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学的内容体系

犯罪学的内容体系

犯罪学的内容体系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犯罪现象第三章犯罪原因第四章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犯罪学概述第二节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及学科地位第三节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第四节犯罪学的研究方法第五节犯罪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三章犯罪原因第一节犯罪原因概述第二节犯罪的社会原因第三节犯罪的个体原因第四节犯罪条件及犯罪的相关因素第五节犯罪被害人第四章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第一节犯罪预防第二节犯罪控制第三节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的实践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犯罪学的概述一、犯罪概念(一)形式概念(法学上的概念)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1)侵害统治阶级意志-----社会危害性(2)违法性(3)应受刑罚性(二)实质概念(犯罪学上的概念)犯罪是一种具有社会危害性,需要采取强制和其他有效措施予以惩治或者控制、矫治的反社会行为。

实质的犯罪概念除包涵形式的犯罪外,还包括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1)触犯刑法而不受刑罚的行为(2)有严重社会危害的违法行为(3)有严重社会危害的不良行为二、犯罪学概念(一)狭义犯罪学狭义犯罪学是指探索犯罪发生的规律及其原因的科学。

其核心在于揭示犯罪原因,故又称犯罪原因学或犯罪解释学(二)广义犯罪学广义犯罪学是指研究犯罪行为、犯罪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和预防与控制对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第二节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及学科地位犯罪学是一门主要以社会学和法学为基础,并运用多种学科如心理学、生物学和统计学等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探索犯罪预防对策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二、学科地位(一)与刑法学的关系(1)犯罪学从刑法学中分离出来;(2)刑法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犯罪学的研究提供借鉴—犯罪的界定及刑罚的预防犯罪功能;(3)犯罪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为刑事立法和司法服务—犯罪的心理态度、量刑原则、刑罚种类等.(二)与社会学的关系都研究犯罪的社会原因及社会预防,犯罪社会学是两门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学科。

(三)与心理学的关系知识,原理的借用关系,二者交叉形成犯罪心理学。

第三节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一、犯罪现象起点、出发点(一)犯罪现象的属性: 阶级性、社会性、时空性(相对性)(二)犯罪现象的基本状况: 犯罪数量、犯罪率等(三)犯罪现象的特点: 纵横向比较(四)犯罪现象的规律: 犯罪升降变化和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是犯罪预测及预防的前提。

二、犯罪原因核心、主干(一)犯罪的根源(二)犯罪的原因(狭义)1、社会原因: 政治、经济、文化2、个体原因: 生理、心理(三)犯罪的条件及相关因素(四)犯罪被害人三、犯罪预防终点、归宿犯罪防控系统由三道防线构成第四节犯罪学的研究方法一、犯罪调查收集、获取资料(一)调查种类: 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二)调查方法: 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临床诊断法二、犯罪分析整理、研究资料及得出结论(一)比较分析法(二)统计分析法(三)心理分析法第五节犯罪学的历史与现状(一)古典犯罪学派1、古典犯罪学派古典犯罪学派,又称刑事犯罪学派,是18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刑法思想和刑事政策的刑法学派。

鉴于它的刑罚理论同犯罪原因,犯罪预防问题紧密相关,所以后世的一些犯罪学家也将其称为古典犯罪学派。

2、代表人物及其犯罪学思想贝卡利亚[意] 1764年《论犯罪与刑罚》(1)原因:自由意志论--理性行动能力(2)预防:心理强制论刑罚的确定性、均衡性、即时性。

(二)实证犯罪学派1、产生背景:(1)古典犯罪学派没有有效地遏制刑事犯罪的激增(2) 医学发展对疾病的克服。

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龙勃罗梭[意] 1876年《犯罪人论》天生犯罪人犯罪学的创始人(2)菲利[意] 1884年《犯罪社会学》犯罪原因“三元论”(3)加罗法罗1885年《犯罪学》实证犯罪学派将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从犯罪行为转向了犯罪人,它通过实验方法从犯罪人的生理、心理及其他相关方面探索犯罪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二、发展阶段(一)犯罪生物学理论(人类学)1、体质学: 体格内分泌腺功能失调发育失调脑损伤2 、遗传学: 染色体结构异常家族研究孪生子女研究(二)犯罪社会学杜尔克姆社会解组论芝加哥学派: 犯罪生态学犯罪同心圆论科恩亚文化理论《违法少年研究——帮伙文化》塞林《文化冲突与犯罪》(三)犯罪心理学心理分析法犯罪不是天生的缺陷,而是教育驯化的缺陷挫折攻击理论(四)犯罪社会心理学犯罪学习论不同接触论标签论(五) 从经济学角度对犯罪的研究经济发展与犯罪的关系“+”、“-”(六) 新古典学派理性的经济原因代价——利润(七) 犯罪被害人研究门得尔松[以色列] 1947年提出(八) 犯罪情景天气、地形等三、现状(一)犯罪社会学理论居于主导地位(二)犯罪学早期研究思路复兴新古典、新人类。

(三)犯罪原因多元论的范围日益扩大(四)广义犯罪学成为当代犯罪学的主流(五)犯罪被害人研究拓展了犯罪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六)犯罪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

四、犯罪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一) 旧中国对犯罪学的翻译介绍和初步研究(二) 新中国的犯罪学研究第二章犯罪现象第一节犯罪属性一、阶级性(一)从法学角度看:犯罪是一种法律规定,而法律则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体现。

(二)从犯罪学角度看:加罗法罗将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

自然犯罪侵害正常的社会秩序,而法定犯罪则直接侵害统治阶级利益。

二、社会危害性侵害了人们的正当权益与生活安宁。

“无被害人”犯罪赌博,卖淫嫖娼罪与非罪。

三、相对性(时空性)犯罪的标定随时空变化而相应改变。

(一)不同时期通奸投机倒把买赃环保新兴领域行为的规定。

(二)不同地域堕胎赌博卖淫嫖娼。

第二节犯罪的分类与犯罪人的分类一、犯罪的分类它是客观存在的,更深入具体地把握犯罪的本质。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标准将犯罪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依据对社会危害程度的不同:重罪、轻罪普通、重大、特大价值判断:生命、健康、声誉、财产(二)是针对人类美好情感还是针对政治:自然犯罪、法定犯罪。

(三)所侵害法益层次的不同:个体、国家、社会。

(四)犯罪行为的性质:财产犯罪、风俗犯罪、破坏犯罪。

(五)侵害的同类客体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刑法(六)不同组织形式:个体犯罪、团伙犯罪、有组织犯罪(七)发生的不同地点:城市、农村沿海、内地入室、街头(八)犯罪手段:传统手段犯罪、现代手段犯罪二、犯罪人的分类始于犯罪人刑事责任个别化。

偶然犯罪人、常习犯罪人成年犯罪人、未成年犯罪人后转移到对犯罪原因的揭示,以搞好预防为目的。

生物学角度:年龄、性别。

心理学角度:贪色、利、权、游戏型。

社会学角度:金领、白领、灰领、蓝领。

阿莎芬堡“七分法”过失犯罪人,激情犯罪人,机会犯罪人,预谋犯罪人,累犯犯罪人,常习犯罪人,职业犯罪人。

第三节犯罪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征一、犯罪数量与犯罪率(一)犯罪数量:是指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犯罪总和。

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犯罪案件数,二是犯罪人数。

(二)犯罪率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案件或经刑事诉讼程序的犯罪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发案率是指犯罪率中的案件数与年均总人口数之比。

(三)犯罪统计误差明数与暗数二、犯罪类型结构整个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犯罪类型结构具有层次性。

有不同性质的犯罪类型结构,还有同一性质的犯罪类型不同严重程度的结构。

三、犯罪人类型结构(一)性别构成1、男性占绝对多数;2、犯罪类型倾向不同(二)年龄构成1、犯罪人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少年时期;2、不同年龄的人犯罪类型倾向不同;3、犯罪人的年龄存在区域差异;4、犯罪人初犯年龄与再犯关系密切。

四、犯罪的组织形式特定犯罪主体的人员构成。

(一)个体犯罪(二)团伙犯罪(三)有组织犯罪五、犯罪的行为方式犯罪成员实施犯罪的具体形式。

六、犯罪的时间分布犯罪在年度、月份、时辰等上的不同分布。

研究表明:这种分布是有规律性的。

(一)在年度内的分布季节(二)在月内的分布上旬、中旬、下旬。

(三)在时辰上的分布七、犯罪的地域分布犯罪在不同地域的分布情况,包括区域和地点两个层次。

(一)犯罪的地域分布1、犯罪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高发区、中发区、低发区。

2 、犯罪在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分布(1)我国犯罪有集中的分布态势;(2)犯罪结构存在区域差异;(3)犯罪分布与地区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程度、文化背景、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3 、犯罪在城市、农村不同社会区域的分布城市地区的犯罪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要高于农村。

(二)犯罪的地点分布犯罪学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犯罪在具体场所上有明显的集中性。

八、犯罪的侵害对象犯罪所针对的人和物的基本状况:(一)被害人性别男性要远多于女性(二)被害人年龄与犯罪人年龄相比,除个别犯罪类型外,一般被害人的年龄高于犯罪人。

(三)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在侵害人身案件中,有相当部分的被害人与犯罪人相识。

九、犯罪危害后果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其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后果。

个体与社会,精神与物质。

十、犯罪动态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

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第四节我国当前的犯罪问题一、改革开放以前的犯罪问题(一)1949——1955年治安恢复期1、犯罪类型:暴力犯罪多;反革命破坏案件多;经济领域犯罪突出。

2、犯罪成员:敌对分子多,成年人犯罪多,惯犯、累犯多。

建政初期,面对极为严重的治安局势,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如“镇反运动”、“三反五反”、“禁毒禁娼”等,使得治安局势很快好转并得到延续。

(二)1956——1965年治安最好时期1、犯罪总量明显下降,年发案数在18—42万间,发案率3/万人。

2 、犯罪类型结构中,反革命犯罪及危害严重的犯罪比重下降,而财产犯罪比重上升。

3、犯罪成员中,青少年不断增多。

(三)1966——1976年“文革时期”1、犯罪数量及犯罪率增高,特别是73年后;2、财产犯罪多,侵犯人身、民主权利的犯罪增多;3、青少年犯罪增多由30%上升到60%。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犯罪问题(一)总体质、量特点1、数量激增,犯罪率升高,重大案件比重明显增大。

2、犯罪的分布出现了向城市集中、向东南倾斜的态势;农村地区犯罪的增长以集镇为中心。

(二)类型结构特点1、财产型犯罪突出,犯罪性质趋向重化;2 、暴力犯罪向恶性化发展;3 、新型犯罪不断出现。

(三)组织形式特点团伙、集团犯罪显著增多,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开始滋生。

(四)犯罪主体特点1、青少年犯罪增多,初犯年龄降低;2、女性在犯罪成员总数中比重趋增;3、流动人口犯罪突出,无业人员犯罪增多,职业犯罪比重上升。

(五)犯罪活动方式和活动空间特点1、活动方式由静态发展为动态2、犯罪活动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六)犯罪手段特点1、智能化、现代化;2、犯罪手段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加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