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流站工程软母线跳线及引连线施工工艺标准
1、适用范围
适用于换流站工程软母线、跳线及设备连线施工。
2、典型工艺流程 施工技术交底
盘式绝缘子耐压试验☆档距测量及计算☆制作试件
试件检测
绝缘子串
地面组装☆软母线压接
☆母线地面组装
吊装、检查
引流线安装
检查
☆下料
施工准备
验收
图3-1 软母线安装典型工艺流程图
3、工艺流程说明及控制要点
控制要点:档距测量及计算、制作试件及试件检测、下料、软母线压接、母线地面组装、吊装检查。
3.1施工准备
3.1.1技术准备:按要求进行作业指导书的报审。
3.1.2机具准备:升降车、吊车、导线液压机、切割机等。
3.1.3材料准备:导电脂、砂纸等。
3.2主要工艺控制要点
3.2.1 导线下料长度计算
3.2.1.1档距测量
档距测量数据必须准确。
一般采用标准钢卷尺进行实际测量、计算,扩建工程临近带电宜采用全站仪(双经纬仪)等仪器进行测量、计算。
软母线安装必须满足设计规定的弧垂值,并使相间或极间弧垂一致。
经纬仪测量法(打点投影法):用两台经纬仪分别把横梁挂线点垂直投影到地面成交点,钉上标划线,然后两端交点之间持平测量,即可测得档距。
红外线测距仪(全站仪)测量法
测量方法:利用红外线测距仪测量某端到测距仪的视距a,并锁定仪器仰角;再把仪器转向另一挂线点,就可
得到另一视距b 以及夹角β(如图3所示)。
最后利用三角函数计算出水平档距l 。
1号经纬仪1号经纬仪挂点投影点
3.2.1.2导线的下料计算
导线的下料计算可采用抛物线近似计算法。
抛物线近似计算法是将导线和绝缘子的悬挂状态近似视作一条抛物线,不考虑其弹性变形及构架变形因素,计算公式如下: L0=L+8f 2
/3L -λ1-λ2 式中:
L0—导线下料长度,米;
L — 导线跨距 米;
f — 设计弧垂,米。
λ1、λ2 — 两侧绝缘子、金具串长度,米。
3.2.2下料
3.2.2.1根据导线盘重量选用汽车起重机将导线盘放到支架上,导线盘应摆放平整、牢固、转动灵活。
导线盘的摆放方向,应使导线自盘的上方引出。
图3-2 经纬仪打点投影法
图3-3 红外线测距法
3.2.2.2导线展放场地应铺上防护物品,严禁直接着地,以免擦伤导线。
3.2.2.3导线展放过程中,应对导线严格检查,导线不得有扭结、松股、断股及其它损伤等缺陷,不得有明显凹陷和变形。
3.2.2.4根据导线计算长度量测出导线下料长度,并做好标记。
测量时应使导线顺直,以保证测量的精确度。
3.2.2.5下料前应在标记两侧用专用线卡固定。
切割时不能引起衬管变形,导线断面应与轴线垂直。
应采用型材切割工具进行切割。
3.2.2.6切断后需要对端头进行处理,导线端头应无毛刺、无松股、无变形。
3.2.3 软母线压接
软母线与耐张线夹连接必须采用液压压接方式。
正式压接前应做压接试件(耐张线夹,每种导线取试件两件,设备线夹、T 型线夹、跳线线夹每种导线取试件一件),合格后方可全面进行正式压接施工。
压接试件应符合《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149及产品技术文件要求。
3.2.3.1压接准备
检查压接用的钢模必须与被压管配套,液压钳应与钢模匹配,液压泵、压接钳工作正常,压力指示准确。
线夹规格应相符,零件配套齐全。
软导线与金具的规格和间隙必须匹配,并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要求。
金具表面必须光洁、无毛刺和凹凸不平之处。
无裂纹、伤痕、砂眼、锈蚀等缺陷,锌层不应剥落。
3.2.3.2扩径导线耐张线夹压接
3.2.3.2.1套铝管
将铝管自扩径导线一端先套入。
3.2.3.2.2穿钢锚
将钢锚旋入扩径导线,旋入深度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规定。
钢锚环的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
3.2.3.2.3铝管就位
清洗导线压接部位,长度不少于导线压接长度1.2倍,清除氧化膜涂电力复合脂,然后将铝管顺铝股绕制方向旋转推向钢锚侧。
3.2.3.2.4压接 压接时必须保持线夹的正确位置,不得歪斜,相邻两模间重叠长度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要求,当无产品技术文件要求时,应不小于钢模长度的1/3。
压接长度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要求。
压接过程中应防止钢芯散股,压接后铝管应倒棱、去毛刺。
3.2.3.2.5压接后质量检查
压接管压接后,其弯曲度不宜大于压接管全长的2%。
压接管口附近导线不应有隆起和松股现象,压接管表面应光滑、无裂纹。
压接后六角形对边尺寸应为0.866D ,任何一个对边尺寸不能超过0.866D+0.2mm (D 为压接管外径)。
图3-5 对套好的铝管进行压接
图3-4对压接前的钢锚进行检查测
3.2.4 软母线组装
3.2.
4.1软母线组装场地应布置在安装位置的下方,地面应平整并铺防护物品。
3.2.
4.2绝缘子连接前必须试验合格并擦洗干净。
表面必须光洁、无裂纹、砂眼等缺陷。
3.2.
4.3分裂导线压接结束后即可在现场进行组装,应防止导线在搬运时受损。
按设计图纸将耐张绝缘子串、金具连接好。
均压环等附件应安装牢固、无变形、位置应正确。
金具连接螺栓、防松帽、开口销使用正确,弹簧卡应齐全,无损坏。
绝缘子碗口方向必须朝上。
3.2.
4.4根据图纸要求确认间隔棒位置并标注。
间隔棒宜在软母线吊装后进行安装。
3.2.5 软母线架设
3.2.5.1软母线架设时应对横梁进行变形观测。
图3-7 压接后对线夹检测
图3-6 压接后钢锚检测
3.2.5.2软母线架设宜采用张力方式两端同时升空,防止导线摩擦地面。
软母线升空后先挂好一侧,然后再对另一侧进行紧线。
3.2.6 软母线弛度校验
图3-8 绝缘子串组装 成品
图3-9 均压环安装 成品
图3-10 母线架设 成品
软母线弛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允许误差为+5%~-2.5%。
相间或极间弛度应一致。
同相分裂导线的子导线宜有同样弯度和弛度。
3.2.7跳线及引下线安装
3.2.7跳线及引下线安装
3.2.7.1设备线夹压接
3.2.7.1.1线夹安装
清洗导线压接部位,清除氧化膜并涂电力复合脂。
将铝管顺导线绞制方向旋转推入。
3.2.7.1.2线夹压接
自管底依次向管口端连续施压,相邻两模间重叠长度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要求,当无产品技术文件要求时,应不小于钢模长度的1/3,压接长度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要求。
所有尾管朝上安装且易积水的设备线夹,线夹应钻φ6的排水孔。
3.2.7.1.3芯棒安装
图3-11 高跨线图3-12 上层软母线
将专用芯棒旋入扩径导线,长度不小于线夹压接后长度。
3.2.7.2跳线及引下线采用放样模拟时步骤
3.2.7.2.1下料
下料长度按计算值适当增加。
下料完成后,将导线一端线夹压接。
3.2.7.2.2模拟
导线升空,将已压接线夹的
一端与母线线夹连接,进行空中
模拟,导线不得有扭结、散股、
变形,相同布置的分支,弧度应
一致;驰度和安全净距符合要求
后,作好割线位置及线夹的压接
方向标记。
3.2.7.2.3割线
将导线移至地面进行切割并压好另一端线夹。
3.2.7.2.4安装
跳线及引下线安装时应避免导线变形。
软导线与设备接线端子连接时,不应使设备接线端子受到超过允许的外加应力。
螺栓应用力矩扳手紧固,力矩值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4 检验 按照相应验收规范对软母线、引线和跳线整体安装情况进行图3-13跳线成品
成品
实体及资料验收,应做到资料齐全规范,工艺美观,外观清洁,实体质量满足相应规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