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崧舟老师案例分析

王崧舟老师案例分析

王崧舟老师《长相思》教学实录案例分析
王老师这堂课从王安石、张籍两位词家的乡愁切入,引发学生探寻本课纳兰词中的离愁别恨,这样的导入自然是最适切,也是最“诗意”的。

之后,深谙反复诵读乃古诗词研习之道的王老师祭出了“朗读”的法宝,学生由读准字音开始,直至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终于不仅读出了“味道和感觉”,也在读中感知了词的大意。

语文课既要书声琅琅,又须静思默想。

诵读过后,王老师的导读策略转为让学生“默读这首词,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由“非常思念家乡”而过渡到对作者“身”在哪里、“心”在何处的叩问,这是极其自然的步步递升。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轻巧而精准的“点击”,学生又在潜心涵泳中真切地体悟到了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幽怨哀愁。

“读到现在为止,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教师这一发话,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

而相机呈现的词人征途所作《菩萨蛮》中的两句话,又让学生能凭此而以词人的妻子、父亲、孩子等身份,与词人展开一场情景对话。

在一唱三叹的回转反复中,学生体悟到了词人内心两难的矛盾冲突,知道了“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戍边卫疆、保家卫国。

其实,对词人而言,“那秦时的明月、那汉时的风,是梦不是梦,望断了关山万千重!”
静心回放教学场景后我们会发觉,尽情地诵读、心灵的回想和生命的追问,构成了此课三大亮点。

在洋溢着诗意的氛围中,学生感动着、吸纳着、享受着。

课已毕、情未了,我们无法淡忘课堂上那直面心灵的诵读、刻骨铭心的想象和充满生命意义的追问。

语文课程,它不是解释,不是说明,不是授与,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一回情感的体验,甚至是一次生命的涅槃。

这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主旋律把握得非常牢,关爱家人,奉献祖国,“艰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

把文本学习工具与文本的价值趋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是这堂课真正成功的地方。

古诗文教学生活化,这是这堂课的又一亮点。

大家对古诗文教学能否生活化问题,各种观点都有,但要去真正尝试,却没几个。

原因是对古诗文的引领,大家最担
心的是会偏离古诗词的作者原意,把好端端精品佳作曲解了。

但这堂课下来,我发现古诗文教学完全是可以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去尝试、引领的。

老师在执教的过程中用了好几个生活化的例子,引导他们去理解,轻易地导化了理解的深度,把奥深的文句在不动声色中击破了。

从作者的年龄中推算出他的重重思念,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中有妻子,牵挂重重,情感重重。

赋予了词的新的含意,超出了文本本身的理解,给课堂增辉添色。

课堂贴近生活,感悟生活,让生活成为文本理解的催化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