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民工住房问题实践报告

农民工住房问题实践报告

农民工住房问题实践报告
摘要:农民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目前尚不成熟的补贴制度等原因,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一直得不到平等对待。

现今房价上涨,住房问题成为人民讨论最多也最无奈的话题之一,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是如何对待关乎他们生活质量的住房问题呢?正所谓见微知著,值暑期之际,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对南昌市几个地区的农民工了解到一部分情况。

通过掌握的情况以期对此问题做些粗略的分析。

关键词:农民工住房现状住房问题解决方法探寻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房价的上涨牵动着每个国人的心,高昂的房价让很多人只能望房兴叹。

即将步入大三的我们,在面对以后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倍感压力。

原因无他,住房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

虽然我们暂时不用考虑住房的问题,但是,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伟大贡献者—农民工,他们的住房条件如何,需要我们的关注,也是值得我们探寻解决的。

保证他们的基本住房条件,是维护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权,也是促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

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已高达2亿。

而就是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在城市承担最累、最苦、最脏的工作,却很难享受到与他们劳动相应的待遇。

很多新闻也报道,大部分建筑工人都有这么一个愿望—能住在自己参与建造的房子里。

这些报道着实令人闻之心酸。

我想,老师既然给我们布置了这么一个调查作业,自己当好好完成,给老师一些实际的参考。

我目前没有太大的能力帮助他们,只能尽量把真实情况反映给能帮助他们的人。

于是,在完成院里的团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后,我花了不连续的三天时间,完成了关于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八份问卷。

调查的前期进行的还不错,第一次去了东湖的开发区,那里聚集着较多建筑工人,我完成了五分问卷。

而第二次地点由于地点选择不当,没料到市中心的农民工那么忙。

腆着脸皮和几个人沟通了下,不出意料的被拒绝了。

最后一次纯属偶然,在我去江西农大的时候,教工食堂的两位职工帮我完成了最后两份问卷。

二、农民工住房现状
本次调查涵盖了南昌市东湖区、梅岭和中山路市中心三大块。

1.农民工背景调查统计
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性别均为男性,年龄大部分在20岁以上40岁一下。

文化水平不高,只有一人是初中学历以上,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12.5%。

其中25%的人有劳动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25%的农民工在农村老家没有其名下的承包责任田。

务工的企业性质绝大部分是国有和私营企业。

年收入10000—15000的居多。

2. 农民工住房现状
87.5%的农民工都住在工作单位提供的宿舍,集中在工作地点附近,每月房租在200—300左右。

然而,居住面积相应的较少,在工棚的人均面积只有5平米左右,配套设施不完善,无独立的厕所和浴室。

而在江西农大食堂工作的师傅情况稍好,一人间/20平米左右,有独立卫生间。

居住的通风和采光都只算一般,周边卫生状况除了工地稍差其他都较好。

关于住房补助的问题,只有江西农大给予了每月50元/人的补助。

3. 住房意愿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从主管意愿出发,成本因素成为最大的影响因素,导致67.5%的农民工倾向于租房或者满意现状。

其他追求生活质量和为家庭孩子考虑的希望可以在城市里能买房。

大概一半的农民工都打算先在城市发展,赚到足够的钱再回农村或家乡附近的城
市定居。

这也是切合实际,为今后生活考虑的打算。

三、对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粗略探寻
依我看,可以把农民工住房问题划分为三个阶段:近期阶段、中期阶段、远期阶段。

每个阶段各有不同的任务划分,也算是自身对这些问题的小小尝试。

1.近期阶段
近期阶段的目标首先是尽快改善两亿多的农民工居住环境普遍较差的问题:其次是探索公积金和住房保障的施行途径。

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后,我想可以借鉴上海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为农民工提供治安、卫生、管理有保证的住房。

通过改造城市闲置房屋(从前段时间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的闲置房数量巨大)、改造城中村、发放住房补贴等手段,逐步减少由于管理混乱而给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带来诸多麻烦。

2.中期阶段
在近期工作的基础上探寻长效解决方案,研究公积金和住房保障的实施。

缩小城市
户口和农村户口居民享受社会发展成果上的差别,为远期户籍改革减小阻力。

将农
民工群体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

3.远期阶段
建立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良性机制,在社会和谐发展中实现城市化。

首先是实现
城市管理本位向全民本位的转变;其次给予农民工与自身贡献相当的政治地位。


三是改革户籍制度等一系列促成农民工弱势地位的制度设计。

四、实践心得
经过断断续续的三天,此次社会实践终于是结束了。

此前一星期已将进行过一次社会实践,这次相对来说有些轻车熟路的感觉。

所不同的是,虽然过程类似,但这次完全是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完成的。

得到的锻炼也算是比较彻底。

从选择合适的地点调查,到如何说服别人配合完成问卷,再到最后的统计总结,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成长。

首先,要善于和人沟通。

长期以来的社会原因,农民工受到极大的偏见,这也导致农民工的称呼招到较大的抵触。

尽管自己并不带有色眼镜看待这些,可是和人沟通的时候还是没有注意到别人的感受,这也导致我在偌大一个工地找了一天才完成5份问卷。

本来在之前院里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已经一而再再而三的总结过一些与人沟通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可最终做得仍不够到位。

好在,后来的两次我出言谨慎,倒没有继续在这点上栽跟头。

其次,要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

上学期学的毛概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理论结合实际了。

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虽然并没有用到多少书上学的知识,可是在和建筑工人沟通的时候,我把以前学过的建筑概论的一些知识用了上来,以此为桥梁,和几个外向的农民工兄弟相谈甚欢,极大的方便了我的调查。

甚至我还在工地上跟他们学了些更简单的量算土办法。

最后,这次的农民工住房调查不仅让我学到一些和陌生人沟通的技巧,也拉近了我和真实社会的距离,拉近了和社会更阶层的距离。

在这几天劳碌的日子中,我也深刻感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也期盼能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自己得到锻炼和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