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实施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
——对虚假集体主义的批判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
1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
2我国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而同时又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那么必然地就会产生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与矛盾,譬如说作为一名大学生,当教学课程与各种社团,团校,党校,班级,院系等等的所谓集体活动相冲突时,应该如何抉择?是不是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就要请假去参加“集体活动”?事实上,这是一种对集体主义的曲解,可说是一种伪集体主义。
为了达到对集体主义的更全面理解,下面将追本溯源,从马克思主义那里进一步理解在具体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对种种伪集体主义加以分析批判,进而较为深刻地剖析如何正确实施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对集体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没有直接提出过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 甚至也没有表述过集体主义的概念。
3但在从他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所昭示的思想中可见一斑。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4第三个阶段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群体本位社会,也不同于第二阶段的个人本位社会,而是“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
个人摆脱了对物的依赖性,每个个体都得到了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一阶段表现为集体主义。
5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虚构的集体”和“真实的集体”两个历史观概1教材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104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五版
2维基百科/zh-cn/%E9%9B%86%E4%BD%93%E4%B8%BB%E4%B9%89
3吴育林,《唯物史观语境中的集体和集体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 年第8 期2006 年第8 期:5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04,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王岩,《整合·超越: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16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念。
认为共产主义就是“真实的集体”的社会, 因为它是根本利益一致的人们的联合体。
由于这种联合,使社会成员直接掌握生产资料,物的劳动才不再成为劳动者的异己力量,从而实现了人对物依赖的扬弃。
并对“虚构的集体”中少数统治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实际上实行的是利己主义的历史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同时明确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 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也就是说, 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
”6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消灭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前提下,人类才能实现这种联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在《共产党宣言》的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向全世界无产阶级发出伟大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7,而在《共产党宣言》中设想未来社会时,也满怀深情地指出,在那个社会里,“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8这是一种从全人类着手,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人类自己的集体主义思想。
二、对于各种虚假集体主义的批判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西方各种思潮纷纷粉墨登场,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使是人民对集体主义产生了种种不应有的错误认识。
因此,为了正确实施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认清各种虚假的集体主义,并对之予以批判与警惕是很有必要的。
1、小群体集体主义
小群体集体主义,亦有人称做小团体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等。
把狭隘的小集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类似于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产生一圈圈波纹,离得近的,在小团体小群体范围中的则互帮互助,充分发扬“集体主义”,而离得远的,则是疏离的,不相干的,甚至是敌对的。
这种小团体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扩大了的个人主义,而不是真正的集体主义。
大学生为了种种社团等等的活动而请假耽误了正常的教学课程就可看作是一种小群体集体主义,那所谓的集体是有局限性的小群体,而冠冕堂皇地说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就不免可笑了。
当然这种现象并没有损害到广大人民的利益,本质上也是有意义的,不能一棒子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119, 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307, 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294, 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打倒。
在这种情况下,集体应当第一步考虑,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的这种利益(正常教学活动),是否可以在某种情况下能够同集体的利益相一致,从而使这一矛盾得到克服。
同时,个人也应当进行反思,是否可以适当调整、改变以致放弃自己的打算,以便尽量同集体利益的要求相符合。
9比如可以商量改期等等,经过疏通、缓和,从而使这一矛盾在相互调整后得到解决。
当然也有那种为了本单位小团体的私利而牺牲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现象。
比如各种以权谋私的集体、贪污腐败的集体、为少数领导人服务的集体以及种种劣质集体。
这些都是社会的毒瘤,我们应予以毫不留情的铲除。
2、封建整体主义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即立足于以家族本位为特征的整体主义,强调的是个人与家庭、家族、民族、国家、文化传统之间的联系。
所谓“君均为臣纲”、“父为子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就是这种整体主义的集中表现。
整体利益不仅高于一切而且就是一切,个人没有任何自主意识。
10要求个人无条件地服从整体,而漠视个体的独立人格。
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奉行的即为这种封建整体主义。
而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集体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儒家整体至上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一度走入了误区。
3、虚构的集体
如前文提到的马克思指出并加以批判的虚构的集体主义是西方的自由主义对集体主义加以批判的主要原因。
这种虚构的集体主义是超越个体的,是不真实的。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 集体的某些领导人习惯于把本人的意志歪曲为本集体全体成员的意志, 从而使个人的意志凌驾于集体之上, 并假借维护集体利益来打压一部分人的个人利益,以达到其私利。
在此情形下, 如果谁不服从领导, 谁就有可能被戴上“没有集体观念”的帽子。
在此情况下, 个人敢怒不敢言, 腐败当然也就不可避免。
特别是我国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各类政府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实行的基本上是一把手负责制, 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本身就存在着重大的制度上的隐患, 很容易造成“官大一级压死人”和领导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的怪现象, 从而导致各种社会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
11
9徐国亮《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新视野的系统分析》:50-51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王岩,《整合·超越: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1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耿步健《关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历史考察与再认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 年第5 期:181
同时,由于对集体仅作抽象的理解,缺少深入的研究,导致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真实的集体”与“虚构的集体”的规定做了教条化的断章取义的理解,使人们长期认为,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集体理所当然地是代表集体所有成员的的集体,而不承认除此之外,在我国还确实存在马克思批判的“虚构的集体”。
12
三、小结
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的国体虽然距马克思
恩格斯所形容的共产主义尚有很大差距,但已使我国可以基本很好地实施集体主义,虽然其中尚有瑕疵,这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足以及人的自私欲所决定的。
认清种种虚假的集体主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进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引领人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共产主义前进。
引用及参考书目:
1、钱宁《社会正义、公民权利和集体主义-论社会福利的政治与道德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第
一版
2、教材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五版
3、吴育林,《唯物史观语境中的集体和集体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 年第8 期2006 年第8 期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95 年及1979年版
5、王岩,《整合·超越: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徐国亮《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新视野的系统分析》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7、耿步健《关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历史考察与再认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 年第5 期
12王岩,《整合·超越: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1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