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教学设计分课时教学计划分课时教学计划分课时教学计划二、动手操作、认识棱柱三、合作学习,探索什么样的图形能围成棱柱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习小组动手折叠,粘贴以下四个平面图形请学生从围成这个棱柱的各个面(底面、侧面)以及棱的角度看看棱柱有哪些特点。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棱柱的特征。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填表。
棱柱顶点棱数面数三棱柱 6 9 5四棱柱8 12 6五棱柱10 15 7六棱柱12 18 8在学生经历了折叠棱柱的过程后,给出几个图形让学生想一想是否能折成棱柱,使学生经历平面图到立体图的变化过程,培养空间概念,是对学生空间想像能力的更高要求。
把你的感受与收获写到你的数学日记中,作业习题2。
另外设计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并做出一个正方体,准备下节课使用。
教学反思呈现现象改进措施教案签阅分课时教学计划三、先猜想再实践,发展几何直觉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侧各有二个,只有一种。
第四类,两排各三个,只有一种。
问题2、既然都是正方体,为什么剪出的平面图形会不一样呢?学生观察手中图形,小组讨论得出同一立体图形,按不同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是不一样的。
当然,也有的表面上看似不同,但通过转动、翻转可得相同。
问题3、一个正方体要将其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必须沿几条棱剪开?学生:由于正方体有12条棱,6个面,将其表面展成一个平面图形,面与面之间相连的棱有5条(即未剪开的棱),因此需要剪开7条棱。
练习1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以下平面图形。
先想一想,再动手剪,剪错了不要紧,再粘上,重剪。
(1)(2)(3)(4)学生思考,再动手剪,然后与同伴交流。
请剪好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剪法。
练习2贴出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
面A、面B、面C的对面各是哪个面?AB C D EF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哪些知识?有何体会?小结:1、我们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2、正方体有11种形状的平面展开图。
3、解决“展开与折叠”问题的方法:一是动手实践,二是发挥空间想像,合情推理。
布置作业:习题1.4第1,2题。
教学反思呈现现象改进措施教案签阅分课时教学计划四、讨论交流,展示成果五、电脑演示深化理解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展示、交流各组成果(所得到的截面图形以及截法)。
各小组展现了丰富的截面图形、截法以及截面多边形的成因,展示的图形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并对所得到的图形进行了归类,顺利地解决了“截面不可能是七边形”问题。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展示各种截面,并变换图形的形状.还原成正方体切开成五边形截面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用纸和笔模仿电脑上的画面画1-2个截面图,作为这节课的深化.教学反思呈现现象改进措施教案签阅分课时教学计划第6 课 1.4从不同方向看(1)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2011-8-31 主备课人南子荣使用者教学课时 1学科组成员南子荣魏玉琴史春英荆鹏昊刘军吴俊虹陆冬梅教学目标1、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形。
2、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合理的想象;在观察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合理清晰地向别人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能画出简单组合物体的三视图。
3、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善于观察的习惯,在与他人合作、交流时和谐、友好地相处。
教学重点能画出简单组合物体的三视图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合理清晰地向别人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能画出简单组合物体的三视图。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常见几何体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板书设计§1.4.从不同方向看(1)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观察实物、探究新知三、想想练练、巩固提高四、拼拼画画、深化创新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步骤教学流程个性化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观察实物、探究新知观看《盲人摸象》的故事,提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盲人得出不同的大象形状?认识物体,当然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是看、观察,那么不同的角度观察是否也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呢?活动1:教师在展示台上放置三样物体(球、水瓶、水杯),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水瓶在中间,要求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并说说你实际看到了什么?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同样的三样物体,为什么看到的不是一样的呢?从而引出课题“从不同方向看”。
活动2:辨别活动:小华、小彬也和我们一样在观察,你知道四幅图中哪幅图是小华看到的?哪幅图是小彬看到的吗(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口述结论,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并适时地提出新的问题,如“要同时看到兵乓球、水杯、水瓶,那么我们应该站在什么位置呢?”活动3:辨别活动:教师在展示台上出示正方体、长方体和锥体的几何模型,要求学生思考:(1)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什么,把看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看到的是否一样?(2)五幅图分别是从什么方向上观察到的结果?三、想想练练、巩固提高四、拼拼画画、深化创新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下得出三种视图的概念,并要求学生画三种视图。
汽车从小明身边经过,小明最先看到什么,然后呢?按先后顺序给这几幅图标上序号。
(多媒体展示汽车行驶的画面)1、分组拼几何模型,画一画组合体的三视图。
2、有一立方体组合模型,不论从什么方向看都是“田”字形,说说它是怎样组合的。
(小组间可以互相合作、交流、观摩)教学反思呈现现象改进措施教案①②③④⑤签阅分课时教学计划第7课1.4从不同方向看(2)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2011-9-1主备课人南子荣使用者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南子荣魏玉琴史春英荆鹏昊刘军吴俊虹陆冬梅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地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种视图。
2.会根据俯视图及其相应位置的立方体的数量,画出其主视图与左视图。
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组合体及俯视图中数字的变化导致三种视图的变化的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品质。
教学重点脱离模型,画出相应的视图。
教学难点根据俯视图及其相应位置的立方体的数量,画出主视图与左视图。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小正方体模型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板书设计§1.4.从不同方向看(2)一、课前准备四、试一试二、我搭你画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三、问题探究步骤教学流程个性化设计一、课前准备二、我搭你画三、问题探究每位同学课前准备边长为5cm的正方体模型4个;教师准备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8个。
活动1: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正方体,以小组为单位由一位同学搭几何体(可以变换不同的搭法)其他同学画出其三种视图。
活动2:教师呈现一个搭建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从正面看有几列,每一列有几层?从左面看呢?从上往下看呢?例1:如图是由几个小立方体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小立块的个数,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1)小正方形中的数字是何含义?小正方形中的数字是表示相应的位置有几个小正方体,也就是相应位置的层数。
(2)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先按题目所给的条件搭出模型,再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然后画出三种视图。
(3)有没有用其他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可以不用搭模型。
由俯视图就可以知道,这个几何体从正面看有3列,第1列有一层、第2列有两层、第3列有一层,将俯视图逆时针旋转90度,再从正面看有2列,每一列都是两层。
这样就可以画出主视图和左视图。
旋转前旋转后四、试一试(学生活动)五、小结及作业。
例2如图所示的两幅图分别是几个小立方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小立方块的个数,不搭模型,你能画出相应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吗?例3用小立方块搭一个几何体,使得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
这样的几何体只有一种吗?它最少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多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学生分组活动,通过尝试搭小立方块,相互合作,相互出点子,从活动中体会到答案不惟一,从活动中发现它最少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多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
)根据主视图和俯视图,你能否不通过搭几何体模型,直接确定它最少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多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少摆法中其中之一所需个数:3+2+1+1+1+1+1=10最多时所需小立方块个数:3+3+3+2+2+2+1=16因此,最少需要10个小立方块,最多需要16个小立方块。
学生练习:符合下列主视图和俯视图的几何体,它最少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多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1.小结:谈谈你在本节课的所得2.作业:习题1.7第1、2题思考题:“试一试”中的主视图与俯视图的几何体,最少块数时有几种摆法?教学反思呈现现象分课时教学计划三、设计创意,提高能力.四、回顾思考,巩固拓展. 图形的分解,应该说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但这部分内容在后续学习中具有很多运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推导等,因此,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学会这种归纳的思维方法。
而图形个数的计数,相对而言,比较复杂,这里的难点关键是如何归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形状和大小进行分类,当然,这里的重点应是分类,而并不是最终的计数结果。
幻灯片显示――我能行:以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出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如:秃子打伞无法无天强调:限制条件必须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利用展台展示学生丰富的作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分课时教学计划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分课时教学计划分课时教学计划主备课人魏玉琴使用者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南子荣魏玉琴史春英荆鹏昊刘军吴俊虹陆冬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与温度计的类比认识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②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③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3、情感与态度:通过数轴与温度变化这种自然现象的和谐结合,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教学难点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 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常见几何体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板书设计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第三环节:动手练习,归纳总结;第四环节:仔细观察,发现规律;第五环节:加强练习,巩固提高;第六环节: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步骤教学流程个性化设计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第三环节动手练习,归纳总结活动内容: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温度计读数,并且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 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活动内容:学生回答由上述两问题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活动内容:学生回答问题,动手训练问题1:+3,-4,41,-1.5,0分别在数轴的什么位置?问题2:指出数轴上A, B, C, 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问题3:画出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分课时教学计划分课时教学计划分课时教学计划分课时教学计划一、情境引入二、合作学习上图是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单位:米)活动目的: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