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情况介绍

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情况介绍

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情况介绍与经验分享甘晓明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2019年9月目录01|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求02|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情况03|相关经验分享01|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求一、生活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1、《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19年1月31日通过,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

上海成为强制垃圾分类的先行者。

2、《关于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已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意,于2019年2月18日印发。

《实施意见》全面贯彻《条例》内容,抓紧抓实办好垃圾分类工作,加快建成以法治为基础的上海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全面展现“生活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

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标1、生活垃圾分类全面覆盖格局基本成型。

全市实现居住区、单位、公共场所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70%以上居住区实现垃圾分类实效达标。

2、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建成。

建成“两网融合”服务点8000个、中转站170座。

3、《条例》贯彻实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

举办垃圾分类及《条例》普法为主题的“十、百、千、万”系列活动,即:成立10支志愿者队伍,举办100场宣传活动,覆盖约5800个居(村)委,发放800余万份宣传海报及资料,人人知晓、普遍参与垃圾分类的社会氛围基本形成。

三、全面完善制度环境1、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市级统筹、区级组织、街镇落实”的思路,建立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体系。

将生活垃圾管理纳入专项督查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推进基层建设。

形成社区党组织、居委、物业、业委的“四位一体”合力抓实四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特别是落实街镇联办及居(村)委每1—2周的垃圾分类工作分析评价制度,坚持“典型引路”,加快复制推广。

3、完善制度配套。

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牵头制订《条例》配套制度清单,指导、督促市相关部门在2019年6月1日前制(修)订一批配套文件,与《条例》同步施行。

四、全面推进全程体系建设1、推进全面覆盖。

将全市70%以上的源头实效比例要求分解到“进居住区、进单位”等具体项目。

全面落实居住区分类垃圾箱房和分类投放点改造1.7万余个。

积极对接上海市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镇、文明小区、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相应提高垃圾分类工作在城区、街镇、小区、村、单位、校园等创建指标体系中的比重。

2、加快体系建设。

一是继续推动“两网融合”体系建设。

建成“两网融合”服务点8000个、中转站170座。

二是提升分类收运能力。

完成规范的湿垃圾车辆配置900余辆,有害垃圾专用收运车17辆,干垃圾车辆标识全面规范。

三是提高分类中转能力。

加强中转环节分类标识的规范性检查,优化全程分类体系对市民的科普教育作用。

3、提高处理能力。

一是坚持高标准,加快项目落地。

二是落实末端设施严格监管。

对照当前国际、国内和本市现行最严标准,严格落实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公众开放和公众参与制度,通过政府监管、社会参与、群众监督的公共治理体系,提高设施运营水平、提升群众接受度,逐步化解邻避效应的矛盾。

五、全面营造全面参与的社会氛围1、推动源头减量。

一是推动旅馆、餐饮行业限制或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二是加强对在本市经营的快递业指导,提高快递包装物回收利用率。

三是加大净菜上市在标准化菜场和生鲜超市、大型超市等场所的推进力度。

四是排摸本市农贸市场、标准化菜场现状,落实新建和已建农贸市场、标准化菜场的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配套工作。

2、强化执法监督。

一是严格行业监督。

依托垃圾分类全程信息化系统,规范收集运输行为,杜绝混装混运现象。

二是鼓励社会监督。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员的作用,组织社区居民、新闻媒体对物业分类驳运、环卫分类收运开展检查。

三是开展系列执法行动。

严格落实执法责任,重点针对收集容器配置、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收运管理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提高监管执法实效。

3、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组织开展《条例》培训,采取分类分级培训。

二是实施《条例》宣传“五个一”工程。

三是开展垃圾分类社会动员。

组织开展垃圾立法宣传“进社区、进村宅、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企业、进公园”系列活动。

四是发挥城管社区工作室的作用。

主动牵头基层党组织、居委、业委、物业、志愿者形成“五位一体”联动机制,努力推动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全面优化政策保障1、完善配套政策。

发挥好湿垃圾资源化设施建设资金补贴政策激励作用,对于按时开工的项目,给予补贴资金的50%,对于建设进展滞后,且2020年未能投入运营的,取消剩余补贴资金。

继续研究落实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的建设投资补贴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激励和奖惩的效果。

制定与《条例》相配套的循环经济发展扶持政策。

2、畅通产品出路。

在试行《绿化用有机基质的生活垃圾原料控制要求(试行)》《生活垃圾好氧处置产品质量要求(试行)》的基础上,落实大幅减少农田化肥用量的要求,做好湿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作为有机肥的可行性研究。

同时,加快研究制定湿垃圾资源化产品用于本市绿地林地土壤改良的补贴政策,打通湿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出路。

3、创新经济激励。

运用经济杠杆,加强引逼。

研究制定“湿垃圾不收费,干垃圾合计成本收费”,即达到符合质量标准且进入市属设施的湿垃圾不收费、湿垃圾质量数量未达标且干垃圾超量区域加倍收费的垃圾费结算制度,倒逼各区强化源头分类实效。

02|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情况一、分类收运体系日渐完善1、设施规范改造有力推进上海市居住区分类投放点改造完成约2万个,其中,静安、长宁、杨浦、松江、崇明、奉贤6个区已全面完成改造任务。

全市60%垃圾投放点完成容器、标识、收运体系规范配套。

更新完善全市道路废物箱标识约4万余只,逐步加贴分类宣传标语,营造街头宣传氛围。

2、中转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截至8月底,全市配置及涂装湿垃圾车1092辆、干垃圾车3197辆、有害垃圾车80辆以及可回收物回收车154辆。

3、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逐步建立截至8月底,已建成可回收物服务点9609个、中转站144个、集散场8个。

二、处置设施建设能力显现目前上海市已建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8座,其中,焚烧厂9座(13300吨/日),填埋场5座(15350吨/日),大型湿垃圾处理设施4座,中小型就地就近湿垃圾处理设施。

截至目前,湿垃圾项目6座已开工,焚烧/填埋项目5个已开工;其余宝山湿垃圾、奉贤焚烧二期、浦东海滨焚烧、宝山焚烧等项目仍在加快推进中。

三、《条例》配套制度稳步推进序号文件名称进展情况序号文件名称进展情况序号文件名称进展情况1《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配置规范》已公布7《宾馆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目录》已公布13《餐饮服务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目录》文件审签程序2《分类目录及投放要求》已公布8《社会监督员制度》已公布14《菜场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配置标准》文件审签程序3《生活垃圾设施专项规划》已公布9《不符合分类标准生活垃圾拒收操作规程》已公布15《大件垃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4《可回收物回收体系规划实施方案》已公布10《单位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文件审签程序16《快递业绿色包装标准》征求意见5《可回收物目录》已公布11《生活垃圾总量控制制度》文件审签程序17《湿垃圾资源化产品用于农业标准》起草阶段6《收集设施配置标准》已公布12《公共机构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目录》文件审签程序18《循环经济扶持政策》起草阶段四、社会宣传动员全面铺开1、组建《条例》宣讲师队伍市绿化市容、城管执法系统成立《条例》宣讲团,团市委、市妇联组建《条例》及分类知识宣讲志愿者队伍;长宁、杨浦、黄浦、徐汇、虹口、普陀、闵行、奉贤、青浦、松江等区成立宣讲团;新江湾城等20余个街镇成立社区宣讲团,全市宣讲师达到1200余名。

2、全面开展《条例》分类分级培训通过集中培训、送教上门、网络直播、视频教学等多种形式,举办《条例》集中培训近4000余场,培训超过30万人次;市党员干部现代远教平台“垃圾条例及分类知识”网课点播次数超过1.5万次。

3、社会动员有声有色电视、广播、报纸等主要媒体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播放垃圾分类宣传公益广告、视频,一季度正面宣传报道1100余篇(次);《新闻透视》《市民与社会》《法眼看天下》等栏目播出专题节目;各市级机构,分别或联合开展各类大型社会宣传动员活动20场,现场参与人次约5000人,辐射人数50余万人;将生活垃圾分类查询功能入驻“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平台,方便市民查询;开展入户宣传500余万户次,发放宣传资料682万次;开展各类宣传活动8800余场。

五、垃圾分类阶段性成效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数据分析,《条例》实施以来,干垃圾中混装的湿垃圾含量降低,焚烧炉燃烧稳定性有了明显提高。

上海的干垃圾热值在2018年达到2300 kcal/kg以上,在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后,分类干垃圾的热值已超过3100 kcal/kg。

上海进入末端的干垃圾量发生明显变化,干垃圾处置低于1700吨/日,比2018年底减少了21%。

上海市分类湿垃圾(厨余)分类纯度高于90%,湿垃圾中的纸类、橡塑类、纺织类等主要杂质明显降低。

原有湿垃圾预处理工艺可以简化,资源化处理更具可行性。

03|相关经验分享一、关于湿垃圾收集、运输和资源化处理1、预判湿垃圾分出数量需要对湿垃圾分出数量的急剧增加作好充分准备。

强制垃圾分类工作实施后,可预计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热情高涨、效果显著。

(关注湿垃圾投放桶在减少臭味散发、方便破袋、增加承重性能等方面的问题。

改进湿垃圾运输车辆防跑冒滴漏。

)2、作好顶层设计在加强分类指导过程中,在满足分出量要求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分出质量考核,进一步提升湿垃圾分类质量。

加快完善菜场湿垃圾分流处理、就地政策,加快推进净菜上市力度,尽可能实现源头减量。

一、关于湿垃圾收集、运输和资源化处理3、加快湿垃圾能力建设,作好应急处理规划进一步加强集中设施能力建设,保证已有处理设施能力全量运行;加快规划湿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对有条件实施技改的湿垃圾等就近处理小型化设施尽快启动异味和废水处理设施改造,加快大型农贸市场等场所设置就湿垃圾处理设备;加快规划建设湿垃圾应急处理设施。

4、加快打通湿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出路加快出台湿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的标准,包括湿垃圾资源化产物应用于公共绿地、公益林地土壤改良的产品标准和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产品标准。

一、关于湿垃圾收集、运输和资源化处理5、重点关注湿垃圾处理技术建立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湿垃圾就地就近处理设施设备的环保检查标准,并做好相关指导工作,防止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和“一刀切”式的执法,确保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有效运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