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角度浅析人与自然关系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自今不断变化,从最初的“人类屈服于自然”到“人类征服甚至奴役自然”再到今天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其中有很多深刻的原因,本文主要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原因并希望能够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人性欲望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引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长新的哲学命题。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但是,自人类出现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
那么,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有很多人认为是由于生产力的变化所导致的。
在人类处于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自然也就受到限制,人类的活动受到大自然的约束和限制。
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认为是人类是屈服于自然的。
而到了工业社会,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提升,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类开始对自然界进行疯狂的掠夺和无节制的开发利用,此时的人们发现了自己拥有的巨大力量,人们开始相信人定胜天,相信自己可以征服自然,相信自己以作自然的主人。
但好景不长,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之后,人们发现对自然界的过度索取最终招来了自然界的狠狠报复。
正如恩格斯所讲:“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的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1]于是,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奴役自然、作自然的主人,更不是屈服于自然,而是希望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所谓的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在上述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的确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变化。
但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真的就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真正原因吗?也有很多人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文化密切相关。
纵观人类文化史,人类的全部文化观念几乎都是在人对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的变化彰显了人与自然关系是演变,因此文化的发展也就理应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参照,即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
文化产生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并且文化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实践过程。
现在人们一般将整个人类文化分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2]现在的生态文化也是基于此而提出的,并且用文化作为衡量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也是比较赞同这个观点。
但是我也并不认为文化的发展变化是推动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动力或者说是原因。
我自己也不能够给出一个让自己十分满意的答案。
我个人认为推动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性的变化与发展。
本文也主要想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原因。
人性的复杂要想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原因,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人性。
人性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一直争论不休,本文也不是妄图解决这个问题。
只是总结前人意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无论是中国古代关于“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之间的争论,还是西方理性与感性的争论,实质上都蕴含着关于人性的界定。
[3]即人性实质上包含了两个方面,即马克思所讲的生物性与社会性或者说是西方伦理学中所谓的感性与理性。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生物性决定了社会性。
因为人作为一种生物,其第一目的就是生存,没有生存的本能欲望,就不能称之为生物。
但人作为一种生物,他的生存欲望并不是简单的延续自己这个个体的存在时间,他还有另一种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本能欲望—那就是延续自己的种族。
这两种本能的生存欲望或许是所有生命的共同特征。
所以人性中生物性或者感性的一面是毋庸置疑的,生物性和感性是道德产生的内在动力和物质基础。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道德的产生最初就起源于对人的生物性和感性需求的规范和调节。
就比如近亲不能结婚是为了保证人类后代是正常健康的,从而延续人类这个种族。
可以说,道德的起源就是人类的生物性和感性。
人类有了道德的规范之后,逐渐又发展处一系列的礼义廉耻、法律、社交礼仪……这些又体现出人的社会性,人们也会遵从这些礼仪、法律等等,因此也可以说社会性是人性的一部分。
有人认为生物性与社会性在人性中的地位是一样的,因为作为道德规范的对象,生物性或者说人的感性需求本身并不能生出道德来,道德的产生需要至少大多数人的认同,需要有人提出来并发扬光大,就像中国古代圣贤导人向善一样。
而这些就是人的所谓的社会性才能做到的,单靠人的生物性并不能做到。
所以得出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在人性中的地位是想当的结论。
[3]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结论还是很有道理的,但当我们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社会性的时候,就会发现,社会性本质上还是由人的生物性决定或者准确的说是绝大多数人的生物性决定。
无论是纵观单个生物物种的历史,还是横看所有生物的存在形式,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都在努力的生存着。
个体强大的如老虎如苍鹰,它们之所以选择独立生存而不是集群生活,是因为这种生存方式更利于它们的生存,不然老虎每次吃那么多,明明自己可以独立捕捉的猎物,它又如何愿意分给另一只老虎。
但是像猴子蜜蜂(包括人类)这样个体力量不够强大,就只能团结奋斗了。
所以人类团结起来,对抗野兽,对抗疾病,对抗自然,形成了所谓的社会。
首领拥有指挥别人的权利,这是因为他(她)可以使别人更好的生存下去。
不管是母系社会首领的繁衍种族的能力,还是父系社会首领的可以搏杀猛兽的能力,还是现代文明社会领导的智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人为什么会有社会性,会遵从人们制定出的种种规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所谓的道德与法律)?不是因为他们有所谓的“良心”,也不是因为他们害怕所谓的“权威”,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渴望生存,渴望延续自己在这个世间的存在痕迹,就连延续种族这种本能估计也是因为实在是自己本身不能长生不老才不得已而为之吧。
这是所有生物的本能。
是人的生物性,是人性,是最根本的人性,但不是所有的人性。
倘若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都只有这种生物性,那这个世界就简单了,无非就是弱肉强食,天道循环,自然界有那么强的调节能力,难道还调节不了人这种爪牙不如虎狼锋利,皮毛不如狮熊肥厚,速度不如猎豹的弱小生物?哪还会有如今的环境恶化生态危机问题?哪还有今天的我坐在这里写论文?所以人之所以为人,甚至自命“万物之灵”,万物之所以为万物,就是因为人类拥有自己认为是“独一无二的智慧”,所以人类的欲望也就远远比其他生命多的多,人性也因此复杂多变。
其他生命基本上只有上述所说的生存欲望—延续生命(不管是个体的还是种族的)。
所以你只能看到花草树木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却不见花草唱歌树木跳舞;你只能看到狮子搏兔毒舌吐信,却看不到狮子舞文弄墨毒蛇勾心斗角……生物性可以说是人性的基础,又因为人有智慧,所以随之又会衍生出种种不同于其他生命的欲望或者说人性。
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性简单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无非就是三种:人类屈服于自然,人类奴役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似乎跟人性没有什么关系。
但当我们仔细来寻找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以前所不曾看到的东西。
原始社会,人类懵懵懂懂,集群而居,为了生存,不惜茹毛饮血,与野兽惨烈搏杀,与疾病殊死搏斗,这是人性;然而当人们发现自己抵抗不了大自然中的闪电、大火、洪水、山崩等力量时,人们开始恐惧,开始害怕,害怕会失去自己的生命。
于是人们怀着对生的希望,对死的恐惧,开始对大自然中所有自己不能抵挡的力量进行膜拜,祈求得到庇佑,祈求生命得到保证,这同样是人性的体现。
为了生存,勇于与各种困难搏斗,是人性的体现;同样是为了生存,“屈服”于大自然的力量之下,也同样是人性的体现。
如果人类真的如前面假设一样没有智慧,只是与其他生命一样,那么即便是生命演化至今,人类估计与原始社会也没太大分别,依然会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但可惜,人类拥有智慧。
所以人们发现了森林起火之后,烧熟的肉比生肉更好吃,人类从此学会了使用火。
火出现以后,人类开始吃熟食,生食尤其是生肉基本就不吃了,这样做可以说有利有弊。
利就是熟食比生食更容易消化,更利于人体吸收,同时也有利于人类的大脑的进化,是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弊就是人类身体动物性的一面开始退化,比如体毛退化,身体开始直立行走等等,人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孱弱。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根本原因可以说是有两个,一个就是生物性,也就是生存的本能,森林大火能够让所有的生命都为之恐惧,因为这威胁到他们的生命,但同样是为了生存,大火烧毁了一切,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吃烧熟的肉,尽管以前没有吃过。
另一个就是我们所谓的“智慧”,同样是吃熟肉,其他生命(基本上是指动物)吃完之后和人类吃完之后的表现就截然不同,他们吃了也就吃了,没有然后了。
而人类却学会使用火来自己做熟肉,从而有了之后的一系列变化。
但所谓的“智慧”其实依然要“屈服”于生物性之下,君不见封建社会可以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难道古代的中国人民比现代人笨好多吗?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依然能够归结到生物性之上。
中国古代真正有比较确切历史记载的大概可以算是炎黄时期,人们最初选择的首领是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的首领,直白的讲就是有利于自己的生命的,所以人们才会听从首领的命令。
但如此一来,权利的欲望就滋生了,有“聪明人”发现当了首领以后就可以不干活,直接命令别人,自己享受,于是种种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就开始上演,种种欲望开始滋生。
而“聪明人”当上了部落首领之后,发现还有别的部落首领与自己抢东西,于是开始发动“战争”,人类社会由此而起,沧海桑田,物欲横流,才有如今的滚滚红尘。
可能有人会疑问为什么当初那么多人就会听从“聪明人”的命令,因为毕竟“聪明人”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不聪明”,而在人的生物性中,还有一个基本上是所有生物都会认同的法则,那就是一个同类是打不过很多同类的,所以当大多数“不聪明人”都去执行“聪明人”的命令后,其他个别人敢反抗吗?所以“聪明人”就逐渐拥有了权利,然后再利用权利巩固自己的“威严”,从而获得更大的权利,所以中国的封建社会可以延续两千多年。
这是由根植在人类体内的生物性或者往大了说是人性所决定的。
这些似乎与人与自然关系没什么联系,其实不然。
人为什么会与自然产生联系,其实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当然,人有了智慧,所以就不能叫“生存”了,应该称之为“生活”。
既然要“生活”,自然要与人联系,与人联系自然就会有种种复杂人际关系演化,但这所有的人际关系演化结果的作用对象却是自然界,而人际关系的种种复杂演化不正是人性的体现吗?因为人的生活一切物质都来源于自然,所以人与自然就产生了联系,但因为人的目的是“生活”,而不是“生存”,“生活”的内涵就丰富多了,吃喝玩乐,升官发财,探索世界,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人对自然的索取就不像其他生命一样,只是简单地维持生命活动,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