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城市商业规划报告第一章总论一、规划编制目的六盘水市上版城市总体规划于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较好地指导了六盘水市城市建设。
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六盘水市城市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
为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特编制《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二、规划编制背景六盘水市上版城市总体规划于年编制完成,于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该规划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较好地指导了六盘水市城市建设,促进了六盘水市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
由于发展形势和条件的变化,上一轮总体规划已不能满足继续指导未来六盘水市城市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六盘水市城市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亟需通过总体规划修编加以引导和协调。
(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国家继续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及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给六盘水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六盘水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西电东送”工程。
六盘水是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工程主要地区之一,是贵州省“西电东送”工程建设的主战场。
西电东送工程为六盘水进行大规模的煤电开发和综合利用煤炭、水能资源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批重点能源项目落户六盘水,极大地促进了六盘水的社会经济发展。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加大。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国家制定大量的优惠政策并进行大规模投资,特别是国家把西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接替区,加快了六盘水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步伐。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依托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和中心城市发展,六盘水的区位优势得到凸现和提升;、泛珠三角省市区的经济合作,为加快六盘水资源优势的转换提供了市场需求,六盘水与东部发达区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合作空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立,为西部邻近省区的物资流通和产品贸易提供了机遇,六盘水作为西南地区交通枢纽地位日益重要。
(三)贵州省新的发展战略的提出、在《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把六盘水建设成为省域次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把六盘水建设成为万人口的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对六盘水市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贵州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贵州西部(毕水兴)循环经济带的建设,提出把以六盘水为重点的贵州西部建设成为重化工基地,一批重大项目将在“十一五”期间建成投产或陆续开工建设,将为六盘水市快速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四)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年,六盘水市铁路“三线一站”(株六复线、内昆铁路、水柏铁路、六盘水南编组站)建成后,六盘水处于华南、西南铁路交通的交汇点,形成了北上四川、南下广西入海、东出湖南到华东、西进云南的铁路大“十”字,六盘水已构筑成为我国西部的铁路枢纽城市之一。
随着六沾复线、南昆复线及镇胜高速、杭瑞高速、水盘高速等公路的建成投入使用,六盘水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将更为快捷,区位优势将更为凸现。
(五)六盘水市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产业结构的调整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包括六盘水在内的贵州西部建设成为以煤炭综合开发为主的重化工基地,走“煤电化”一体化的发展路子。
对六盘水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
加快把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煤化工、高载能等产业,已经成为现实可能。
六盘水市已经形成较强的工业生产能力,并步入了重化工阶段。
大力发展煤化工等产业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煤化工确定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六盘水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近几年,六盘水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等三项重要指标增幅连续保持贵州省第一。
、城市辐射能力增强近年来,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城市道路、供水、防洪、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形象明显改善,品位得到提升,辐射带动能力逐渐增强,中心城区基本具备了建设大城市的雏形和条件。
三、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
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合理有序利用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近期与长远、控制与发展的关系,重视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
、坚持“五个统筹”。
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以城市总体规划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区域、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强调“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坚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技术路线、加强多层面的专题研究城市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总体规划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前瞻性的研究作为规划的基础性支撑。
本规划在实事求是地总结版总规实施以来城市规划建设的成就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六盘水市开展的各项专题研究,综合确定城市发展策略和规划重点,落实城市空间、城市用地、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并注重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空间布局相协调。
、整合相关研究与规划成果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和规划管理的需要,六盘水市开展了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研究和规划工作。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将结合已完成的各个层次规划,同时与正在开展的六盘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以保证城市总体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统筹作用。
、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的刚性和弹性并重是规划可操作性的基本条件。
对于国家有关规范规定的强制性内容,必须在规划中予以明确,做到定空间、定规模、定发展时序;对于受社会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因素影响可能变化的规划内容,则以指导性原则予以提出,保持规划的适应性。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本规划过程将广泛听取和吸纳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社会组织、专家、广大市民的意见,强化公众的规划意识,充分体现规划的协调作用。
四、六盘水市上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与评价从年代初期至本世纪初,六盘水市先后编制了两轮城市总体规划。
前后两轮《总体规划》对六盘水市的城市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六盘水市第一轮总体规划《六盘水市暨市中心区总体规划》由六盘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年编制完成,年经论证后报省政府,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六盘水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六盘水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年城市总规》)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年完成,经国家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核准,年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一)《总规》简要回顾、城市性质规划将六盘水市城市性质确定为:西南地区能源、原材料、煤化工生产基地和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贵州省西部地区中心城市。
提升了六盘水市的城市地位,为六盘水市向大城市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盘水市城市性质的确定符合当时六盘水市实际。
、中心城区发展规模规划中心城常住人口规模为:年为万人左右,年为万人左右,年为万人左右。
并留有万人口大城市规模发展的余地。
规划中心城区近期(年)城市建设用地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远期(年)城市建设用地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
其中人均居住用地平方米,人均工业用地平方米,人均道路用地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平方米。
(二)《总规》实施情况、从城市用地规模来看,《总规》确定六盘水市中心城的可建设用地仅有平方公里,其中有一定比例是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总规》中规划至年城市建设用地为平方公里,而至年末市中心城建成区面积已达平方公里,远超过平方公里。
到年左右,六盘水市中心城将实现《总规》中的城市发展目标,建设用地奇缺。
、从城市人口规模来看,六盘水市中心城现有人口约万人,已超过《总规》确定的中期目标,照此发展下去,在年左右就要达到《总规》期末的人口规模,这同《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的预测相吻合。
、从《总规》中近期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看,一是用地有突破,六盘水近几年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完成了一些重要路段的建设与改造,并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规划,但在编制详细规划时对城市总体规划有了一些突破。
例如水城县双水新区详细规划,要满足水城县行政中心的需要,将规划用地的范围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向东突破米,城市建设用地突破了近平方公里;二是路网结构的改变,在编制风凰新区和德坞组团的详细规划过程中,由于中心城周边的部分条件发生了改变,对《总规》中西部的路网结构进行了调整;三是用地性质的调整,在总体规划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和功能需要方面的因素,对部分用地性质进行了调整,其中最为突出是将原体育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另安排了市体育中心用地;原六盘水烟厂由于政策性关闭,其用地也被调整为教育科研用地(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
、对外交通系统发生变化,铁路建设用地规模增大,杭(州)瑞(丽)高速公路骨干网的规划和六盘水中心城环城高速公路的规划对城市的发展影响等,都对城市的用地结构、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和用地规模产生影响。
(三)对《总规》的评价、《总规》因地制宜制定了城市发展蓝图,适应了六盘水城市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要求,对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结合六盘水市特有的地形和用地条件,规划提出的“带状组团式”结构,促进了德坞、荷城、双水等新区的建设,规划确定的三条主要干道为建成大城市提供了空间。
、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六盘水市的发展面临外部环境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六盘水城市的迅猛发展,《总规》所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六盘水市的新的发展要求;城市人口用地规模等方面已明显滞后。
五、规划修编重点(一)调整生产力布局,科学引导全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在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强势推动和大区域交通布局优化条件下,六盘水市经济的发展潜力日趋凸显。
原有生产力布局已远不能适应今后的经济发展,亟待作出重大调整和重新布局。
(二)确定科学的城镇体系结构,推动市域城镇化进程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引导下,结合新的生产力布局要求,并综合考虑市域环境资源配置条件,确立新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和城镇化目标。
(三)明确空间管制范围,提出空间管制原则结合城镇体系发展要求、区域资源开发程度、生产力发展布局、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专项保护等情况,明确划定各级城乡空间管制区域,并进行分类指导,制定不同的城镇建设、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措施和策略,引导各类开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