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的基础知识
2、平均心电轴的正常范围及其偏移
心电轴一般系指额面上平均电轴的方位 额面坐标规定左端为0° 顺时钟向半周为0~+180°,逆时钟向半周为0~180° 即上方为负,下方为正
2、平均心电轴的正常范围及其偏移
平均心电轴的正常范围为+30~90°。此外以 +90~+180°定为一般右偏,-90~-180°定为极度右偏。 +30~-90°定为左偏,其中以+30 ~0°视为轻度左偏。
11、心电图分析时应重点考虑的项目
心电图的异常改变有很多种,可归纳为四个主要方 面供分析时注意:
①心房心室肥大;②传导问题;③心肌问题;④心 律失常(某些具有病因诊断的改变,电解质或药物引起 的各类改变也在其中)。
(1)P波:代表两心房除极过程所产生的电压改变(心房除极波)。 (2)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传经房室结、希氏束至心室开始除极
前的时间(心房除极后—心室除极前的时间波) (3)QRS波:代表室间隔与左右两心室除极个过程所产生的电压波(心
室除极波) (4)ST短:代表心室除极后缓慢恢复极化过程所形成的微弱电压改变
5、干扰
6、心电图纸的坐标
心电图记录纸上印有方格坐标线,其最小方格每边 长1mm,每5mm标线加粗作为中格,上下全幅通常为40mm。 左右连续,每5个中格(即25mm)处,粗线跨出边线作为 1秒标记。上下(纵)代表电压,其大小由毫伏标记决定, 取通常定标为1mv=10mm时,最小格(1mm)相当于0.1mv , 左右(横)代表连续时间,其大小由走纸速度决定。如 用25mm∕秒,则左右1小格相当于0.04秒,5mm中格相当 于0.2秒。如用50mm∕秒时,左右1小格相当于0.02秒, 一个中格相当于0.1秒。这样就可容易地测出P-QRS-T各 波及各间段的时间及电压。
②如见升降线过于陡直并有冒尖现象则显示阻尼不足(QRS各波幅 增加)
③如见升降线呈弧形而平线呈上斜形则提示阻尼过强(各波减幅)
无论阻尼过强或不足,均应调节阻尼电位器或描笔对记录纸的压力。
5.干扰 心电图上所谓干扰是指外来信号与心电信号相混, 同时被心电图机放大而描记下来,可见到在心电图波 形中夹杂有一种振幅不等而规则/不规则的波动。 干扰的来源有很多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形 式。其一为交流电干扰,其二是肌肉干扰
6、心电图纸的坐标
心电图记录纸上印有方格坐标线,其最小方格 每边长1mm,每5mm标线加粗作为中格,上下全幅通常为 40mm。左右连续,每5个中格(即25mm)处,粗线跨出边 线作为1秒标记。
6、心电图纸的坐标
上下(纵)代表电压,其大小由毫伏标记决定,取通 常定标为1mv=10mm时,最小格(1mm)相当于0.1mv
三、心电图导联
所谓导联就是将心电图机上两根导线(一正一负) 连接到人体表面的任何两点,使心电流能经导线与心电 图机构通组成“回路”,这样就可将分布在体表的电位 差描记成心电图波形,这种连接的方法,称为导联。
1、目前国际通用导联 标准导联Ⅰ、Ⅱ、Ⅲ 加压单极肢导联aVR、aVL、aVF 单极胸导联V1—6
心电图基础知识
一、心电图的概述
1. 心电图(英文缩写ECG,德语为EKG)
是心脏电学活动的记录。
2. 意义 ①能准确分析各类心律失常。 ②对协助诊断心房、心室增大及心肌方面 的异常情况如梗塞、缺血、劳损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③帮助了解电解质平衡情况。 ④指导临床用药。
3. 心电图在临床上的局限性 (1)一般不能作出病因诊断 (2)因变异性较大,容易受干扰, 它只能代表作心电图时的异常情况, 故必须结合临床。
9、三S综合征
ⅠⅡ、Ⅲ导联中均以S为主波,电轴极度右偏,在肺气肿、肺 心病患者中较为多见,常表示右室流出道肥大。
10、心电图各波的测量方法
心电图分析中最常见的测量项目一是时间,二是 振幅。
对一个波的宽度或一个间期时限,要注意正向波 量下角转弯处,负向波量上角转弯处,不能从最外缘 也不能从最内缘处测量。对于振幅,正波要从基线上 缘量到上面顶峰,负波从基线下缘量至下面顶峰,全 幅应从上下两个峰间距中减去基线宽度。总之测量中 应避免把基线两次包括在内。
4、心电轴的座标图测定法 心电轴的测定,据Ⅰ与Ⅲ导联波幅以查表的方法最 为简单。 测出Ⅰ与Ⅲ导联的QRS波幅的代数和,然后于本表 四周水平方向的Ⅰ导联即垂直方向的Ⅲ导联的正负侧, 分别找出相应数字,由此各循垂直于轴的方向向表中延 伸,即可于其相交之处查得心电轴的度数。
5、心电轴快速判定法
图中显示了每个肢体导联的轴向方位。
4.心电图机的校验——阻尼校验
阻尼 是为抵消记录器自身震荡而设计的一种阻力,主要包括描笔与记录 纸之间的摩擦力,描笔与线圈相对转动时产生的感抗以及放大器对信号 频率的响应性等。
。
在校验时,连续打下数个1毫伏标准电压标记而判断如下:
①如升降线基本陡直而横线亦平直即定为阻尼正常(P-QRS-T波形 不至于因阻尼异常而出现失真)
(心室除极后等待复极的时间) (5)T波:代表心室肌迅速恢复极化过程的电压改变(心室除极波) (6)U波:在T波后面常可看到一个很小的正向波,它代表心肌代表心室除极至心室复极所需的总的时间
2、心电图各波的命名
第一个向上的与心房兴奋有关的小波叫P波,是心脏一次 激动中之最先出现者。
当一个导联的QRS综合波上下波幅相等时,其平均心 电轴即垂直于该导联轴。我们可以据此对心电轴作出判 定。
下面列出各导联QRS综合波上下波幅相等时的对应平 均心电轴度数。
当Ⅰ导联正波为主时,电轴在左侧: aVL=60° Ⅲ=30° aVF=0° Ⅱ=-30° aVR=-60°
当Ⅰ导联上下波幅相等时,aVF正波为主=90° aVF负波为主=-90°
当Ⅰ导联负波为主时,电轴在右侧: aVR=120° Ⅱ=150° aVF=180° Ⅲ=-150° aVL=-120°
上述方法如能熟练掌握后,尚可根据上下波幅近似 相等的微小差别,对平均心电轴作出更精确的判定。
6、正常心电轴
心电轴在+30-+90之间,即为心电轴正常。如例图在标准导联 ⅠⅡ、Ⅲ中QRS主波均向上,根据Ⅰ 与 Ⅲ导联中的QRS振幅的代数 和测得其角度为60°,证明心电轴无偏移。
左右(横)代表连续时间,其大小由走纸速度决定 如用25mm∕秒,则左右1小格相当于0.04秒,5mm中格 相当于0.2秒。如用50mm∕秒时,左右1小格相当于0.02 秒,一个中格相当于0.1秒。这样就可容易地测出P-QRST各波及各间段的时间及电压。
二、心脏传导系统
窦房结(右心房 上部上腔静脉入口处)
→经房内结间束→房 室结,稍延迟→再沿
希氏束、左右束支传
至→两心室的内膜下
之浦氏纤维网,终使
整个心脏全部兴奋。
1、心脏兴奋与相应的心电图波形
(1)P波:代表两心房除极过程所产生的电压改变(心房除极波)。
(2)QRS波:代表室间隔与左右两心室除极个过程所产生的电压波(心 室除极波)
(3)T波:代表心室肌迅速恢复极化过程的电压改变(心室除极波)
第二个是高大的挫折波,总称QRS 综合波,为心室肌除 极电势所形成。其中最先向下的波叫Q波,向上高尖的波叫R 波,紧接在R波之后向下的波叫S波。
第三个是宽大的T波。
第四个是较小的U波
P与QRS波间之平段称P-Q段;包括P波之全长称P-R(P-Q) 间期。
QRS与T波间之平段称S-T段
U与下一个波之间为基线,称P-T段(实为U-P段);两个 P波之间距为一个心动周期。
所谓右偏就是电轴位于右侧,而所谓左偏就是电轴 位于左侧偏上(故左偏实际上应是左上偏),故不应从 字面上将左偏与右偏简单地理解为左与右。
3、心电轴的作图测定法
3、心电轴的作图测定法
测定方法一般多取Ⅰ与Ⅲ导联,分别测出其QRS的正 负波幅值(正波自基线上缘测至顶峰,负波自基线下缘量 至最低点,用毫米计算)的代数和.
7、心电轴右偏
正常人,瘦长体型电轴常趋垂直,但极少能见到右偏。右偏时, Ⅰ导联呈rS型,Ⅲ导联主波向上。电轴右偏常见于右室增大的疾病, 如右室负荷过重的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肺心病等。
8、心电轴左偏
正常人电轴几乎都在左侧,所谓左偏是电轴向左上方偏 移。Ⅱ、Ⅲ、aVF导联中S波渐次加深。电轴左偏较右偏多见。如 肥胖体型、妊娠晚期、腹水等高隔位者。
(4)U波:在T波后面常可看到一个很小的正向波,它代表心肌激动的 “负后电位”它代表心房复极
(1)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传经房室结、希氏束至心室开始除极 前的时间(心房除极后—心室除极前的时间波)
(2)ST短:代表心室除极后缓慢恢复极化过程所形成的微弱电压改变 (心室除极后等待复极的时间)
(3)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至心室复极所需的总的时间
然后分别在图中等边三角形的Ⅰ与Ⅲ导联轴上在所测 得波幅值(Ⅰ导联轴以左侧为正,右侧为负,Ⅲ导联以下 方为正,上方为负)的相应位置各划一垂直于该导联轴的 直线,此两线相交于一点,
中心点与此点相连即构成一矢量,其箭头即代表平均 心电轴的方向,可在圆座标上读出度数,本图Ⅰ为+10, Ⅲ为+6,由作图得心电轴为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