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江海交汇之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人地关系的整体性。

2.引导学生作比较,认识区域差异,加深对本区区域特征的认识。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一名同学朗读教材49页第一段的文字,将学生带入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区的学习中,然后提问学生,说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印象。

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讲授新课]
一、江海交汇之地(板书)
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7.1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板书),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板书:(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发表小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气候: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地形: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并总结:结合地图以及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因此这里自古就是我获著名的“鱼米之乡”。

板书:(二)区域优势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2. 结合教材图7.13,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江”、“海”,从而进一步理解标题中的“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中下游(联系内陆地区)
濒临黄海、东海(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 3.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51页活动题第1.第2题。

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引导。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地地理范围以及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等,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此外我们需要分析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了解河流上、中、下游对区域的影响作用。

作业布置:完成复习提纲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一、江海交汇之地
(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二)区域优势: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鱼米之乡
鱼米之乡
土壤:肥沃
(三)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中下游(联系内陆地区)
濒临黄海、东海(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人地关系的整体性。

2.引导学生作比较,认识区域差异,加深对本区区域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播放: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血多城市都有悠久的历史。

长江三角洲地区不仅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而且在当代的发展也很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
师生互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而且在当代的发展也很迅速,师生共同列举名城并板书。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板书)。

由此转入对教材图7.19的分析。

让学生读图,分别找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数量。

学生完成任务,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板书)
1.城市
古都:南京、苏州、扬州
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教师讲述:通过图7.19,我们发现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同时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

活动:请去过上海的学生给大家介绍对上海的印象。

活动:介绍浦东新区,教师提前让学生一小组的形式收集整理资料,课堂期间教师收集各小组的资料并展示,让学生了解浦东新区发展的巨大变化,及其给长江三角洲地区所带来的影响。

活动:创设情境,目的让学生认识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完成教材55页活动题。

学生自由思考、讨论: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生活,工作在一个地方,但经济的发展,快速、便捷的运输方式使人们可以更加方便、便捷地往来于不同城市。

交通时间的缩短,使得人们在不同城市生活和工作成为可能,者在一些经济、交通发达的大城市表现得更加明显。

(板书)
板书:1.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同城效应: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经济发展
承转: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地方文化特色也相当有影响力,所以旅游业的发展也很迅速。

活动:学生课前分小组收集不同的、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的资料。

课堂上小组介绍自己小组的内容,突出侧重点。

教师:适当指导并板书。

板书: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园林艺术
水乡风貌
其他:戏曲、茶、丝绸、饮食等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大家一起收集资料以及课堂上的积极介绍,本节课顺利完成各个学习任务,下面请同学分享收获,或者说出您认为的重难点知识,提醒同学们注意。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收获或提出重难点知识。

作业布置:抄做地理复习提纲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1.城市
古都:南京、苏州、扬州园林艺术
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同城效应: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经济发展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