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复习过程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复习过程
“赤壁怀古”是题目,是词要咏怀的内容。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怀着抑郁的心情 游览黄冈城西的“赤壁矶”后所作。一般认为 三国赤壁鏖战的古战场在现在湖北蒲圻。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助
思想复杂
读
外儒内道 儒家的积
平
旷 达
极入世; 道家的超
的
台苏
脱出世; 佛家的四
轼
大皆空。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 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让我们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 娇.赤壁怀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牌
“念奴娇”,词牌名,又叫词调名。相传念 奴是唐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 亢悦耳,于是取为调名。这首词又名为《大江 东去》、《大江东》、《酹江月》等,这是取 苏轼这首词中的句子为调名。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 “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 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 贬所六年。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余平生功业,黄州、 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就其政治事业而言, 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不朽业绩确 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 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 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 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苏 轼被贬至惠州、儋州时,已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人,但创作 激情仍未衰退,而且在艺术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境界。贬 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 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在宋代就有人认为贬至海南 并不是苏轼的不幸,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 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 张耒、晁补之
哲学思想: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
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苏辙记述苏 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 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 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 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书,深悟实 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 也。”(《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 对儒、释(佛)、道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 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以儒学体系为根 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 础。
写景(陈迹)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 和事迹,融合了作者对自然、 社会、历史的感触,以古代 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 “览古”“怀古”为标题的 一类诗歌。
怀古(人事) 抒情(感悟)
感知初读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政治人格: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他22岁中进士,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他为 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 言。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 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 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他在外 任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先 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 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甚至在贬到惠州 后,他还捐助修桥二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 总是尽力有所作为。
译文
长江向东奔流,滚滚浪涛把千古以来的英 雄豪杰冲洗尽了。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 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的乱石插 入天空,惊涛骇浪拍打着江岸,卷起的浪花如 同千万堆白雪。江山美丽如画,那一时期涌现 了多少英雄豪杰!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
——《三国演义》卷首词
赏 烟清 雨风 任明 凭月 生,
听 大 江 东 去 ,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 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 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背景介绍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 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 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 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 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 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 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 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 篇,此词为其代表作。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 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 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 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地
四川眉山
字 子瞻
号
东坡
评
文学家
政治家
书画家
成就
北宋成就最高的 文学家,开创了
词的豪迈之风。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
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
旷 世 奇
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坎坷人生: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 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 案”,险遭不测。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 的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 生活。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 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 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的坚毅精神、 老庄轻视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 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 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 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 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 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