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生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生

参考医学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排比、夸张、通感、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互文等一、比喻比喻:借助想象,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两种事物本质不同,但二者有相似点。

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答题模式: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2、把……比作……,突出了事物的某一特点。

3、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例如: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最后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问: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二、比拟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还有色彩鲜艳、表意丰富的作用。

答题模式:1、运用了拟人或拟物的修辞手法;2、将……拟作……,物本无情,夸张地写出了物之特点,人之情感。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例如:山园小梅 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颈联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冋题。

晚春 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此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冋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小题: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

闼,小门。

问:"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三、借代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或物。

借 代的作用是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引人联想,使语言简练、含蓄。

陆游《枕上口占》白居易《望月有感》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1.用原料代替本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2.用工具代替本体:田园寥落干戈外,骨肉流离道路中。

平生闻若人,笔墨极奇峭。

陆游3.用事物的特征、标志来代替本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②“终岁不闻丝竹声”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4、以部分代整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5、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答题模式:1、运用了借代这种修辞手法。

2、用……代指……,突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3、表达了何种情感。

四、排比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

例如:天净沙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五、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答题模式: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2、突出了事物或人物的某一特点。

3、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感情。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

"(李白《箜篌谣》)六、对偶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七、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问: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问:"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第三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八、通感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吕氏春秋•本味》中有“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的句子,实则就是运用了了通感修辞手法,把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的情景。

1、视觉形象转化为触觉形象比如,李贺《蝴蝶飞》: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

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

其中,“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就是将视觉形象转化为触觉形象。

2、听觉形象转化为嗅觉形象比如,贾唯孝《登螺峰四顾亭》: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

诗人就用将听觉形象转化为嗅觉形象。

3、嗅觉形象转化为触觉形象如,杨万里《又和二绝句》:翦翦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

一生情重嫌春浅,老去与春无点情。

其中,“翦翦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就用将嗅觉形象转化为触觉形象。

练习: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杜甫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

问题:“晨钟云外湿”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

九、用典:4.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冋题。

塞下曲李益伏波①惟愿裹尸还,定远②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注】①伏波: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为抵御北方民族的侵犯,宁肯战死沙场,以马革裹尸而还。

②定远:东汉定远侯班超年迈时曾在西域上书皇帝,说“但愿生入玉门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复叠: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

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十一、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迭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十二、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一一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十三、互文: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

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

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

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十四、婉曲:就是婉转曲折,用暗示、烘托的方法来表达意思。

唐代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叙述了诗人被贬岭南逃回故乡时,担心家人受到连累,生怕打听到坏消息时的不安心理,但又不便明说这层意思,只好婉转曲折地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他那又喜又惧的矛盾感情以及对亲人的无限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感人。

练习: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 —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3分)4、【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