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导学案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导学案

初中物理第二章第四节《光的折射》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发生折射现象时,光路是可逆的。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大自然的热爱、亲近的情感【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回顾我们光学的学习,光在均匀介质中()传播,那么光遇到水、玻璃等许多物体的表面会发生()现象,那么同学们想一下,当光射入水、玻璃内部或者光从水、玻璃射入空气时情况会怎样呢?()实验探究一:1.在将筷子插入水中,看水中的筷子有什么变化?()2.在一个碗中放一枚硬币,让两个学生斜看碗中的硬币,上下移动视线到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此时视线不能动),然后向碗中倒水,看能否看到硬币。

(),也就是说光不再沿(),今天我们来研究光的另一种现象——光的折射,学后就可解释了。

二、折射现象实验探究二:研究这个现象需要什么器材呢?师生共同选出器材,光源水水槽教师引导:有了这些器材,该怎样用才更加合理。

教师引导学生试做有关概念:法线;界面;折射角;折射光线注意事项:1、让学生观察光线进入水后沿什么方向进行? 向界面还是法线偏折?2、注水前后观察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是否变化?怎样变化?同时推断,光从空气射入水时,传播方向是否变化?怎样变化?3、实验时,应至少改变三次入射光线的方向,每次都让学生说明入射光线怎样变了,使学生注意观察水中折射光线的方向。

4、当入射光线垂直入射时,让学生看看光线偏折吗?学生分析得出结论:1、让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观察到光线()处改变了传播方向。

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会,不会)3、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两侧②(光线从空气斜射水中)折射角( )入射角,折射光线向( )偏折。

(光线从水斜射空气中)折射角( )入射角,折射光线向( )偏折。

即光路是()(可逆不可逆),光的反射现象也有类似的情况。

③光线垂直射入水面时,传播方向( )。

教师补充:如果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水晶等透明物质时,折射情况与上述相同。

三、光折射现象的解释(1)在将筷子插入水中,看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为什么?(学生讨论,代表回答)(2)在一个杯子中放一枚硬币,眼睛原来看不到硬币,倒水后却能看到硬币为什么?(学生讨论,代表回答)用光的折射来解释眼睛受骗的问题(1)叉鱼时,我们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原来鱼从水中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会在水面发年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鱼像发出来的,鱼像是鱼的(),鱼像比鱼位置()。

所以叉鱼应瞄准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

让学生讨论池水变浅问题代表回答原因。

(2)学生分组做一下钢笔错位问题,注意眼睛的视线不要垂直于玻璃砖的水平面,而要成一定的角度。

做完后让学生讨论,代表回答为什么。

(3)海市蜃楼学生阅读课本49页科学世界——海市蜃楼巩固练习一、填充题1.一把插在水中的汤勺,看上去像被折断了一样,这是由于光发生了______。

2.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物质时,折射角______入射角;光从其他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______入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总是分居在______的两侧。

3.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面时,光的______方向发生了改变,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空气,这种现象叫做光的______,还有一部分光进入水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______。

4.平面镜成像是光的______现象;看岸边景物在湖中的倒影是光的______现象;插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像被折断了一样,这是光的______现象。

二、是非题1.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一定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2.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3.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光的传播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

()4.经过入射点、垂直于分界面的直线叫做法线。

()5.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叫折射角。

()三、选择题1.要使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则光可能是[ ] A.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B.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C.从水中垂直射向空气中D.从空气中垂直射向水中2.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人站在河边能看见水中的鱼B.人站在河边能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像C.用潜望镜观看远处的景物D.以上都是光的折射现象四、说理题在水桶底放一枚硬币,当木桶内装满水后,我们从桶上斜看进去,发现硬币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这是什么原因?课后思考:结合生物学回答我们的眼睛怎样看到物体的?透过玻璃看到外面的景物变形了?课题:电功率第一课时教学案A、课前预习1、预习目标:1.理解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2.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或kW;知道分别千瓦时和千瓦。

3.理解用电器的额定功率.知道额定功率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4.会应用功率的定义公式及公式P=IU进行简单的计算。

2、预习达标:阅读课本,在你认为重要的的地方,划上横线或波浪线,并完成下列问题:一、电功率:观察:请家长配合观察对比家庭电路只开一盏照明灯和同时开多个用电器时电能表转盘转动快慢情况或闪光快慢情况。

1、电功率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2、什么是电功率?其国际单位是什么?常用单位呢?他们的换算关系?答:3、电功率定义公式是?各物理量单位分别是:由此可以推出电功功式:W=各物理量单位是:。

如果功率单位是千瓦,那到电功W的单位是:时间单位是:4、电功率的计算公式是各量的单位5、由P=UI结合欧姆定律,你还可以得到哪些计算P的公式:二、额定功率:1、什么是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答:2、什么是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答:3、一个用电器有多少个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实际电压与实际功率呢?3、预习反思:通过预习我感觉还有问题的地方是:B、课内探究1、观察与思考一:观看以下演示实验,完成表格:观察演示实验:将15W和100W的灯泡分别与电能表连在一起单独工作,认真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感受两者消耗电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一、什么是导学案?1.按字面理解体现在三个字上:导、学、案。

“导”就是指导,导学案就像旅游时候的导游图,它带领学生从入口进入,随着我们的指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帮助,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程的预习,这就是“导”的作用。

它一方面可以对课本知识制定出明确的要求,哪些知识是我们应该记住的,哪些知识是我们难以理解的。

要记住的知识直接指出来,难以理解的给学生指示方法,理解它与以前哪个地方内容相似,这就是指导。

“学”就是指导学案为了方便学生学习而设计的,为什么方便学习呢?因为我们在制定导学案的时候,给学生设置了一些梯子,本来坡度非常大,我们把坡度变小。

大的问题化成小的问题来做。

“案”就是一种方案,就是学生学习的时候的一个方案。

2.较严格的分析导学案出自于学导式教学法(也叫自学辅导法),自学导式教学出现伊始,便就有了学案和导学案。

学导式教学法,即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基础上求得教师恰当指导的教学方法,学在导前、学导结合。

学导式教学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1991年后,学导式教学被列入世界五大教学法之一。

(美国的发现法、德国的范例法、苏联的问题法、保加利亚的暗示法、中国的学导法),目前的几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模式、宁达模式“自主式、开放型”教学模式、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等均属于学导法的范畴。

“双案导学”是学导法的基本教学形式。

“双案导学”:就是指以学案、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学案是给学生设计使用的学习方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案,是供教师导学所使用的。

它与教案具有不同的含义。

学案和导学案总称为双案,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学案是导学案的一部分,是其中一部分内容的放大和具体化。

因为如此,许多情况下不再单独提学案,而以“导学案”概之。

(本讲也如此。

)在此规定之下,导学案仍然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勐板中学的导学案显然是狭义的导学案。

二、怎样编写和运用导学案?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后,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

因此,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此前提下寻求一些好方法。

1、导学案与教案有区别教案的编写对于我们所有老师来说是轻车熟路,我们都知道教案的编写往往只考虑教师怎么讲,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

导学案则是以学生的自学线按学生的全过程来编写,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教师的导,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

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

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

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4)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

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2、导学案的编写模式及编写原则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

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a)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b)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一定要紧扣课程标准);(c)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d)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

例: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历史上力与运动的不同关系的观点。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3.了解理想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