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3、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2、比较鲁迅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明确创新的意义,使学生更加认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2、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教学难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教学方法】采用学案教学和课堂活动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
本课就专门讲述有关文化创新的内容,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文化创新有什么作用?文化创新的主体是谁?这些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填空《第二教材》P291)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就文化自身的发展而言,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但说到底,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处理:P48探究1,体会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⑴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思维提升:怎样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⑵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活动一:处理P50探究3归纳:书法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与特点,无疑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活动二:举例徽班进京→京剧产生;杂技《天鹅湖》归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重证。
情感教育:要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过渡):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个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谁是真正的创新主体呢?4、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
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上的原料和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对此再进行加工、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总之,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过渡):这里要特别注意,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呢?5、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⑴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⑵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⑶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⑷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⑸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⑹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处理:P51探究4【课堂小结】通过本课时学习,我们明白了四个道理,那就是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因此,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别是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历史的重任和神圣的使命,这就是本课时我们所学的全部内容。
【课堂练习】1、“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
作画但知临摹古人名作,或画谱之类,已落下乘;倘复仅凭耳食,随意占缀,则隔靴搔痒,更见其百无一是矣……”对上述观点正确理解的是(C)①艺术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来源③只在参加实践就能进行文艺创新④文艺创作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行程万里实地考察,不仅向他人请教,更注重亲自试验。
例如,他吞服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麻醉作用。
这说明(B)A.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D.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3、下列关于文化创新的作用表述正确的是(D)①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④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A.②③B.①②C.①②③D.①④【书面作业】《第二教材》P316【教学反思】本课时从整体上来讲,难度不大,关键在于对“源泉”和“动力”的不同角度分析运用,建议这一部分还是要多通过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最后一个知识点记忆量较大,建议还是让学生先自我体验一下文化工作者的角色,感知要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需要具备的条件。
总之,本框教学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若有可能可以尝试一下让学生来组织、探究、整理、分析、提炼这一部分内容。
第五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第二框在前一框分析了文化创新的来源和作用的基础上继续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问题。
分为三个目题。
第一目主要是说明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问题:首先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另外,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第二目主要是谈对外来文化的态度问题。
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一方面要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另一方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第三目主要强调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决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重要途径理解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文化创新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运用通过分析具体事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进行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雕塑、美术、音乐作品等,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通过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难点】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复习上节课内容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文化创新的作用。
(导入新课)文化创新有着重大的作用,那么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呢?也就是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什么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
讲授新课文学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诗歌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许多民族和国家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我国已有璀璨的诗歌艺术。
如唐朝诗人的杰出代表杜甫,杜甫在继承了前人文学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把唐诗推向又一个高潮,被称为“诗史”、“诗圣”。
提问:杜甫的诗里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思想,为什么?提示:因为杜甫生活的时期恰逢安史之乱,亲身感受并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探究:从我国先秦时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等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提示:立足于实践基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其中,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多媒体课件展示)二、文化创新的途径(板书)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板书)课堂探究:P51(观看关于雕刻的图片,雕刻艺术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不仅表现为雕刻技艺更加纯熟、表现力日益突出,而且体现在用于雕刻的材质范围日益扩大,有石雕、玉雕、竹雕、木雕、牙雕、沙雕、果核雕……甚至还有在头发丝上进行的雕刻。
)思考:通过雕刻艺术的发展想想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教师归纳总结:雕刻艺术继承了传统的雕刻技艺,材料上从石雕,到玉雕,木雕,竹雕,牙雕,砖雕,果核雕,材料的范围日益扩大;而且雕刻技艺越来越精细。
这告诉我们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过程,也可表述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2、重要途径(基本途径)(板书)X k b1.c o m(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从时间,对待民族文化的角度看)如何理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呢?我们通过实例来说明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占极其重要的地位,历来被看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
古人认为,“孝,德之本也”。
如《二十四孝图》就搜集了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
其中一个是——《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问题1:对于郭巨的这种孝,你的看法如何?提示:这是一种愚孝。
问题2:如何对待传统“孝”文化?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与之相比有何不同?怎样体现了文化的创新?提示:传统“孝”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今天我们倡导的“孝”,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与责任,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
不但继承了“孝”文化的精华,而且还注入了时代精神,把“孝”文化发扬光大。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板书)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板书)注意:1、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源远才能流长。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
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发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是体现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