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种群和群落一轮复习(课堂PPT)

种群和群落一轮复习(课堂PPT)

(1)内部因素:
出生率(迁入率)和 死亡率(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特征
(2)外部因素:
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 人类的活动— 人为控制(家禽、畜牧) 捕杀野生动物 滥砍乱伐 生存环境破坏
20
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实验原理: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增长,受培养液的
成分、T、PH、空间等因素的影响 (2)实验流程:
5
二 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 出生率和死亡率 (决定)
数量特征 迁入率和迁出率 (决定)

年龄组成 (预测未来)

性别比例 (影响)

均匀分布
征 空间特征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6
种群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性别比例
影响密度大小
年龄组成 预测变化趋势 种群密度 直接影响 种群数量
决定密度大小
出生率、死亡率 迁出率、迁入率
7
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的 调 查 方 法
种 群 密 度
估算法
植物
样方法 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的小型动物或昆虫的卵
标志重捕法
抽样检测法
8
(一)样方法
①对象:植物,昆虫的卵,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原则:随机取样
②取样: 注意:样方的大小和样方的多少 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5)依据年龄组成预测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最终是否能
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 食物、天敌等
√(6)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
围小的动物或昆虫也适用
26
基础训练 C 1.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27
2.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
D 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 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③计数:边线处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④计算:求所有样方的平均值
9
(二)标志重捕法
种群数量≈ N1 × N─2
条件:
NI*
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的迁入迁出,出生和 死亡 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 ③标志物不能影响被标记个体的正常生活 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⑤间隔时间不能太短
10
三、种群数量的变化
Nt=N0λt Nt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λ-1:增长率
12
曲线图
“J”型与“S”型增长曲线的比较
13
曲线图
2.S型增长曲线
产生原因:
资源、空间有限;敌害制约
曲线特点:
种群数量经过一定时间的 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即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 的_环__境__容__纳__量 (K值)后,将停止增长。
原因:
(1)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 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
(2)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多,营养消耗,种内斗争 加强,繁殖率降低,死亡率上升,增长速率降低。
(3)随酵母菌数量不断增多,营养不足、代谢产物积 累、pH变化等,使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 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种 群
提出合理的假设

数学方程式
长 模 型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
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曲线图



通过进一步试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1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曲线图
1.J型增长曲线 理想条件下
产生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增长速率?
条件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
λ= 第二年的数量 第一年的数量
正面图 侧面图
计数室
1mm
计数室(中间大方格)的长和宽各为1mm, 深度为0.1mm,深其体积为0_._1__mm3 ,合 _1_×__1_0_-_4 __mL。
23
酵母菌数量/万个·mL-1
酵母菌种群个体数量变化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1234567
时间/d
24
酵母菌数量增长曲线的特征: 先增加后降低
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
培养酵母菌
培养液的量、空间一定
抽样检测法
21
振荡培养液:利于酵母菌均匀分布
稀释培养液:利于计数
制作装片: 每天取样计数时间相同
先加盖玻片,再将培养液滴在边沿, 自行渗入
计数
血细胞计数板
计数一个小方格,五点取样, 求平均值,乘稀释倍数
记录结果,绘图分析
22
血细胞计数板:
实物图
滴液处
14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率= Nt-Nt-1 =出生率-死亡率
Nt-1 Nt-Nt-1
增长速率=
时间
15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16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17
K值和K/2值的应用
K/2
K值
K/2
K值
18
三、种群数量的变化
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
增长、稳定、波动、下降甚至消亡等
19
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1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 丰富度的研究
(5)群落的演替Ⅰ
2
复习内容
1、种群的特征 2、种群的数量变化(探究实验)
3、群落的结构 4、群落的演替
3
4
一、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比较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种群 的集合 物种:能够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统一整体
25
诊断与思考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越 √2)接若近某1动∶物1的,婚则配出制生为率一越雌高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
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
(√4)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薇
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28
体验高考
1(10海南卷)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 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A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29
2(海南卷)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100hm2草 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