较《内经》更详。
至此, 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诊 治的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 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近代与现代:收集整理前人成果及中西
汇通
中西医结合。
本世纪30年代,曹炳章《中 国医学大成》——一部集古今中 医学大成的巨著。 整理前人成果 70年代,全国高等中医院校 教材《中医学基础》——为中医 理论体系系统化和规范化打下 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形成的标志
●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1、《黄帝内经》的成书——第一部医学典 籍,誉为“医家之宗”
素问 9卷 81篇
《内经》
162篇,14万余字
灵枢 9卷 81篇
成书年代:有争议,成书年代历经战 国至西汉。可以认为是汉以前医学成就 的汇编。
作者:是相当长的时期内,古代医 家经验的汇集。
●药物专著的问世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物 学专著。
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大约成书 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载药365种。
特点
上品:补身养命
最早的药物分类法
中品: 养性补虚
下品:专用去病 《本草经》 药物主治功效系统——记载药之性味、功
能、别名、产地等
疗效显著可靠——内含植物、动物、矿物
等药品,疗效显著者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特 点概述
绪论
重点: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内容提要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中医学
●是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 防治及其摄生康复,具有独特理论体系 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