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句子教学方法一句话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或意思,往往都会蕴含在一些关键的字、词之中。
学生只有很好地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才能深刻体悟课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句子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1小学语文句子教学方法一、联系上下文读来感悟句子意思叶老说过:“教学语文课文,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的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通过朗读,不仅能学习准确地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够掌握规范的书面语言,从中学习准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思想,逐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在语文新课标中提到“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感指的是人对语言的知觉的整体感受,或是对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通过朗读中重音、停顿、节奏、语调的处理,培养语感。
学生有了敏锐的语感,势必大大提高理解词语、句子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荷花》,第二自然段描写荷花和荷叶的句子就是要重点指导朗读,第一步先理解荷叶是“挨挨挤挤”的,荷花是“冒”出来的,体现它顽强的生命力,可对“展开、饱胀、破裂”这些重点词语进行朗读。
第二步根据这些词语加以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勃勃勃生机的画面,自然而然地就把喜爱赞美之情读出来了。
老师可以采用多种的朗读形式,例如,加动作读、配乐朗读、比赛读等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句子朗读到位了,学生对重点字词理解了,对段落的意思也清了。
二、通过演示动作来理解有的句子中有一个或几个连续动作的,老师可以边读句子边做动作帮助理解。
如《又是你第一个到》课文中这一句:“这位读者掸了掸衣服上的雪……”在读时,教师只要加一个动作演示一下,学生就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
三年级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较多,教师应让学生多动动手演示演示,句子的意思也就知道了。
如《瑞雪》中的最后一句话:“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奔跑着,追逐着,清脆的笑声传遍了山村。
”能够让学生动起手来,把这句话演示出来,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而且让他们更真切的体会到了大雪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中有些句子,如写景写场面的,一般可以通过想象,联系生活中、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情景去理解。
如《新型电影》中的一句:“翠绿色的树叶相互交错着,金色的阳光透过这绿叶的空隙洒落在自己的身上。
”只要引导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的情节,就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句子的理解当然不成问题了。
学生们还可联想到电影、电视中的类似镜头,脑海里马上绘制出一幅美妙的图画来,从而自然地进入到句子所示的意境中去。
四、运用课文插图来理解不少句子内容是课文插图上有的,那就充分利用图画去理解。
如《捞铁牛》一课中怀丙和尚指挥捞铁牛的句子,学生通过读还不能明白到底是怎么个做法,但只要仔细地看看插图,再去读句子,意思也就明白了,教师也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图片、幻灯、投影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中的重点、难点,画难为易。
如《田忌赛马》中的有关比赛时出场顺序的句子较多,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课文的理解,是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做投影演示,也可与学生一起制做三种马的图片进行演示。
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孙膑帮助田忌巧妙的变换三种马的出场顺序与结果转败为胜之间的必然联系。
五、引导理解关键词来理解学生不懂句子的意思,经常是因为句子中有不理解的字、词。
有时句子中并没有什么新词,而是因为句子中运用了这个词的引申意或这个词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其特定的意思。
这时,理解这个词语就成为正确理解句子的关键。
那么,我们就要从关键字词入手有时甚至要“咬文嚼字”地下功夫。
如《当炸弹爆炸的时候》中毛泽东说:“飞机呀,喧宾夺主,讨厌!”这句话中“喧宾夺主”是个关键词。
首先,说说这里的“宾”是指谁,这里的“主”是指谁?然后,联系上下文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这样,通过对“喧宾夺主”这个词的理解、分析、结合课文再理解,最终达到对这个句子的正确理解。
六、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学生理解句子是一个从已知到新知的过程。
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就是启发学生在已知和新知之间建立起联系。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还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说明性比较强的文章。
学生会觉得这些离生活实际比较远,学起来会很枯燥、难理解,这时就需要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做比较。
???例如《长城》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教学这句话时,我以居庸关一带的长城为例,告诉学生城墙高达8.5米,宽6.5米,顶部宽5.7米,内墙高1米。
接着,又以学校的教学楼为例,告诉学生楼高15米,宽7米,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从现代建筑技术来说,建造长城并不比建造摩天大厦高超。
紧接着出示问题:在古代,建造长城用的是什么设备?引导学生抓住“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这句话进行朗读指导,并启发想象,最后学生都能从内心里发出啧啧的赞叹: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2小学语文句子教学方法1.抓关键字、词理解句子意思一句话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或意思,往往都会蕴含在一些关键的字、词之中。
抓住这些字、词进行品味,对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将起到重要作用。
如《桂花雨》一文中:“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句中的“浸”就是一个关键词。
“浸”本来是指一个东西泡在水里,在这里指沉浸,就是说人们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由此写出了桂花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行表演,假如你就是作者,会怎样缠着妈妈呢?通过表演,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2.通过变换句式理解句子意思句子中的句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疑问句、因果句、反问句等,教学中如果能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就会浅化内容,降低理解难度,对理解句子内容,体会情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中的“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可以引导学生把这句话改成“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
”将两个句子比较着读一读,学生就会明白,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子意思有的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与学生的认知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时,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其相通之处,并能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会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含义。
特别是在说明文中。
如《秦兵马俑》一文,“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
”读完这句话,学生能初步感受到一号坑很大,但对其中具体的数字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教室进行对比教学,如我们的教室大约60平方米,一号坑的面积大约相当于238间教室那么大这样,学生就能深刻的体会到一号坑面积之大。
4.联系写作背景理解句子意思有的文章,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离开了当时的背景,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入情入境,帮助其弄清这些较难理解的句子的含义。
如《我给江主席献花》一文中“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
”学生对这句话很难理解,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交流事件发生的时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夕,接着交流查阅到的有关香港的资料。
在学生了解到香港这个“游子”在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后终于要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时,提出问题:这里“失散多年的孩子”指的是谁?“母亲”指的是谁?此时,学生不难理解“失散多年的孩子”暗指被英国人占领、统治百年的香港;“母亲的怀抱”暗指祖国这个大家庭;“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隐喻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5.从文章中心入手理解句子意思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常能接触到借物喻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环境衬托等写作手法,其中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往往是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句子,有的甚至点明了中心,因此可以把理解句子同中心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更加透彻。
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是理解的难点,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这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与“可贵之处”,然后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启发学生将“樟树——故居——故居主人”紧密联系起来思考,找出樟树的可贵品质与宋庆龄可贵品质的相似之处,学生不难发现,写樟树实则写宋庆龄,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人们在樟树前留影纪念,表达了人们对故居主人宋庆龄同志的衷心爱戴和怀念。
3小学语文句子教学方法1 联系上下文读来感悟句子意思叶老说过:“教学语文课文,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的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通过朗读,不仅能学习准确地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够掌握规范的书面语言,从中学习准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思想,逐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在语文新课标中提到“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感指的是人对语言的知觉的整体感受,或是对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通过朗读中重音、停顿、节奏、语调的处理,培养语感。
学生有了敏锐的语感,势必大大提高理解词语、句子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荷花》,第二自然段描写荷花和荷叶的句子就是要重点指导朗读,第一步先理解荷叶是“挨挨挤挤”的,荷花是“冒”出来的,体现它顽强的生命力,可对“展开、饱胀、破裂”这些重点词语进行朗读。
第二步根据这些词语加以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勃勃勃生机的画面,自然而然地就把喜爱赞美之情读出来了。
老师可以采用多种的朗读形式,例如加动作读、配乐朗读、比赛读等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句子朗读到位了,学生对重点字词理解了,对段落的意思也清了。
2 通过演示动作来理解有的句子中有一个或几个连续动作的,老师可以边读句子边做动作帮助理解。
如三年级《又是你第一个到》课文中这一句:“这位读者掸了掸衣服上的雪……”在读时,教师只要加一个动作演示一下,学生就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