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考《法理学》复习题集(第1772篇)

法考《法理学》复习题集(第1772篇)

2019年国家法考《法理学》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法律格言说:“不知自己之权利,即不知法律。

”关于这句法律格言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0年卷一6题,单选)A、不知道法律的人不享有权利B、任何人只要知道自己的权利,就等于知道整个法律体系C、权利人所拥有的权利,既是事实问题也是法律问题D、权利构成法律上所规定的一切内容,在此意义上,权利即法律,法律亦权利>>>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3节>权利与义务【答案】:C【解析】:是否知道法律,不影响该人是否享有权利,故A项说法错误。

知道自己权利的人,未必知道整个法律体系,故B项说法错误。

权利是法律的内容的一部分,并非“全部”,法律除了权利外,还有权力、义务、责任等,故D项“权利构成法律上所规定的一切内容”的表述本身是错误的。

在排除了A、B、D的情形下,本题只能进C。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6条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从法官裁判的角度看,下列哪一说法符合条文规定的内容?(2012年卷一10题,单选)A、条文涉及法的渊源B、条文规定了法与政策的一般关系C、条文直接规定了裁判规则D、条文规定了法律关系>>>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3节>法律规则【答案】:A【解析】:《民法通则》第6条涉及的“法律”、“国家政策”均属于法的渊源,故A项正确。

法与政策的一般关系是二者是存在区别,也存在联系。

该条未涉及此,故B项错。

所谓裁判规则,是指决定案件争议问题如何处理的规则,即案件的裁判标准,或者说,案件判决结论的大前提。

《民法通则》第6条仅仅是指示如何适用法律、国家政策,该条不能直接作为法院裁判结论的大前提,故C项错。

法律关系是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该条未涉及具体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故D项错。

3.中学生小张课间打篮球时被同学小黄撞断锁骨,小张诉请中学和小黄赔偿1.4万余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虽然二被告对原告受伤均没有过错,不应承担赔偿责任,但原告毕竟为小黄所撞伤,该校的不当行为也是伤害事故发生的诱因,且原告花费1.3万余元治疗后尚未完全康复,依据公平原则,法院酌定被告各补偿3000元。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2012年卷一12题,单选)A、法院对被告实施了法律制裁B、法院对被告采取了不诉免责和协议免责的措施C、法院做出对被告有利的判决,在于对案件事实与规范间关系进行了证成D、被告承担法律责任主要不是因为行为与损害间存在因果关系>>>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3节>法适用的步骤【答案】:C【解析】:法律制裁,是指特定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法律制裁针对的是违法者。

法院认为“2被告对原告受伤均没有过错”,即2被告均非违法者,故A项错误。

本案发生诉讼了,故不存在“不诉免责”;发生争议的当事人也无“协议”,故也不存在“协议免责”,故B项错误。

法律人适用法律解决个案纠纷的过程:首先,要查明和确认案件事实;其次,要选择和确定与上述案件事实相符合的法律规范;最后,以整个法律体系的目的为标准,从两个前提中推导出法律决定或法律裁决。

“对案件事实与规范间关系进行了证成”,其实就是上述法律适4.张三驾驶小轿车在非机动车道行驶且速度过快,不慎将孕妇李四蹭倒在地,所幸并未受伤。

但由于受到惊吓,腹中婴儿早产并取名王五,交管部门对张三进行了罚款。

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引起张三和交管部门的法律关系的是法律行为B、张三和交管部门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保护性法律关系C、李四和王五之间的法律关系是隶属性法律关系D、交管部门的罚款决定是一种法律事实>>>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7节>法律关系的内容【答案】:C【解析】:考查法律关系。

李四和王五是母子关系,属于平权,并无隶属。

5.有学者这样解释法的产生:最初的纠纷解决方式可能是双方找到一位共同信赖的长者,向他讲述事情的原委并由他作出裁决;但是当纠纷多到需要占用一百位长者的全部时间时,一种制度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就成为必要了,这就是最初的法律。

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7年卷一13题,单选)A、反映了社会调整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的规律B、说明法律始终是社会调整的首要工具C、看到了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在法产生过程中的作用D、强调了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1节>法的产生【答案】:A【解析】:法律并不始终是社会调整的首要工具,比如在原始社会,习惯是首要工具;在古代中国,道德是首要工具。

故B项错误。

该学者的解释并没有揭示经济政治因素在法产生中的作用。

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在于法律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该学者的解释并没有揭示这一点。

该学者解释仅仅是反映了个案处理到普遍处理的转变,故A项正确。

6.下列有关法律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哪一选项?( )A、张三因为违章停车被交警罚款200元,张三与交警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调整性法律关系B、法律关系必须是合法的社会关系,违法的不属于法律关系C、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D、保护性法律关系一方主体是国家,另一方主体是违法行为人>>>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7节>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种类【答案】:A【解析】:考查法律关系。

A选项错误,调整法律关系基于合法行为产生,保护法律关系基于违法行为产生。

所以,张三与交警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保护法律关系。

7.张某到某市公交公司办理公交卡退卡手续时,被告知:根据本公司公布施行的《某市公交卡使用须知》,退卡时应将卡内200元余额用完,否则不能退卡,张某遂提起诉讼。

法院认为,公交公司依据《某市公交卡使用须知》拒绝张某要求,侵犯了张某自主选择服务方式的权利,该条款应属无效,遂判决公交公司退还卡中余额。

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5年卷一12题,单选)A、张某、公交公司之间的服务合同法律关系属于纵向法律关系B、该案中的诉讼法律关系是主法律关系C、公交公司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同时产生和同时消灭的D、《某市公交卡使用须知》属于地方规章>>>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7节>法律关系的内容【答案】:C【解析】:按照法律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可以分为纵向的法律关系和横向的法律关系。

纵向的法律关系,是指在不平等的法律主体之间所建立的权力服从关系;横向法律关系,是指平权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张某与公交公司的地位平等,故A项错。

按照相关的法律关系作用和地位的不同,可以分为主法律关系和从法律关系。

主法律关系,是人们之间依法建立的不依赖其他法律关系而独立存在的或在多向法律关系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法律关系。

由此而产生的、居于从属地位的法律关系,就是从法律关系。

一切相关的法律关系均有主次之分,在实体和诉讼法律关系中8.《物权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

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法定孳息,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取得;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交易习惯取得。

”关于这一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该规定属于法律要素中的确定性法律规则B、该规定对于具有物权孳息关系的当事人可以起到很明确的指引作用和预测作用C、该规定事实上允许法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以习惯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D、对“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重要法律概念含义的解释应该首先采用客观目的解释的方法>>>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4节>法的解释的方法与位阶【答案】:D【解析】:①A选项正确。

按照规则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所谓确定性规则,是指内容本已明确肯定,可以直接适用,无须援引或参照其他规则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则。

在法律条文中规定的绝大多数法律规则属于此种规则。

所谓委任性规则,是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

所谓准用性规则,是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法律规定的法律规则。

该规定内容明确,可以直接适用,属于确定性法律规则。

②B9.谢某、阮某与曾某在曾某经营的“皇太极”酒吧喝酒,离开时谢某从楼梯摔下,被扶起后要求在酒吧休息,第二天被发现已死亡。

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

该案审理中,合议庭对“餐饮经营者对醉酒者是否负有义务”产生争议。

刘法官认为,我国相关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判例,餐饮经营者负有确保醉酒顾客安全的义务,认定曾某负赔偿责任符合法律保护弱者的立法潮流。

依据法学原理,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0年卷一9题,单选)A、刘法官的解释属于我国正式法律解释体制中的司法解释B、刘法官在该案的论证中运用了有关法的非正式渊源的知识C、从法律推理角度看,“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是推理的大前提D、从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家存在判例的情形看,这些国家的法律属于判例法系>>>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4节>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答案】:B【解析】:我国正式法律解释体制中的司法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就法院审判或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解释。

据此,司法的解释的特征有三:一是主体,必须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二是内容,必须涉及法院审判或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三是效力,必须具有普遍约束力。

刘法官的解释,不具有普遍约束力,不符合上述三特征,不属于正式司法解释。

故A项错误。

非正式的法律渊源,是指不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但具有法律说服力并能够构成法律人的法律决定的大前提的准则来源的那些资料。

10.法律格言说:“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关于该法律格言,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4年卷一9题,单选)A、每个人在法律面前事实上是平等的B、在任何时代和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是一项基本法律原则C、法律可以解决现实中的一切不平等问题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并不禁止在立法上作出合理区别的规定>>>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3节>法律原则【答案】:D【解析】:一个人能否享有法律上规定的权利,是受到其经济状况、受教育情况等因素影响的,故每个人在法律面前事实上不可能都是平等的,故A项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