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季13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 奴婢.麻痹.稗.草大有裨.益
B 剥削.削.减瘦削.日削.月割
C 呐.喊木讷.出纳.按捺.不住
D 开辟.复辟.鞭辟.入里开天辟.地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张驰有度老生常谈貌合神离金榜题名
B平心而论相辅相成墨守成规消极怠工
C贻笑大方丰富多彩精神焕发娇生惯养
D无可奉告源远流长例行公事共商国是
3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他们绝对不让我们的______受到任何现代事物的干扰。
(2)这也是一种文化美,因为古老的文化都具有______的时间的意味。
(3)谢里曼说,在-----出这些震惊世界的迈锡尼宝藏的当夜,他在这荒凉的遗址上点起篝火。
A 视野悠远发掘
B 视力悠久发掘
C 视野悠久挖掘
D 视力悠远挖掘
4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肖邦的作品______为欧洲的音乐增辉,_______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
他的创作是-----博大精深,又是_______有意识地自成一体,______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的组成部份。
A.因为所以如此所以
B.不仅而且如此如此
C.不但而且竟竟所以
D.因为所以竟竟因此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到了学校以后,唉,天有不测风云,下雨了。
B.从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
C.今年注定是一个多雨的季节。
D.学校团委号召广大青年团员参加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活动。
6.下列句中加点字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
..灰飞烟灭。
..声。
B.谈笑间,樯橹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
..十万斩阎罗。
....落玉盘。
D.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
7.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A.学校对面二、三十米的地方有一个网吧,有的孩子经常来这里“减压”,对此,一些家长颇感担忧。
B.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民族利益而死?
C.整治马家沟河的消息传出后,许多市民非常关心这条河怎么治理?两岸的居民怎么办?
D.辛弃疾的《青玉案》描写的是市民元夕观灯(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的情景。
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文学史上,常有作家并称的情况,如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苏东坡和辛稼轩被称为“苏辛”。
B.《聊斋志异》是一部白话长篇小说集,大部分作品是通过花妖鬼狐的故事来折射或直
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C.肖邦是芬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誉为“钢琴诗人”。
D.在《古希腊的石头》的作者眼中,“石头”就是文化的使者,因些,作者在文章标题中用比喻的手法表明了写作对象:古希腊文化。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0题。
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
审视,巨身修尾。
青项金翅。
大喜,笼归。
举家庆贺,虽连城拱壁不啻也。
9.下列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掭.以尖草掭:撩拨 B .审.视审:仔细
C. 笼.归笼:笼子
D.巨身修.尾修:长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逐而得之”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人非生而知之.者
二.综合题。
(共7小题,共40分)
11.将上面文言文中划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5分)
12.将下面句子改写为感叹句。
(5分)
那个法国女孩的心愿,既美好又纯真。
13.将下面句子压缩成不超过8个字的短句。
(5)
这个一贫如洗的父亲,在大年三十晚上和她一起坐火车准备看雪。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1)——(2)题。
(10分)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一、二句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
(2)如何理解“时鸣春涧中”中的“时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棉窝
王奎山
我年轻的时候在一个乡下中学教书,不知因为什么,感觉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
学校当时还没有用上自来水,一人发一个铁桶自己到井里打水用。
印象很深的是一到冬天,放在屋角的水桶里总会结上厚厚的一层冰。
我的脚就是在那时候冻伤的,一开始是红肿,痒,且痒得难受。
到了夜里,脚在被窝里被热气一焐,更是痒得钻心。
母亲到学校来看我,见我的脚冻伤了,心疼地说:“我总说你结了婚成了家,啥事也不用我操心了。
看起来离了娘还是不行啊!”母亲回去后就给我做了一双棉窝让父亲送到了学校。
在我们这里,棉窝和棉鞋是有区别的:棉鞋可以在正式的场合穿,因此一般做得比较硬梆,讲究的,还用桐油将鞋底及鞋面的根部油一油,可以防水;而棉窝则纯粹是在室内穿的,因此比较柔软、厚实,保暖性也强。
那时候我教两个班的语文,备课、批改作业什么的常常要弄得很晚才能上床睡觉。
母亲知道这一点,做双棉窝专门让我夜晚熬夜的时候穿。
母亲特别让父亲转告我:夜晚熬夜的时候先用热水将脚烫一烫,等烫透了,再穿上棉窝,保暖效果更好。
我按母亲说的办,果然夜里坐到啥时候都不冻脚了。
这双棉窝陪我在乡下度过了好几个冬天。
后来,我就调回城里来了。
回城不久,我就买了一双皮棉鞋,里子还是绵羊毛的,穿在脚上暖和和的。
有了皮棉鞋,
那双棉窝就被我扔在床下不管了。
又过了几年,终于,在一次春节前打扫卫生的时候,那双棉窝被我扔到了垃圾堆上。
巧的是那天中午母亲从乡下进城看我来了。
母亲是来给我送馍的。
每年春节前母亲都要在乡下蒸好馍给我送来,好让我们过年。
奇怪的是母亲进门的时候一只手里还掂着我清早刚刚扔掉的那双棉窝。
母亲放下背着的馍说:“你看看巧不巧,我下了火车刚刚走到邮电局,就看见一个收破烂儿的车子上放着你这双棉窝。
我当时就火了,说你咋把俺娃的棉窝偷走了?那收破烂儿的老头还不认帐,说在家属院的垃圾堆上捡的。
我说俺娃这双棉窝还好好的咋会扔了?一准是你偷的。
老头急了,说要是偷的就让他过不去这个年!我忙说大过年的,快别说那不吉利的话。
这样吧,俺娃的这双棉窝你还给我,这都快晌午了,我送你两个菜包,你到食堂里买碗胡辣汤就着吃吧。
”说完,母亲仿佛捡了多大便宜似的笑了起来。
我当时尴尬极了,吭吭哧哧半天才说:“这收破烂儿的真是,一不注意就顺手牵羊把东西拿走了。
”
如今,母亲早已不在了,那双被我扔掉又被母亲重新要回的棉窝至今还放在木柜子里。
冬天的时候我常常会拿出来试着穿一穿,一穿浑身就会涌起一股暖流。
15.联系下文,谈一谈第一自然段是否偏离了主题?
16.作者向母亲说棉窝是收破烂儿的顺手牵羊拿走的,他这样说的用意何在?
17.“棉窝”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正确的有()
A.具有概括作用,它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B.具有线索作用,它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使文章形散而神聚。
C.具有象征作用,它象征母亲对我朴实无私的爱。
D.具有抒情作用,它是“我”向母亲传达赞美之情的媒介,也是母亲对“我”表现关爱的载体。
三.写作题。
(30分)
请以“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细节描写,有抒情或议论成分,字数不少于500字。
2015年春季13级期末考试语文答题卡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
(每小题3分,共30分)
二、综合题。
(每小题5分,共40分)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