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的碘颗粒,将玻璃泡浸入开水中,过一会儿玻璃泡内弥漫着紫红色的碘蒸气.下列现象中与上述碘发生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A.B.C.D.2.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北方的冬天,窗玻璃外表面会出现冰花,这是凝华现象B.冬天,戴眼镜的人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室外,镜片上有雾,这是液化现象C.衣柜中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甚至没有了,这是汽化现象D.为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可以用干冰的升华来吸热降温3.物态变化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春天的早晨空气中经常会出现大雾,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B.夏天吃冰棒时看到周围冒出“白气”,这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经常会出现露珠,这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D.冬天的早晨地面上经常会出现白霜,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4.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A.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500g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C.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0.5 m D.一节干电池的电压约为5V5.打开电冰箱门时,常会看到电冰箱门的附近出现一股“白气”.“白气”形成过程属于A.液化B.汽化C.升华D.熔化6.下列说法与生活实际相符的是()A.小明体育考试立定跳远的成绩是10mB.小明家的台灯工作时的电流约为0.1AC.巴中冬季平均气温为﹣30℃D.正常情况下一个中学生的体重约为50N7.下列自然现象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A.暖春冰雪消融B.盛夏草上露珠C.凉秋雾锁江南D.寒冬北国飞雪8.有一支用过后未甩的体温计,其示数为39℃.用这支体温计先后去测两个体温分别是38℃和40℃的病人的体温,体温计显示的示数分别是()A.38℃,39℃B.39℃,40℃C.38℃,40℃D.39℃,39℃二、填空题9.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空气中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地面、花草、石块上________成小水珠。

白天在阳光照射下,这些小水珠又________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________成小水滴或________成小冰晶,这些小颗粒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顶起,从而形成了云。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10.盛夏时节天气炎热,小莉从冰箱里拿出根冰棒吃了起来,顿时感觉凉爽了。

冰棍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热量;哥哥从冰箱中取出瓶矿泉水,不久后发现,原本干燥的瓶壁上有了许多水珠,这是发生了______现象(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

11.如图所示,盛夏将一块固态金属“镓”放在手心,它很快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了银白色的液体,因为其熔点较低为29.78 ℃,金属镓是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2.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是_______cm;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

用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记录到的数据是5.72cm和5.73cm,则数据中的准确值是_______cm,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

三、实验题13.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图的器材安装调整应该按___________顺序进行。

(选填“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物质此时的温度为___℃。

从丙图可以看出,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

(3)实验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对应状态,并记录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象,如图丙所示。

由图象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____,该物质是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比较图象中AB段与CD段可知:该物质在____(选填“AB”或“CD”)段吸热能力强。

该物质熔化过程经历了____分钟。

14.如图(a)是小明和小红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器材规格完全相同,将质量相同的水加热16min。

(1)根据_____(选填“(e)“或“(f)“)图,说明水已沸腾。

根据实验数据,在图(b)中画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从图像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____℃。

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3)小红把水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比小明长的原因是_______。

(4)取走酒精灯,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上面实验的热水中,如图(c)所示。

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d)所示。

由图像可知,在第8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__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四、计算题15.有一支温度计,表面刻有120格均匀的刻度.将该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第30格处;玻璃泡浸没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上升到第80格处.则:(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和量程分别是多少?(2)应把40℃标在此温度计的第几格处?(3)当外界实际温度为多少时,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的格数与实际温度数值相等?16.有一支未刻刻度的水银温度计,当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4cm,当玻璃泡放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24cm.问:(1)对于这支水银温度计而言,外界温度每升高1℃时,玻璃管内的水银伸长多少cm?(2)当室温为22℃时,水银柱的长度为多少cm?(3)用这支温度计测某种液体的温度时,发现水银柱的长度为16cm,则该种液体的温度为多少℃?参考答案1.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知道,给玻璃泡中的碘加热,碘就会吸热升华为碘蒸气,即发生的是升华现象,所以,玻璃泡内弥漫着的是紫红色的碘蒸气。

正在消融的冰凌,是固态的冰变成了液体的水,是熔化现象;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冰冻的衣服晾干,是固态冰直接变成气态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只有C,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六种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

2.D【解析】【分析】(1)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2)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3)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详解】A、窗玻璃出现冰花,是凝华现象,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在玻璃的内表面,故A错误;B、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室外走到温暖的室内时,镜片上有雾,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为小水滴,从室内走到寒冷室外不会出现;故B错误;C、衣柜中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甚至没有了,这是升华现象;故C错误;D、升华吸热,所以可以用干冰的升华时吸热,得到降温的目的;故D正确;故选:D。

3.A【解析】【详解】A.春天的早晨空气中的大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A正确。

B.夏天吃冰棒时看到周围冒出“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B错误。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液化放热,故C 错误。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D错误。

【点睛】重点是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除了要记清楚六个物态变化的过程谁吸热、谁放热,还要多了解一些物态变化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B【解析】【详解】A、三个苹果的质量约1斤=500g,一个苹果的质量在150g左右。

故A不符合实际;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

故B符合实际;C、一支铅笔的长度在17cm左右,而0.5 m=50cm太长了。

故C不符合实际;D、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睛】此类型的题目要求对所学的物理量有熟悉的认知,特别是单位大小要认识清楚,要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中留心积累。

5.A【解析】【详解】因为冰箱内的温度低,打开电冰箱门时,冰箱内的冷空气流出,制造了低温的环境;外面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小水珠,即我们看到的“白气”。

所以“白气”是液化而形成的,故选A。

6.B【解析】【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详解】A、小明体育考试立定跳远的成绩大约2m左右,10m太远,故A与生活实际不相符;B、台灯的功率大约20W左右,工作时的电流约:;故B与生活实际相符;C、巴中冬季平均气温在10℃左右;故C与生活实际不相符;D、中学生的质量一般在50kg左右,根据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得重力;故D与生活实际不相符;故选:B。

【点睛】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7.A【解析】【详解】A.暖春冰雪消融,是冰(固态)熔化成液态的水,熔化需要吸热。

符合题意;B.盛夏草上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露珠,液化需要放热。

不符合题意;C.凉秋雾锁江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漂浮在空中形成雾,液化需要放热。

不符合题意;D.寒冬北国飞雪,是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凝固需要放热。

不符合题意。

8.B【解析】【详解】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使得温度下降时,温度计细玻璃管内的液柱无法回到玻璃泡内。

所以,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用这支体温计先后去测两个体温分别是38℃和40℃的病人的体温,体温计显示的示数分别是39℃,40℃。

故选B。

9.液化汽化液化凝华【解析】【详解】当夜间气温降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环境中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地面、花草、石头上,这就是露.阳光照射下,水的温度升高,由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水汽化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升入高空时,遇冷液化成大量的小水珠或凝华成大量的小冰晶,这就是云。

10.吸收;液化【解析】试题分析:冰棍在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所以吃冰棍会感到凉快;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从冰箱中取出的矿泉水瓶,矿泉水瓶温度低,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在瓶壁上就会形成许多水珠。

考点:物态变化11.熔化晶体【解析】【详解】将一块金属“镓”放在手心,好端端的一块银白色的金属,却很快熔化成了一颗银白色的液滴,即固态变为液态,所以这是熔化过程;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而非晶体却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所以金属“镓”是晶体.12. 2.50 -19 5.7 1mm【解析】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对准14.00cm,右侧对应的刻度为16.50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50cm;如图温度计分度值为1℃,液面0℃以下,所以示数为-19℃;用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记录到的数据是5.72cm和5.73cm,根据长度记录结果有一位估计值的特点,可判断数据中的准确值是5.7cm,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