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兴趣是集中意识于某种对象,而是有感情色彩的心理状态。

换句话说,我们为实现一种目的或从事一种活动,那种心理朝向目的的感情状态。

兴趣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因素。

没有兴趣,就点不燃求知的火花;没有兴趣,就唤不起探究的欲望;没有兴趣,就谈不上有创新的意识。

学生如果对知识有了强烈的兴趣,也就有了专注知识的心向,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活动中,以积极的情感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信赖于兴趣”,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枯燥的,如果教师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会感到乏味厌学。

所以应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变“厌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变“死学”为“活学”。

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讲究把握数学课堂教学兴趣点的艺术。

拙文就以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策略方面,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尤其是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

所以教师应首先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指引学习的兴趣作用。

长远目标的兴趣作用较为稳定和持久,但离开近期具体目标,其功能是无法实现的。

所以,在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要求。

目标的高低因人而异,要尽量与个人的学习水平相一致。

过高的目标,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差别较大,学生可望而不可及;过低的目标,又缺乏挑战性。

只有在学生水平范围之内,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标,才能有最佳的兴趣激发作用。

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也将进一步增强实现目标的兴趣。

2、引导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从理解的角度来看,因为小学生的思维一般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初步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通过对直观物体的观察和学具的“操作”,使学生获得教学内容的感性理解,在此基础上,实行抽象和概括。

这种“手脑”并重也是学生心理特点的需要。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实行学习。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让学生即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如看到批改后的作业,考试的成绩等,既可即时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又可通过反馈看到自己的不足。

调查发现:小学生往往喜欢教师在批改作业后用“★”等象征性的奖励,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兴趣。

4、适当展开竞赛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但竞赛也得适量。

过于频繁的竞赛不但会失去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制造紧张的气氛,加重学习负担,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因竞赛失败而丧失学习信心。

所以,为使竞赛能对绝大
部分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必须应注意以下几点:a、竞赛要适量b、选择适当的竞赛方式,使不同学生在竞赛中都有获胜的机会。

能够按水平分组竞赛,也可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发现学习法是激发学生内在兴趣的有效方法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有助于使外在兴趣向内在兴趣转化。

最好的兴趣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一种内在兴趣,具有发现的兴奋感和自信感。

学生把“有所发现”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使学生有可能把发现本身作为一种自我奖赏而推动自己的学习活动。

所以,我觉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全盘灌输,要给学生以充分时间,让他们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课堂上教师起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仅仅是兴趣形成的前提。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1、让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
学生的兴趣培养,必须与理解活动结合起来。

兴趣与理解、情感相联系,理解越深刻,情感越炙烈,兴趣也越浓厚。

学生的理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活跃,最有力的的内部动因。

而学生的理解兴趣又是学习过程中,理解过程中发展,深化的。

在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在克服困难中使他们获得情绪上的满足,最能提升他们的兴趣。

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对数学的需要,中外数学家的奋斗史,未来社会对数学的需求等内容对学生实行教育。

使他们理解到生活中无处没有数学,无处不需要数学,不学好数学,就无法适合生活,无法面对将来,更无法去创造、发明,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心理需要。

所以兴趣是学习的动因,又是学习的结果。

2、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有趣变换的方式表现教学内容
卢梭曾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所教的东西。

”教师应持续提升自身的教育艺术素养,学会用艺术性的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对某个教学点实行艺术处理。

譬如:一道改错题,教师用“数学医院”出示,让学生做“大夫”,给“病人”查病治病,这比直接让学生改错更能激发其兴趣。

也可对一堂课的教学环节实行艺术处理。

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时,把各个环节用“游公园景点”的形式串联起来,把学生引入童话意境,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氛围中学完新知。

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活泼、兴趣盎然。

3、优化教师语言,评价准确,适当表扬与批评
数学教学中,要把那些枯燥无味的知识能让学生接受并理解,教师首先得使用好口头语言。

调查表明:学生厌恶教师用机械、刻板的语言实行教学,而喜欢教师用清晰严密,风趣幽默而不俗,鼓动性强的语言实行教学。

能够设想:一堂数学课,教师语言机械、生硬、刻板,并且口头禅连篇,“土洋结合”,训味十足,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良好的口头语言,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调查表明:一位很受欢迎,很受学生喜爱的数学教师,上课常用“别怕”,“相信你能行的,你会做出来的”,“你会成功的”,“你真的是个小孙悟空”,“你真聪明”等语言来鼓劲,表扬学生;学生做错题时,
也常用“哦,有点小毛病,让大家来帮你找找”,“啊呀,××同学掉陷阱里去了,谁快来救救他(她)”等语言来指出学生的错误,协助其纠正错误。

因而学生学习数学特别有劲,连后进生也喜欢数学课。

4、准确使用教学媒体及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口头语言的补充,它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是举足轻重,不容忽视的。

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度强调教师的“庄重”,而忽视体态语言的使用。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

一个好的演员,除了有较好的口头语言素质外,还必须要有很强的体态语言表达的水平。

有时侯,在无声胜有声,有形胜无形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到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表演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在教学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常常会带给学生战胜困难的力量;一个手势,一个动作,往往会唤起学生的思维。

同时,适当的体态语言,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维持课堂纪律的重要手段。

此外,直观教具,教学模型和计算机媒体的合理使用,都能使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得以掌握,拓宽学生的思维及想象空间,有效地培养其兴趣。

5、展开学科兴趣小组
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随之会进一步爱好这门课程。

兴趣与爱好是相互相乘,互不分割的整体。

兴趣是爱好的前提,爱好是兴趣的深化与发展。

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组织展开不同形式的数学兴趣小组。

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其各种技能和水平,持续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为其将来成材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总来说之,兴趣是学习的有利因素,换句话说,兴趣是学习顺应后的征兆,也能够说是努力学习的结果。

只有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后,他们就会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持续深化和发展这种兴趣,使后继的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