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
一、给水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
1.工程总体概况
包括项目名称、项目业主、项目地点、报告编制单位、主要结论及主要设计参数等。
2.项目概述
2.1设计依据
2.1.1设计委托书(或设计合同)。
2.1.2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文、选址意见书、地灾评估报告等批文,包括批准机关、文号、日期等。
2.1.3水资源评价报告及取水许可证。
2.1.4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
2.1.5采用的主要规范和标准。
2.2主要设计资料
资料名称、来源、编制单位及日期(应包括水源利用、用电协议、卫生防疫部门的同意书等)。
2.3城市概况
2.3.1城市或区域现状、总体规划等。
2.3.2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等有关情况。
2.4现有供水设施概况
现有水源、水厂、管网等设施及利用情况、供水能力、实际供水量、水质、水压、生活用水量标准、普及率及存在的问题。
2.5城市供水规划
包括分片供水区规划及应急供水规划方案。
3.设计内容
3.1总体设计
3.1.1工程范围,包括设计范围和服务范围。
3.1.2设计年限
3.1.3工程规模
近、远期用水量,选用的生活用水量标准,工业用水量标准,重复利用量,日变化系数、时变化系数等。
确定取水工程、加压泵站、输水管(渠)、净水厂规模。
3.1.4水质及水压要求
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的水质要求。
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消防的水压要求。
3.1.5水源选择
根据可研报告对水源的论证,说明所选水源的水质及不同保证率时的水量、水位情况。
3.1.6给水系统
根据自然条件、总体规划、建设周期,结合现有给水设施,提出方案进行比较,从技术、经济及能耗、主要材料等全面权衡,论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先进性,择优选择推荐方案,列出方案的系统示意图。
3.1.7输水线路选择
水源距净水厂距离较远时,对输水线路选线、管径(断面)、条数、管渠材料、设置加压泵站级数的方案做技术经济比较,择优选择推荐方案,列出方案的系统示意图。
3.1.8征地、拆迁范围和数量。
3.2取水构筑物设计
阐述地面水取水口位置选择,取水头部、取水构筑物或地下水水源地取水井的设计原则及方案比较,说明各构筑物的工艺设计参数、结构型式、基本尺寸、设备选型、数量、主要性能参数、运行要求、起吊设施和卫生防护措施等。
地面水取水构筑物要说明设计标准,防冰凌、防水草、防淤积及岸坡保护措施以及对航运的影响等。
3.3输水管(渠)道设计
管(渠)道走向、长度、管径(断面),管材、埋设深度、防腐措施,输水管渠穿越铁路、公路、河流等障碍物的工程措施,加压泵站位置、布置和机组设备选型,防止水锤措施等。
3.4净水厂设计
3.4.1根据原水水质分析和出水水质要求,经不同方案比较,确定净化工艺流程。
3.4.2净水厂位置,平面及竖向设计,土方平衡计算,占地面积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3.4.3构筑物选型及主要设计参数、尺寸、主要设备型式及主要性能参数、数量、采用新技术的工艺原理和特点。
3.4.4净水药剂的选择及其用水量、搅拌方式、投配方式、储量及储存方式、计量设备,加药间的尺寸、布置及其所需设备类型、台数与性能,卫生安全措施。
3.4.5消毒剂的选择及其用量、消毒方式、投配点、投配和计量设备、储量及储存方式、消毒间的布置和安全措施。
3.4.6排泥水及冲洗水的排放或回收措施,对排放水体的环境影响,污泥处置方法。
3.4.7辅助生产建(构)筑物及附属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及其使用功能。
3.4.8厂内给水管及消火栓的布置,排水管布置及雨水排除措施,道路标准、绿化设计。
3.5配水管网设计
管网布置原则,管网平差计算成果(附计算示意图),最大工作压力、最小工作压力、最小工作水头(地面以上),配水干管的直径、长度、走向,管道穿越铁路、公路及过河方式,加压泵站布置和机组设备选型,调节水库或水塔的位置、容量、标高和型式。
3.6建筑设计
3.6.1根据生产工艺要求或使用功能确定的建筑平面布置、层数和层高。
对室内热工、通风、消防、节能所采取的措施。
3.6.2建筑物的立面造型、装修标准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3.6.3辅助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和标准。
3.6.4除满足上述要求外,尚需符合《重庆市建筑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有关规定。
3.7结构设计
3.7.1设计标准
3.7.1.1建、构筑物及管道结构的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
3.7.1.2根据国家和地区的防洪标准中洪水位、库水位、地下水位所确定的防水、抗浮设计水位。
3.7.2.设计依据
3.7.2.1结构设计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和法规;
3.7.2.2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概况和主要内容的说明,已有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审查、满足工程需求方面的评价和建议;
3.7.3设计荷载(作用)
3.7.3.1作用在建(构)筑物上的永久荷载(作用)、可变荷载(作用)、偶然荷载(作用)取值;
3.7.3.2荷载(作用)的组合工况。
3.7.4抗震设计
3.7.
4.1主要建、构筑物及管线工程按GB50223-2004中相应建(构)筑物的抗震设防分类确定的抗震设防类别;
3.7.
4.2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地震分组及场地类别等。
3.7.
4.3建筑、构筑物结构抗震等级的确定。
3.7.
4.4简述主要建(构)筑物抗震构造措施,如砌体结构房屋的圈梁及构造柱设置、地下管道接口的柔性连接等。
3.7.5构筑物结构材料要求
3.7.5.1构筑物的砼强度等级及抗渗等级;对接触侵蚀介质的砼材料用
量(如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的要求和控制;
3.7.5.2采用砌体材料砌筑的构筑物材料(砌块、砂浆)的种类、强度等级和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3.7.5.3采用的钢筋、钢材和钢铸铁件的钢材牌号,连接材料的型号,焊缝形式、焊缝质量等级等。
3.7.6地基基础、环境挡墙
3.7.6.1说明场地建设中存在的高切坡、深开挖、高填方的专门论证及设计执行情况;
3.7.6.2说明使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岩土参数情况;说明使用勘察报告对基础形式、地基处理、边坡支挡型式、防腐蚀措施(地下水有腐蚀性时)等提出的建议并采取相应措施的情况,当设计与地勘建议不一致时,其措施是否恰当;
3.7.6.3地基基础的安全等级和设计等级;
3.7.6.4地基基础材料选用;
3.7.6.5地基基础选型、埋深;处理于斜坡处的基础,满足整体稳定的措施和要求。
3.7.6.6考虑抗浮时基础结构、构件的抗拉、抗拔及裂缝控制设计。
3.7.6.7进行大面积地基处理时,处理方案及其技术要求;
3.7.6.8桩基类型及持力层选择;
3.7.6.9简述当构筑物的地基土性质有显著变化或随的荷载差别较大时设置的沉降缝;位于岩石地基上的构筑物,其底板与地基间设置的可滑动层。
3.7.6.10建、构筑物基坑开挖中保证边坡稳定、避免影响相邻建、构筑物的支护措施。
3.7.6.11对敷设在软、硬地基相交处的管道基础采取防止其不均匀沉降的措施;对设置在沟、河中的管桥基础应说明设计的特殊要求及主要的施工顺序和措施。
3.7.6.12对场地的特殊地质条件如软场地基、漏洞、滑坡、崩塌等所采取的治理措施。
3.7.7构筑物及管道结构设计
3.7.7.1构筑物的整体稳定(抗浮、抗滑、抗倾复)验算;
3.7.7.2对重要构筑物如取水头部、深井泵房、过河管道的设计,施工方案进行方案、论证及比选,推荐或确定的方案情况简述;
3.7.7.3结构变形缝的设置;
3.7.7.4结构的计算模式是否与实际设计协调一致;
3.7.7.5混凝土结构和环境类别及其裂缝控制等级;
3.7.7.6对埋设在地下的柔性管道验算管壁截面的环向稳定性;对非整体连接的管道,在其敷设方向改变处,验算其抗滑稳定;
3.7.8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需符合《重庆市建筑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要求。
3.7.9场区道路、场外道路
场区道路、场外道路设计需符合《重庆市市政道路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