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工业化发展论文

建筑工业化发展论文

建筑工业化发展论文
【摘要】建筑工业化能大幅减少用工、缩短工期、降低劳动强度、节能降耗、提高综合效益,相对于传统建筑业优势明显,是我国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期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引言:我国“十二五”时期建筑业发展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面对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建筑业传统生产方式的弊端日益突出,如何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提高功效,加快发展我国的建筑工业化步伐,值得我们每一个建筑从业者深思,并为之付诸行动,勇于探索。

1.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现状
我国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建筑工业化的各个要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预制混凝土结构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但在九十年代后期在民用建筑中应用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是发展建筑工业化的观念淡薄,技术政策不明,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产品质量得不到提高,造成建筑工业化发展缓慢。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能源与资源不足的矛盾越发突出,生态与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劳动力成本上升明显,建筑企业生产效率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存在很大差距,普遍存在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偏低,人员素质及专业性不高,劳动力逐年紧缺,民工荒已成为建筑行业的普遍现
象。

我国建筑业现代化发展急需改变传统劳动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机械化操作程度。

2. 建筑工业化的定义和特征
建筑工业化,是建筑物构配件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实现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条,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建筑工业化的特征在于实现了设计和施工的系统性,在一项工程的每个阶段,从市场分析到工程交工都必须按计划进行;实现了施工过程和施工生产的重复性,构配件能够用于不同规模的建筑、不同使用目的和环境;实现了建筑构配件生产的批量化,可以提供一系列能够组成各种不同建筑类型的构配件,定型化批量生产。

3.发展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措施
建筑业实现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基础,正确的技术和经济政策是支撑,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是目标。

要想提高建筑业水平,加快我国建筑工业化步伐就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3.1加强政策引导,培育市场需求
政府部门关于建筑业的法规体系虽然已经基本建立健全,但随着社会发展,仍需要不断完善,尤其是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和完
善相关工业化产业政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宣传、扶持力度,鼓励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加强倡导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姻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建筑各类企业整体、合理、均衡发展,积极发展和采用标准化、通用化构件,大力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提供大量的需求空间,推动建筑工业化进程。

3.2 提高构配件、制品的商品化、社会化水平
建筑工业化构配件和制品涵盖建筑结构构件、门窗、隔断、商品混凝土、预制钢筋网以及使用功能设备等建筑用成品和半成品,对建筑功能齐全、舒适方便、安全卫生、环保节能起着重要作用,关系到最终产品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和使用寿命。

这些构配件和制品实现了生产工业化,体现出规格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特征,才能实现它的商品化和社会化。

3.3 推动现场施工的机械化发展
建筑工业化不仅仅局限于构配件工厂定型、批量生产的装配施工方式,更要发展工程现场以机械化的方法装配成房屋的施工方式,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实现现场施工的机械化、自动化。

这就需要加速建筑机械制造业不断推出相适应的机械设备,加速建筑企业机械设备的更新,逐步用先进机械取代性能差、能耗高、安全性能差的老旧机械。

并要运用科技信息自动化管理,优化组合,实现各类机械、设备的最佳组合,形成多层次的机械装备结构,改进工艺和工具,减少劳动力的投入,逐
步弱化人力手工操作施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果,不断将高新技术成果引入建筑业,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3.4 发展综合效益好的建筑体系
在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

钢结构建筑具有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据统计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增加面积4%以上,并且钢结构构件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预制装配式结构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墙,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板,通过钢筋混凝土后浇部分将梁、板、柱、墙及节点连成整体的结构体系。

具有减少构件截面,减轻结构自重,便于工厂化作业、施工速度快等优点,是替代砖混结构的一种新型装配式结构体。

另外,加快研发推广复合木结构,该结构体系不仅适用于大跨度的建筑中,还可适用于广大村镇建筑和二至三层的别墅中。

3.5促进建筑标准化的发展
加快实施建筑标准化对建筑工业化极具推动意义,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基础。

实现建筑结构件、部品、部件、门窗的标准化设计与应用,推进了工厂化大批量建造的进程,使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

发展建筑标准化需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
重要的基础标准,才能够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

建筑行业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和完善建筑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

4.建筑实例展现建筑工业化发展前景
在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一大批建筑企业充分整合资源,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黑龙江宇辉集团为例,积极整合集团辖下各公司的资金及人才技术力量,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中国国情和区域情况的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技术。

该公司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建设的洛克小镇14号楼为例,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较大幅度地节省了人力、物力,缩短工期;大量的建筑工人由“露天作业”向“工厂制作”为主的产业工人转变;一般按照传统方式建造同等规模的工程,平均需要劳动工人约240人左右,平均7天完成一层楼,而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只需要工人70人左右,平均5天一层楼(包括外装饰),这不仅减少了人工成本,而且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它打破了传统建造方式受工程作业面和气候的影响,在工厂里可以成批次的重复制造,工程建设综合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由此可见,建筑工业化能大幅减少用工、缩短工期、降低劳动强度、节能降耗、提高综合效益,相对于传统建筑业优势明显,是我国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期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由
之路。

随着“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政府部门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成熟和完善,必将培育出更多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需要的优秀建筑企业,迎来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工业化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住宅建筑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蒋勤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