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多方面的习惯,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等等。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
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它,学生可以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
反之,一个人如果养成书写潦草,做题马虎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孔子说:“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
这也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积千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
”英国科学家培根也有句名言:“习惯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习惯在人的性格、情感、意识、思想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好的习惯能让人受益一生;坏的习惯,有时会毁掉一个人的一切!”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更是给我们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是,目前的现状令人担忧,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多地把目光集中在分数上。
有些孩子家里过分宠爱,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较忽视。
有些孩子,他们虽然聪明,但往往习惯很差,课堂纪律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听讲效果欠佳,因此成绩也就不如人意。
有些同学上课时精神不集中,讲话时摆弄东西,甚至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有的一边写作业一边玩橡皮、铅笔,哪里说话哪搭茬儿;有的在家一边看书一边看电视,或者一边学习一边吃喝,这些小动作已经成了他们的不良习惯,这自然会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影响学习成绩。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小学低年级是义务教育的最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
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也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故此,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儿童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是势在必行的。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综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习惯培养的研究非常多。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国内外关于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构建了全方位的内容结构体系和途径方法体系,但研究对象较广,多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且研究范围较广。
但是对于习惯养成关键时期的小学低年级关注程度不够。
我们的研究意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更细致、更具体的研究,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三、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目标:1.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出一条新课程背景下,适合培养我校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策略,最终让我校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学会倾听,养成热爱学习、认真书写、敢于提问、认真观察等习惯,使每个学生的个体在各自条件下得到最好的发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让教师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在对学生的关注中提高自身教学素质,适应新课程改革。
研究内容:1.当前儿童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
主要是调查分析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情况以及校外表现。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行为,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以加强学习习惯培养的针对性。
2.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目标的研究。
根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的学习习惯培养目标细则。
这一目标对教师来讲,也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渗透的教育目标;对孩子来讲,也就是在学习活动中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这一目标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习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
这一目标必须全面、具体,就学习情感和学习方式,以及上课、看书、说话、交流等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生成,不断优化。
3.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1)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日常教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人格的主阵地,必须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活动从偏重于灌输知识转变为有意义传授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活动。
特别是在语文、数学等教学活动中,既要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严格要求,又要创设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在孩子主动求知的过程中指导学习方法,分类确立明确的习惯制度(共性的习惯以及分学科习惯),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顺口溜形式呈现,让学生熟记于心,有据可依,及时对照。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环境和氛围对孩子学习生活的促进作用。
在班级环境布置等方面,要呈现出一种浓厚的爱学习的气氛,并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小朋友竞争意识,如在班级里设立“红花我最多”“成长树”等园地,遵循习惯养成的规律,从点滴做起,从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入手,及时强化,使其最终形成习惯。
(3)同时,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良好学习习惯的用处。
(4)加强家校合作,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
一方面,要积极向家长宣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动员广大家长一起来做好这项工作。
另一方面,要通过家访、家庭教育讲座、家校联谊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让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让孩子在家中也能及时巩固学校学到的习惯,从而真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加强个体指导,帮助孩子克服学习障碍,矫正不良习惯。
由于个性心理、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在学习情感、学习方式上也会存在很多差异。
因此,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及时帮助一些学生矫正不良学习行为,防止不良行为形成不良习惯。
(6)实行师生监督、生生监督,树立典型。
(7)边实施,边优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四、主要研究方法和对象:根据上述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采取了如下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
收集材料,学习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低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
在这基础上研究制定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工作策略。
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
2.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和探索。
本课题既是一项学术研究,同时也是我校今后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将把本课题确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认真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3.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促使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将随机选取一些孩子,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研究对象:金坛市尧塘中心小学低年级学生。
五、研究的主要步骤: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16.3——2016.11),具体安排如下:1.准备阶段(2007.5-2007.8)(1)对学生目前的学习习惯状况作调查分析,制定实验方案。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07.9-2009.6)(1)各实验班联系课堂、活动等,采用灵活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实践。
(2)举行课堂展示活动,主题班队活动。
(3)召开阶段性成果汇报会。
3.总结阶段(2009.6-2009.8)(1)认真总结,初步形成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教学方法。
(2)召开现场会,推广成果、经验。
(3)撰写实验报告,组织结题。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作。
德育专家关鸿羽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良好习惯的养成,则是学生终身发展,全面进步的奠基工程。
近年来,我校结合全国教科规划“十五”课题研究,积极构建小学低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的训练评价体系,家校互动,强化训练,促进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拟订养成教育的家校指导提纲。
为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拟订了养成教育家校指导提纲,明确了学校家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家校指导提纲包括以下内容:(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不挑食不偏食。
家长在做饭配餐时,应当全面安排孩子的食品和营养。
五谷杂粮、鸡鸭鱼肉、水果蔬菜、粗粮细粮、山珍海味、酸甜咸辣、葱姜大蒜,等等,都应有计划的配备。
引导学生尽量食用多种食品,吸收多种营养。
2.定时定量进餐。
家长应做到每天早晨7点、中午12点、晚上18点半钟左右,按时开饭。
家长还应根据自己孩子的食量大小,正确配给孩子的饮食量。
配餐应坚持早晨吃饱、中午吃少、晚上吃好的原则,防止暴食暴饮,饥饱不匀,导致营养失调,影响身体健康。
引导学生按规定的时间和食量科学进食,防止狼吞虎咽或边吃饭边看电视、看书、做其它事的现象。
家长应根据孩子夜晚家庭作业状况,适当配给适量的新鲜水果补充营养。
(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1.学会自我服务。
家长应指导孩子每天早起和午休后,学会整理自己的床铺。
指导孩子学会洗自己的小手绢、袜子,学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
2.学会简单家务劳动。
家长每天指导孩子帮助择菜、扫地、倒垃圾,整理自己的寝室。
饭前帮助摆放桌椅、碗筷。
学会购买简单生活用品。
会使用电视、音响、冰箱、空调等家电设备。
3.学会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整理布置教室,会扫地、擦课桌凳,擦黑板、捡(倒)垃圾。
积极参加校内环卫公益劳动,以及家居环卫公益劳动(如捡楼梯间和庭院、草坪上的垃圾等)。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养成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师和家长都应指导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作业,积极思考置疑。
作业不马虎潦草,把字写工整,格式合乎学科规范。
学会自己检查作业,改正错误。
学会不“用橡皮檫”、“改字液”和“改字胶带”,“三思而行”,想好了再书写。
2.养成讲求学习效率的习惯。
一鼓作气,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沓磨蹭,不得边作业边玩,边做其它事。
3.养成观察思维的习惯。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生活,并能积极的思考、分析、置疑、寻找答案。
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观察日记。
作业时认真审题、弄清题意,看看有无“埋伏”和“玄机”,弄清问题是什么,给了什么条件,与那些知识有联系,用什么方法解决。
学会独立思考,独立作业。
4.养成预习和复习巩固的习惯。
引导学生认真作好课前准备和预习,督察学生认真作好课后复习巩固,切实打牢双基。
(四)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
1.懂得家庭礼仪。
(1)孝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