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表B.0.1 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报审表济南市轨道交通R3线一期工程济南东车辆段工程施工二标段基坑开挖及回填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核:审批: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市轨道交通R3线一期工程济南东车辆段二标段项目部2018年3月1、编制说明1.1 编制依据1、本项目施工图纸2、《济南市轨道交通R3线一期工程3标段济南东车辆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1)4、《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1999)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7、《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8、《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1.2 编制原则1、全面符合轨道交通R3线一期工程关于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等各方面的要求。
2、充分利用网络计划技术,统筹安排各项工程施工顺序,做到关键项目或关键工序的施工优先安排超前组织,以消除控制因素,使各项工程都能顺利展开。
3、按倒排工期方法确定各项工程施工进度,以此上足机械设备和劳力,做到机械设备配套、技术工种齐全,确保按计划完工。
4、采用成熟的施工技术和工艺,并积极推广技术革新,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
5、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质量百年大计”的原则。
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从制度、管理、方案、资源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施工质量及安全。
1.3 编制范围本标段施工范围内基坑、基槽土方开挖和回填,以及为实现我单位在本项目中质量、工期、安全、信誉总目标而采取的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措施。
2、工程概况2.1 工程简介济南东车辆段段址位于济青高速公路以北,稻香路以南,滩头沟以东,韩仓河以西合围的地块内。
地块现状主要为农田。
车辆段主要承担R3线一期工程部分车辆的停放、列检,全部车辆的周月检及定临修任务。
车辆段总平面采用库房并列、尽端式的布置形式,场地由北向南依次布置镟轮库、联合检修库、停车列检库以及试车线。
洗车库八字式布置在出入线南侧,调机及工程车库布置在检修库咽喉区西北侧。
车辆段设两个出入口,均与稻香路相接。
本工程主要为6个单体建筑,分别包括检修库、停车列检库、镟轮库结构单体及其上盖板,水处理用房、雨水泵房、易燃品库等工程,以及车辆段内所有单体的机电安装工程,韩仓河试车线桥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如图所示。
图2.1-1 济南东车辆段地理位置2.2 地质及水文概况1、工程地质拟建场地无活动断裂通过,未发现河道塌岸、崩塌和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存在,未发现有害气体,钻孔中未揭露石灰岩,根据《济南轨道交通R3线一期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可知,场地范围内发生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场地地基土分布如下:第①层素填土:黄褐色~杂色,松散~密实,以粉质黏土为主要成分,混有较多的碎石及少量建筑垃圾。
层底埋深:0.3m~3.2m,厚度:0.3m~3.2m。
第③1层粉质黏土:灰褐~褐黄色;软塑~可塑;土质较均匀,可见铁锰氧化物,含少量小径浆石,直径 1~3cm 分布不均匀,约含2~5%,粉粒含量高,近粉土。
层底埋深:1.8m~5.7m,厚度:0.5m~5.2m。
第⑥1 层粉质黏土:灰黑~深灰色;软塑~可塑;土质较均匀,可见贝壳及较多砂土,有机含量高。
层底埋深: 3.0~8.4m,厚度: 0.5m~5.3m。
第⑦1层黏土:灰褐~灰黑色;软塑~可塑;土质较均匀,可见铁锰质氧化物,含有少量小径姜石,径1~3cm,大者5cm,分布不均,约含5~8%,局部富集,黏粒含量高。
层底埋深:5.9m~10.7m,厚度:0.9m~5.9m。
2、水文地质①地表水拟建济南东车辆段范围内穿越水系主要为韩仓河。
源于历城西营与港沟镇接壤的麒麟山诸峪,北流经燕棚窝、两河、东坞、港沟村、章灵丘等,从韩仓西过胶济铁路,再经东、西梁王庄之间至曲家庄东入小清河。
全长28km,流域面积154km2。
为缓流山洪和和灌溉农田,于1965年在上游建成燕棚、港沟水库,其库容分别为103.7×104m3 和 39.2×104m3,控制流域面积为8.8 km2和 35km2。
下游大部分河段常年干枯,作泄洪之用。
②地下水本区地下水主要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
③设计水位济南东车辆段建议抗浮设计水位标高均为 23.0m。
④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在长期浸水的条件下,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3、施工部署1、研究和审查图纸检查图纸和资料是否齐全,核对平面尺寸和标高,图纸相互间有无错误和矛盾;掌握设计内容及各项技术要求,了解工程规模、特点、工程量和质量要求;熟悉土层地质、水文勘察资料;会审图纸,搞清构筑物与周围地下设施管线的关系,图纸相互间有无错误和冲突;研究好开挖程序,明确各专业工序间的配合关系、施工工期要求;并向参加施工人员层层进行技术交底。
2、查勘施工现场摸清工程场地情况,收集施工需要的各项资料,包括施工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河流、气象、运输道路、植被、邻近建筑物、地下基础、管线、电缆坑基、防空洞、地面上施工范围内的障碍物和堆积物状况,供水、供电、通讯情况,防洪排水系统等等,以便为施工规划和准备提供可靠的资料和数据。
3、平整施工场地按设计或施工要求范围和标高平整场地,将土方弃到规定弃土区;凡在施工区域内,影响工程质量的软弱土层、淤泥、腐殖土、大卵石、孤石、垃圾、树根、草皮以及不宜作填土和回填土料的耕植湿土,应分别情况采取全部挖除或设排水沟疏干、抛填块石、砂砾等方法进行妥善处理。
4、清除现场障碍物将施工区域内所有障碍物,如高压电线、电杆、塔架、地上和地下管道、电缆、坟墓、树木、沟渠以及旧有房屋、基础等进行拆除或进行搬迁、改建、改线;对附近原有建筑物、电杆、塔架等采取有效地防护加固措施,可利用的建筑物应充分利用。
5、做好排水设施在施工区域内设置临时性或永久性排水沟,将地面水排走或排到低洼处,再设水泵排走;或疏通原有排水泄洪系统;排水沟纵向坡度一般不小于2%,使场地不积水。
6、修建临时设施及道路根据土方和基础工程规模、工期长短、施工力量安排等修建简易的临时性生产和生活设施,并进行试水、试电、试气。
修筑施工场地内机械运行的道路,主要临时运输道路宜结合永久性道路的布置修筑。
道路的坡度、转弯半径应符合安全要求,两侧作排水沟。
7、准备机具、物资及人员作好设备调配,对进场挖土、运输车辆及各种辅助没备进行维修检查,试运转,并运至使用地点就位;准备好施工用料及工程用料,按施工平面图要求堆放。
组织并配备土方工程施工所需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组织安排好作业班次;制定较完善的技术岗位责任制和技术、质量、安全、管理网络;建立技术责任制和质量保证体系;对拟采用的土方工程新机具、新工艺、新技术,组织力量进行研制和试验。
8、主要施工机械及设备配备基坑开挖选用反铲挖掘机配备自卸汽车施工。
根据土方量及实际施工安排需要,选择5台PC-220、2台ZL50装载机,PC-220挖机主要用于基坑内土方开挖及上部翻运;ZL50装载机主要用于土方的推卸和水平翻运。
另配备15辆20t新型环保渣土车,后根据运输需要再进行增减。
开挖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做好汽车和挖掘机的调度工作,提高挖土效率。
3.1 主要施工机械及设备配备表4.1 土方开挖施工4.1.1 土方开挖要求1、场地开挖挖方边坡坡度应根据使用时间(临时或永久性)、土的种类、物理力学性质(内摩擦角粘聚力、密度、湿度)、水文情况等确定。
对于永久性场地,挖方边坡坡度应按设计要求放坡,如设计无规定,应根据工程地质和边坡高度,结合当地实践经验确定。
对软土土坡或极易风化的软质岩石边坡,应对坡脚、坡面采取喷浆、抹面、嵌补、砌石等保护措施,并作好坡顶、坡脚排水,避免在影响边坡稳定的范围内积水。
挖方上边缘至土堆坡脚的距离,应根据挖方深度、边坡高度和土的类别确定。
当土质干燥密实时,不得小于3m;当土质松软时,不得小于5m。
在挖方下侧弃土时,应将弃土堆表面整平低于挖方场地标高并向外倾斜,或在弃土堆与挖方场地之间设置排水沟,防止雨水排入挖方场地。
2、边坡开挖场地边坡开挖应采取沿等高线自上而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
在边坡上采取多台阶同时进行开挖时,上台阶应比下台阶开挖进深不少于30cm,以防塌方。
边坡台阶开挖,应作成一定坡势,以利泄水。
边坡下部没有护脚及排水沟时,在边坡修完后,应立即处理台阶的反向排水坡,进行护脚矮墙和排水沟的砌筑和疏通,以保证坡面不被冲刷和在影响边坡稳定的范围内不积水,否则应采取临时性排水措施。
4.1.2 开挖方法1、基坑(槽,下同)、管沟和场地开挖应有排水措施,防止地面水流入坑内冲刷边坡,造成塌方和破坏基土。
2、开挖前应先进行测量定位,抄平放线,定出开挖宽度,按放线分块(段)分层挖土。
根据土质和水文情况,采取在四侧或两侧直立开挖或放坡,以保证施工操作安全。
当土质为天然湿度、构造均匀、水文地质条件良好(即不会发生坍滑、移动、松散或不均匀下沉),且无地下水时,挖方深度不大时,开挖亦可不必放坡,采取直立开挖不加支护,基坑宽应稍大于基础宽。
如超过一定的深度,但不大于5m时,应根据土质和施工具体情况进行放坡,以保证不塌方。
放坡后坑槽上口宽度由基础底面宽度及边坡坡度来决定,坑底宽度每边应比基础宽出15~30cm,以便于施工操作。
3、当开挖的土体含水量大而不稳定,或较深,或受到周围场地限制而需用较陡的边坡或直立开挖而土质较差时,应采用临时性支撑加固,每边的宽度应为基础宽加10~15cm用于设置支撑加固结构。
挖土时,土壁要求平直,挖好一层支一层支撑,挡土板要紧贴土面,并用小木桩或横撑木顶住挡板。
4、开挖程序一般是:测量放线切线分层开挖排降水修坡整平留足预留土层等。
相邻场地、基坑开挖时,应遵循先深后浅或同时进行的施工程序。
挖土应自上而下水平分段分层进行,每层0.3m左右。
边挖边检查坑底宽度及坡度,不够时及时修整,每3m左右修一次坡,至设计标高,再统一进行一次修坡清底,检查坑底宽和标高,要求坑底凹凸不超过1.5cm。
在已有建筑物侧挖基坑(槽)应间隔分段进行,每段不超过2m,相邻段开挖应待已挖好的槽段基础完成并回填夯实后进行。
5、基坑开挖应尽量防止对地基土的扰动。
当用人工挖土,基坑挖好后不能立即进行下道工序时,应预留15~30cm 一层土不挖,待下道工序开始再挖至设计标高。
采用机械开挖基坑时,为避免破坏基底土,应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一层人工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