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大象出版社基础训练物理练习

八年级上册大象出版社基础训练物理练习

八年级上册大象出版社基础训练物理练习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振动2.物质介质3.介质传声不能4.波声波5.介质的种类温度 340m/s6.振动空气和水7.振动空气8.1700 9.A 10.C 11.C 12.振动 13.强声空气14.(1)振动 (2)大于 (3)真空不能传声 15.振动 16.振动空气17.C 18.B 19.A20.实验器材:音叉、铁架台、乒乓球、细线;设计实验:将乒乓球用细线悬吊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

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实验现象:乒乓球明显地跳动起来;结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总结:音叉的微小振动小球明显地跳动第2节声音的特性1.高低高低2.每秒钟振动的次数赫兹(Hz)3.20~20000 高于20000Hz的声音低于20Hz的声音4.大小大小5.材料结构6.大响度大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7.超声波超声波加湿器、声呐(答案合理即可) 8.振动低9.B10.C 11.C 12.空气音色 13.响度真空不能传声 14.音色15.次声波 16.低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 17.D 18.B 19.B20.音调变高暖水壶的玻璃振动产生的;等等。

21.(1)A B C A D F 80 1.02 (2)选取一根琴弦,用一定大小的力拉紧琴弦,拨动琴弦测出此时振动的频率。

改用不同的力拉紧琴弦,分别测出相应的振动频率,进行分析比较22.金属汤匙碰撞石块时振动会产生声音,第一次声音主要是通过空气到达耳膜引起听觉,第二次声音通过细绳传到人耳侧的骨头上,声音由骨头到达听觉神经,听起来声音比第一次大,因而,小明的实验可以告诉我们: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②声音可以通过气体、固体传播;③人耳可以通过骨传导感知声音;④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效果好。

第3节声的利用1.信息能量2.声呐探测 B超诊断(答案合理即可)3.超声波加湿器超声波体外碎石(答案合理即可)4.听信息5.超声波回声定位声呐6.振动能量7.诊断疾病检测零件内部是否有裂纹清洗物体 8.A 9.A10.信息响度解析:在放置“动力之源”的大厅天花板上,绕金属球一圈有8个话筒,从8个方向“收听”观众的呼喊。

一台计算机(服务器)分析这8个声音的分贝,然后“指挥”安装在金属球悬挂绳索的“黑盒子”——一个传动装置在摆动方向上作出反应。

同时,通过另外的计算机控制,球上的视频展示也会随声音而变。

也就是说,金属球转动能量的并非观众声音能量,观众的声音只是控制球的摆动方向和幅度及灯光的亮度颜色。

11.人耳听不到 12.D 13.A 14.B15.(1)发现蜡烛火苗跳动。

(2)薄膜发声时,声波的能量通过空气传递,能将蜡烛吹灭。

16.(1)用超声波(声呐)。

超声波定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

(2)远处的风暴产生次声波,次声波传播速度比风浪速度快得多,引起气球的振动,因而被人察觉到。

17.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在高声喊叫的同时,也引起了周围空气的振动,振动通过空气传递给了积雪层,往往会引起积雪层的振动,这样会有引发雪崩的危险。

18.略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2.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3.分贝(dB)为单位4.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5.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6.声源7.分贝 30~40 90 70 508.B9.B 10.B11.开放性习题,答案合理即可。

12.分贝(dB) 13.振动空气噪声14.噪声响度大音色 15.B 16.C 17.A 18.C19.机械闹钟 B 泡沫塑料、衣服、锡箔纸20.启动一辆汽车,在它正常工作时,听着它工作时的噪声逐渐后退,直到听不到为止,记下后退的位置。

启动另一辆汽车,也在它正常工作时,听着它工作时的噪声逐渐后退,直到听不到为止,也记下后退的位置。

比较两次后退的位置,距离较近的那次的汽车工作时噪声较小。

21.当声波遇到墙壁上的楔形海绵时,会在这些凸起之间不断反射,越“钻”越深,声波被大量地吸收,减小了录音棚内的噪声。

章末小结1.B 2.D 3.响度音调音色 4.C 5.C 6.C7.鼓发声时,鼓面在振动空气 8.dB 响度 9.甲乙甲丙10.B 11.D 12.B 13.B14.(1)比较听不到声音时人到盒子的距离 (2)电铃的响度;听声音的人;包电子铃的厚度;放在盒中的位置;等等15.(1)固体能够传声 (2)金属的传声性能优于棉线 (3)棉线停止振动 (4)①a、d ②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③没有保持琴弦的材料相同,存在多个变量或没有控制变量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1.物体的冷热程度液体的热胀冷缩2.摄氏冰水混合物 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 13.35℃~42℃ 0.1℃4.37℃三十七摄氏度5.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6.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7.量程分度值若低于最小刻度线则无法读数,高于最高刻度线温度计会损坏,不能及时读数8.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9.7.5℃ 9℃ 18℃-4℃10.A:错误,因为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 B:正确 C:错误,因为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D:错误,因为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浸没在被测液体中11.BAFCDE12.乙缩口 39.513.30 14.D 15.A16.A 解析:体温计中的水银柱在受冷收缩时,在缩口处断开,玻璃管中的水银不能自动回到玻璃泡,所以,大家可以认为,体温计的示数只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不能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17.D 18.B19.(1)热水质量 (2)20 39 52 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比棉絮好(3)降低相同的温度时,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20.35℃ 56℃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1.固态液态气态2.物态变化3.固态液态液态固态 4.凝固熔化 5.0 0 相同的6.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7.(1)乙好,乙装置海波受热均匀 (2)为了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3)48 吸收保持不变 2 8.不熔化熔点吸热 9.70 BC 10.B 11.A 12.(1)10 (2)48 (3)10 (4)4 (5)22 解析:从图象可以看出,开始计时的初温是10℃,在图象中,有一段时间,吸热了但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就是熔点48℃,熔化时间从第4min到第14min 共10min;晶体完全熔化后,又加热了4min,温度又升高到70℃。

13.A 固液共存 14.A 15.C16.C 17.C 18.D 19.B 20.D21.(1)C、B、A (2)如右图所示。

(3)4 (4)较小解析:(1)三个固定支架的安装顺序:先是石棉网,再是固定试管夹,最后是固定温度计。

(2)用描点法画出冰熔化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图象。

(3)温度计的读数为4℃,不需要估读。

(4)较小的冰块,易均匀受热,测得的实验数据较准确。

第2课时1.晶体非晶体晶体非晶体 2.温度达到熔点继续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向外界放出热量 3.吸热升高放热下降4.熔点凝固点相同5.吸放6.①海波②玻璃③是④是⑤不变⑥升高⑦有⑧无7.放热 8.非晶体 9.D 10.D 11.C12.液固固液混合 13.非晶体14.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或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冰熔化后,继续吸热,温度升高等。

只要合理均可)15.凝固点较低(或凝固点低于零下5摄氏度) 解析:冬天温度较低,如果用水的话,结成了冰就不能循环,起不到散热的作用了。

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酒精,在很低的温度下却可以循环散热,说明混合物仍然是液体,并没有凝固,从而推断出此种混合液具有较低的凝固点。

16.C 17.C18.A 解析:“为了使雪很快熔化”可以理解为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雪可以在低于0℃的时候熔化。

该熔雪办法主要用了盐水比水的熔点低的特点。

19.C20.(1)如图所示(2)-6 固 (3)低 (4)升高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1.液气吸收蒸发沸腾2.汽化不变沸点3.达到沸点继续吸热4.高高压锅5.100℃6.B7.C8.C9.C 10.D 11.(1)注入的水温度太低(或水太多,火太弱) (2)如下图所示。

(3)100 (4)(b) (a) 12.高沸点13.(1)100 等于 (2)20 (3)刚开始升温快,后来升温慢 14.D15.D 16.D 17.C18.减少水的质量(或用热水等) ①密闭容器并抽气②密闭后再将烧瓶倒置,并向烧瓶上倒冷水19.(1)B (2)98 (3)①沸腾是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②液体沸腾前吸热,温度不断升高;③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④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方的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20.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而纸的着火点是183℃,烧水的时候,水不断从纸盒上吸收热量,即使烧开后,水的温度也保持沸点不变,从而使纸的温度不致超过183℃。

所以水沸腾时纸盒不会烧着。

第2课时1.一定内部任何液体表面 2.高大快 3.气态液态放出4.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常温压缩体积 5.水蒸气液化 6.B7.A 8.C 9.A 10.液化大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11.液化12.汽化液化 13.汽化液化14.(1)加快水分的蒸发 (2)保持沙子的湿润,使蒸发持续进行15.B16.D 17.B 18.C 19.B 20.C21.(1)表面积大小 (2)A、C (3)表面积不正确只有在水的质量相同时,才有比较的意义(研究多个量间的关系时要注意控制变量)第4节升华和凝华1.气态吸热 2.固态放热 3.D 4.C 5.(1)升华 (2)熔化(3)汽化(蒸发) (4)液化 6.升华凝华 7.升华凝华熔化 8.C9.C 10.D 11.升华凝华12.加热时萘吸热升华,停止加热后,萘放热凝华,附着在树枝上13.凝华 14.A15.B 解析:一般情况下,比较蓬松的霜、雪、雾凇、玻璃上的窗花等都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因为水蒸气放热凝华成冰时不会结合得太紧密。

但是由水凝固而成的冰,肯定结合得很坚实,故选B。

16.D17.D 解析:大家可能会认为“白气”是水蒸气,其实我们是看不见水蒸气的,比如夏天室内空气中有很多水蒸气,但是我们看不见。

凡是我们可以看到的“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大量的小水滴。

打开冰箱门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无数个小水滴(即“白气”)。

故选D。

18.B 19.C20.(1)凝华 0 吸收 (2)蒸发渗漏 (3)升华吸收章末小结1.吸液化 2.凝华放出凝固 3.A4.(1)秒表 (2)98 图略 (3)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5.(1)受热物质受热不均匀 (2)冰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3)A (4)从图象看出,第1分钟内的冰和第5分钟内的水吸收了相同的热量,二者质量相等,但冰升高的温度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