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习能力、健全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重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因为阅读习惯本身就是阅读能力的外化。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阅读培养
“教”——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把握主流、激发思维的习惯。
从认识的一般规律看,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最后进入到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
在阅读教学层面,“整体感知、把握主流”,实际上是教师如何使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学生阅读进入“整体感知”并达到“整体感知”。
读以下文字,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整体感知:第一次读一篇难读的文章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了解的内容,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
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
如果你因某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
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里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
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当你再读时,你就体会出了它的情感。
一、在一气呵成读到底中整体把握阅读内容
在语文教学阅读训练中,经常遇到学生“滞读现象”,学生一看到文章篇幅较长或语言信息传达的事物皆为新生事物而有陌生感时,学生往往产生烦燥不安情绪,导致学生读不进去或“走马观花”,
以至不能或不能准确获取语言信息,更谈不上准确解答关于阅读的训练问题——这也是阅读兴趣不高的表现。
如果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却无所察觉而津津乐道于答案的分析或忙于赶进度,那么,这样的训练又有什么收效呢??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读书养成一气呵成读到底的习惯——要有耐心、一丝不苟地通过阅读感知全文的有用信息。
在平时阅读训练时,拿到一篇文章,不管篇幅长短,首先要有时间限制,严格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一气呵成读到底,哪怕有不认识的字不明确的句都可以“跳过去”一气读完,达到迅速整体感知全文大概内容的目的。
在这种“速读”中,无需正音正字,只需带着l至2个问题去读。
问题的提出要是便于了解全文内容的切入点或突破口,提出的问题“态势要高,操作要易”,所谓“态势要高”就是指提出的问题要有驾驭全文性;所谓“操作要易”,就是指提出的问题要便于学生思考解答。
例如《战火纷飞中的白求恩》学生读后,教师可以提如“这篇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说说这几件事是共同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记叙的?”?这样问题的提出可以启发学生直接感知全文内容。
当然,这种方法也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读,也要变着发儿让学生读,如“以读导读”,以教师的范读引导学生读;“以境诱读”,以语言描述、画面展示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音乐渲染让学生在情境中读;“以问促读”,以画龙点睛式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读;“以评促读”,通过互相评读促进读的效果。
总之,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主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
二、在揣摩题目中感知内容、了解中心
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是文章的统帅。
所以拿到一篇文章不妨先揣摩揣摩题目,看题目是中心,还是线索;是主要人物,还是主体事物等等。
经过揣摩题目,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
这里先举一个议论文的例子。
如《从三到万》教师可以提出“从三到万”与“从少到多”、“从小到大”意思是否相同?题目是否可以用“从少到多”或“从小到大”来替代?这样让学生揣摩思考,有助于学生了解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
因为“从三到万”与“从小到大、”“从少到多”这三个概念的意思虽大同小异,不管是哪一个概念,都有“亦或从小到大,亦或从少到多,都需要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之意。
但是,作为题目来看,“从三到万”又不能用其它两个概念来替代,因为“从三到万”这个概念与本文中的“从三到万”故事典故——这一例证法相关联。
揣摩到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会明白“从三到万”是个论题,而关于论题的见解或主张——知识一点一滴的积累是需要一个发展变化过程的。
——这即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又如,阅读《难忘的体罚》这一文章,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揣摩时,可以提出:同学们想想看,在同学们的记忆中,老师的体罚是怎样的呢?既是体罚,为什么又是难忘的呢??对于这一问题,学生自然能答出:老师的体罚有时温和、有时亲切;有时严格、有时粗暴,也有时是假装等。
然而,语文阅读教学习惯于用理性肢解作品、禁锢学生在阅读中应该得到的审美评价想象,使语文阅读变成纯粹的技术课,变为
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手艺磨练课。
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几多无奈,几多尴尬。
认识不到,是我们的无知;认识到而回避,则是我们的无能。
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手段提高语言水平,点燃感知想象、思考创造,照亮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
置于新的背景,强化语文阅读能力尤为重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总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