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简介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retinal periphlebitis)曾称“青年复发 性视网膜玻璃体积血”,由 Henry Eales于1882年首先阐 明玻璃体积血与视网膜静脉的 关系,并予以详细报道,故又 名“Eales病”,因常常累及动脉, 目前亦称为“视网膜血管炎”/“视 网膜血管周围炎”。
本病特点——慢性和复发性!
5.继发性青光眼:部分病例玻璃体内充满血 液,将虹膜向前推移,加之继发性虹膜睫状 体炎使房角阻塞,而致眼压增高。
鉴别诊断
1.Coats病:又名“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毛细血管扩张症) 病因:不明,炎症?内分泌失调?视网膜小血管床先天性发育 异常。 视网膜血管为主要病变所在,血管失代偿-血浆渗漏。 好发于男性儿童或青年,多单眼。 临床表现:早期因可无症状,波及黄斑视力减退。儿童猫眼征 或斜视时就诊
发病特点
本病多见于青年男性,发病年龄以20-30岁最多, 40岁以上和女性发病者较少见。
双眼发病,发病时间不一(多在1年内先后发病), 本病在美国较少见,在印度、中东及我国发病较多。
病因
病因迄今不明。致病因素有多种,有人认为与自 身免疫反应增强有关,Eales认为与鼻出血、视网 膜出血及便秘有关,但一般认为病因首要考虑 “结核”,多数患者有结核病史、非活动性或活 动性病灶,自O.F.Wadsworth(1887)提出全身 结核感染为本病最可能的原因之后,得到不少临 床和实验室检查支持。
皮肤、口腔、耳鼻喉科检查有无脓毒性病灶或浅 表溃疡。 抗“O”、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血象、大小 便常规等检验。 结核菌素PPD试验( Mantoux法)检查有无感染 结核,但皮试阳性,不能肯定眼病是由结核所引 起。只有患者既往患结核病史或见到全身的非活 动性结核(如肺门或肺部纤维化、钙化病灶), 才可据此推断,即使不能证明结核,亦可作一个 阶段的诊断性抗结核治疗。
疗效:位于周边部的病变对光凝反 应好,术后多数患眼停止复发。
病例 分析
患者吴XX,男,32岁。主诉:左眼视物不清伴 眼前黑影遮挡4天。现病史:4天前无诱因突然 出现视物不清伴眼前黑影遮挡,无其它眼部不 适症状。既往无特殊病史。
病例 分析
查体:视力:右眼:1.0,左眼:0.02,矫正视 力:右眼:-0.50DC×170→1.0,左眼:不矫。 眼压:右眼:14mmHg,左眼:15mmHg。眼 前节无异常。
临床表现(眼底检查)
1.玻璃体混浊
玻璃体积血虽大部分可以较快吸收,但一般不能完全消失,而遗 留或多或少的不规则条状、块状或尘状混浊。只有在视网膜出血 未进入玻璃体或玻璃体少量积血时,才能见到眼底。 2. 眼底周边部视网膜血管改变
静脉迂曲扩张、充血;静脉旁常伴有白鞘。在有病变的小静脉附 近,有小点片状火焰状或不规则形视网膜出血;也有渗出,常形 成边缘不清、宽窄不一的白色条带,或长或短地沿着静脉两侧, 使静脉血柱呈现出宽窄不匀的状态,渗出亦可表现为白色结节或 不规则片块覆盖于小静脉上或位于其邻近;在出血与渗出的区域, 视网膜因水肿而显轻度模糊。
发病机制
除极少数是结核杆菌由血源或局部蔓延直接侵袭 外,就绝大多数而言,则为由结核蛋白引起的III 型(或IV型)免疫反应。此等病例全身及眼部均 无活动性结核,或仅有陈旧性病变(如肺部、肺 门部钙化灶或纤维病灶),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PPD试验)强阳性,并可诱发病灶反应,使视 网膜静脉炎症及玻璃体积血突然加剧。
引起本病其它原因
脓毒性病灶(慢性扁桃体炎、龋齿、 皮肤脓肿)、蛔虫病、梅毒、结节病 (类肉瘤病)、Behcet综合征、血管 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钙及维生素C 缺乏、凝血时间延长、内分泌失调、 镰刀细胞贫血。
至于病因方面,应尽可能查清,使治疗有的放矢!
胸部透视或摄片等检查有无结核或结节病(类肉 瘤病)
临床表现(全身及眼部体征)
1.早期(ECM期):首先出现头痛、发热、 肌肉和关节酸痛等流感样症状,随后皮肤 发生慢性移行性红斑(ECM)。此期眼部 除少数病例发生滤泡性结膜炎外,一般并 无异常。
临床表现(全身及眼部体征)
2.中期(心脏及神经系统受累期):发病后数周 至数月,出现急性心肌炎、心包炎、脑脊髓膜炎、 脑炎、颅神经炎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炎。此期因 颅神经损害而出现Bell现象消失、眼外肌麻痹、 复视外,还能见到视神经炎或缺血性病变、视网 膜血管炎、出血、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渗 出性视网膜脱离等内眼病变。
本病特点——慢性和复发性!
3.视网膜出血和渗出:轻者可完全吸收,量 多而广泛者多遗留不规则形或圆形白斑,可 混杂有色素。玻璃体积血不可能全部吸收, 玻璃体内常见出血残余,表现为不同大小形 状的混浊。
本病特点——慢性和复发性!
4.机化膜、新生血管、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及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反复发作后玻璃体积血 机化,纤维结缔组织增殖,成为增殖性玻璃 体视网膜病变。机化条膜上可见新生血管, 其管壁薄弱,易破裂出血。纤维结缔组织收 缩,可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如牵拉视网 膜形成裂孔,可发展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治疗
3.中医中药:根据辨证,大多数患者为肝经有 热,血热妄行,宜用清热凉血及止血,常用药 物有白茅根槐花、藕节、生地、山栀、茜草及 三七等。待出血稳定后,可适当加用活血化瘀 及理气药物,如赤芍、川芎当归、红花及香附 等。少数患者为阴虚火旺或其他体征者则辨证 施治,结合全身情况增减药物。
眼底所见:玻璃体清,眼底白色或黄白色不规则类脂样渗出, 深层出血或胆固醇样结晶,异常血管,黄斑水肿和渗出,视网 膜脱离 并发症:白内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虹睫炎及眼球萎缩
鉴别诊断
2.Lyme病:又称“慢性移行性红斑”,流行 于夏季,患者多为林业工作人员或林区居民。 本病为 Burgdorfer螺旋体感染后引起多系统 受累的全身性疾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 传染病;以蜱为传播媒介,螺旋体在蜱肠内 发育,人被蜱咬则可发生。主要损害皮肤、 关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临床上分成 早、中、晚三期。
临床表现(全身及眼部体征)
3.晚期(关节炎与慢性神经系统综合征期):发 病数月至数年后,出现游走性关节红肿疼痛、神 经精神病、痴呆、癫痫、脊髓炎等。此期眼部表 现除中期所见之外,更有睑球粘连、角膜炎、浅 层巩膜炎等。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治疗
1.病因治疗:详细体检包括必要的化验检查,尽 量查明病因,及时治疗。如有活动性或陈旧性结 核病灶,或对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呈阳性 反应者,应给予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治疗中需经 常注意药物副作用。
偏振激光眼底扫描(左眼)
眼底血管造影(左眼)
45°眼底照相(右眼)
眼底血管造影(右眼)偏来自激光眼底扫描 (右眼光凝前后)
诊断
本病常为双侧性,在有大量的玻璃体积血 时,患眼眼底不能看见,不管另眼有无症 状,均应散瞳检查其眼底,特别要注意周 边部。往往在周边部视网膜一处或数处发 现本病的早期病变。如:小静脉充盈扩张、 管径不均匀,血管旁有无白鞘,附近有无 出血或渗出。
临床表现(症状)
患者自觉症状主要为视力突然减退至数指、手动、 甚至光感,有的患者在发病前数日先有视力轻度模 糊或眼前飞蚊症状,而后视力突然下降。发作不一 定与运动有关,可在安静状态下,如睡眠后、行走 时发生。多数患者只有一只眼的主诉,但详细检查 眼底时常可在另一只眼中发现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 眼底改变,如视网膜周边无灌注、血管白鞘及视网 膜新生血管等。
本病特点——慢性和复发性!
1.累及黄斑:在出血发作后几周内,视网膜 损害常自行好转。出血、水肿和渗出逐渐吸 收,静脉扩张减少;如果玻璃体积血已大部 消失,黄斑无病变,视力可显著进步或恢复 正常。黄斑如已遭受病变侵犯,则可见色素 增生或脱色素斑点。
本病特点——慢性和复发性!
2.玻璃体积血:因本病有复发倾向,往往在 视网膜损害未完全静止之前,新的视网膜、 玻璃体积血又有发生。反复发作使视力难以 恢复。少数患者先有葡萄膜炎,或虹膜睫状 体炎,短期后病变向后发展可达赤道部;或 先有脉络膜炎,而后累及视网膜,侵蚀视网 膜静脉,致玻璃体积血。
3)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术后可能因病情自然复 发或对激光反应,引起玻璃体积血或发作加剧。
裂隙灯下局部视网膜激光光凝 术
眼底血管造影(光凝术后)
Timing!^Result!
光凝时机:在病程初期,当眼底能 看清时,争取早作荧光素眼底血 管造影,一旦发现视网膜有大片 无灌注,或已有微血管瘤出现, 宜早作光凝治疗,防止新生血管 生长。但在病变活动期,于出血 与渗出的视网膜上作光凝,需要 慎重选择激光波长与能量。晚期 增殖性玻璃视网膜病变合并牵拉 者,需做玻璃体手术联合激光治 疗。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治疗
4.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本病取得一定疗效,但 仍不能忽视积极检查致病原因及必需的治疗。 否则,在治疗过程中仍会出血,甚至大量的玻 璃体积血。晚期增殖性玻璃视网膜病变合并牵 拉者,需做玻璃体手术联合激光治疗。
光凝前注意要点!!!
1)复习近2周所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定毛细血 管无灌注的部位和范围。对新生血管不仅观察其渗漏 区域,还要查看其起源与走行,是否高出视网膜平面, 有无增殖的纤维血管膜及牵拉。 2)由于本病多从周边视网膜血管开始,光凝时需充 分散瞳以便光凝大片周边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治疗
2.一般疗法:在眼底新鲜出血时,需高枕安卧,避免继 续出血,并有利于血的下沉,减少对视力的影响。平时 注意适当休息、丰富营养、新鲜空气及充沛阳光,以增 加身体抵抗力。钙剂注射或口服,对控制出血与炎症有 益。维生素C和芦丁可减低血管脆性,宜较长期服用。 碘剂注射或内服可促进出血和渗出的吸收。关于激素治 疗,由于本病的发生与其自身高敏感性有关,故曾有作 者主张用激素治疗。但若全身病灶未除,单用激素虽有 利于降低高敏感性,近期有效;但长期以后,反而会使 病情迁延,最终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