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耳穴疗法概述

耳穴疗法概述

耳穴疗法概述[摘要]:耳穴疗法:是指用一定的刺激方式,刺激耳穴以达到条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一种作用。

耳穴是耳郭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躯干相互沟通的部位。

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

近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

[关键词]:耳穴,经络,脏腑,诊断,治疗,发展关于耳针疗法的记载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自1958年法国医学博士Nogiet提出的人体耳廓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理论传入中国以后,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耳针学的发展。

关于耳穴疗法的原理,一段时间从整体在耳部的缩影,耳与脏腑的关系,经脉与耳相通方面入手研究【1】。

耳穴与内脏肢体通过多条途径使在多个层次上联系起来。

神经系统是一个重要途径:经络是学术界早已公认一条联系途径;体液也是一条联系途径【2】。

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

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

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

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

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

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

耳穴疗法为什么有效(一)耳廓与经脉的关系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

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

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

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3】。

(二)耳郭与脏腑的联系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

《黄帝内经》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等。

后来医家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大大丰富完善了这一原理。

《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

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荒荒无所视,耳无所闻”,《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

现代实验电针耳穴胃区,对胃的波幅和频率,其效应呈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提示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能,如此产生阳性反应,更加证实了耳穴和内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4】(三)耳郭与神经血管关系耳郭的神经血管淋巴很丰富,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颞神经和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混合枝,颞浅动脉,颈外动脉,耳后动脉,颞浅静脉,耳后经脉,淋巴管和淋巴结。

有学者认为这些结构组成很大程度上与其作用机制密切联系【3】。

(四)耳的全息胚级生物体是一个大系统,构成整体的全息胚分属于不同的层次,大全息胚包含着小全息胚,层次我们用级来表示,整体以下的全息胚的级由高向低由大向小依次称为第1级、第2级,……,第 n级,…。

全息胚的级越高( n越小),全息胚与整体的联系就越密切,全息胚与整体的全息相关度就越太,整体各部位在这样的全息胚可以有较精确的缩影定位。

(五)全息质全息质是全息胚与整体,全息胚与全息胚之间全息相关的内容。

全息质相关内容相同,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也最大。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耳的外形似肾,而肾阴肾阳又是元阴元阳之本。

因此耳穴具有疗效高应用广的特点。

耳穴中的肾、肾上腺、内分泌、睾丸、卵巢等穴位具有中医肾的内涵,因此这些穴位与中医“肾”的全息质较高【5】。

(六)耳穴电特性人体耳穴电特性是经穴特性的一种表现由于耳穴具有反映病变的特异性,电特性测量能给出比较准确、可靠的定量观察指标。

人的体表电位由恒定电位和瞬变电位迭加而成。

耳郭以软骨为支架,由皮肤、皮下组织、脂肪和结缔组织等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也有汗腺。

耳穴电位反应病变的特异性存在差异,不同穴位鉴别不同疾病的临界指标不同。

这种耳穴特异性的差异是电特性测量中的共同特点。

正因为有这种特点,使得在临床应用中如何正确诊断病位和病症变得较为复杂,人们不易在耳穴电特性检测中,由获得的特征参数简便地得到临床印象【6】。

耳穴分布规律(一)耳廓穴位分布全息律整体可以划分为无数的部位,在人体任一肢节系统都有相同的穴位分布形式这种穴位分布的规律,称为穴位分布的全息律。

这使耳针穴位群等已知的穴位系统形成了穴位分布全息律的特例【7】。

尉迟静氏在其《简明耳针学》中除载有一般习用的经验耳穴图外,还接抻经、消化、内分泌系统及内脏、五官、躯干、四肢等分别绘制了“身体的每个区域在耳廓上众多不同部位与其相应的区域”图共27幅【8】。

经现代验证尉迟静氏的理论有一定的正确性。

(二)耳廓经络全息律根据穴位分布全息的原理,人体存在大针灸系统和微针系统,在各个微小经络系统(如手系统或足系统)中存在着固有的微小经络的循行路线是与其同名的大经络在微小针灸系统分布图上的缩影。

这样不但耳廓这一全息胚存在着微经络,而且在耳廓组成部分的全息胚也存在着经络全息现象,这就是耳廓经络全息律。

1985年尉迟静氏在给经络敏感人扎针后发现,耳廓经络及耳背经络与全身经络息息相通,是全身经络的继续。

耳廓经络及耳背经络与全息经络内外相应,表里相合、上下相通,它内联脏腑、外达肢节、旁通七窍,耳针通过耳廓经络而得以影响全身[9]。

(三)耳廓全息对称律凡对称部位较之非对称部位生物学特性(病理、生理、生化、遗传等) 上相似程度较大,亦即全息相关度较大这样,当某一器官、部位发生病变时,便可通过相应对称部位或穴位来诊断和治疗。

由于耳廓及其组成部分的穴位分布也具有左右、上下、交叉、前后、多维对称等对称现象。

如当右肩颈疼痛,可取左耳骶部区【10】。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与头脑、面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垂和对耳屏;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舟;与躯体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等等。

这一分布也在现临床上广泛运用。

由于以生物全息律为依据的耳穴分布全新规律地揭示,将使经络、脏象学说及现代医学理论在耳穴地研究中得以科学而合理地运用。

耳穴诊断现代医家将耳穴诊断概分为望诊、触诊及电测法【11】。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耳与脏腑器官在生理上密切联系,不仅存在着相关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这为耳针法诊治疾病提供了客观依据。

诊断之要在于视、压、探、辨。

“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

”耳廓诊断手段包括耳廓视诊、耳穴触诊、耳穴电探测、压痛、耳穴染色、耳穴目光反射和耳穴示波等多种方法。

耳郭诊断是通过观察耳郭穴位上各种不同的病理变化来辅助诊断疾病与鉴别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其理论依据是中医的内外相关论。

临床应用时诸种方法不可偏执,应相互参照,有机结合,才能全面了解阳性反应点的位置与变化,摒除假阳性,为耳针诊治提供依据。

如视诊发现异常,要鉴别是病理反应点还是假阳性点,先压之有酸麻刺痛者为阳性反应点,压之无痛者为假阳性反应点,再配合耳穴探测仪加以认证。

三者互参,把所得结果进行辨证分析,而不管哪种方法,都必须熟悉耳郭穴位的分布规律【12】。

且耳穴阳性反应的位置与患病脏腑的位置相一致,胃病在胃区有阳性反应,耳穴阳性反应多与中医脏象理论相符合,如“肝开窍于目”目疾在肝区有阳性发应【13】,可以作为直接诊断。

亦可作辅助诊断,如胃区不适,耳穴胆区探测提示强阳性反应,可诊断为胆疾【14】。

耳穴诊疗的取穴法耳穴的取穴方法也各种各样,医者课根据病人和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取穴。

(一)中医辩证法根据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进行治疗。

如呃逆跟胃气上逆有关,治疗时可取耳穴胃区【15】。

(二)相应取穴就是身体某一部位有病,在耳区相应部位上进行针刺。

前面已有介绍。

(三)按经络学说取穴法1.循经取穴是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取穴。

2.按经络病候取穴是根据经络之“是动病”和“所生病”的病候来取穴【16】。

(四)仿体取穴法耳是人体的整体缩影,是一个倒置的胎儿。

它不但是全身经脉在耳朵上的高度概括,还具有耳微经络和耳脏腑的性质等。

幽门部患疾,可在耳穴胃区的仿体幽门部找敏感点进行治疗【17】。

(五)米式取穴法米式取穴法,是根据米式对称原理进行取穴,也是传统针灸缪刺、巨刺和同经异穴在耳上的灵活运用。

如取耳郭上的会阴穴可治疗头部疾病。

(六)特定取穴法根据每个穴位所具有的特殊性能,按照某一疾病,可选取某一穴区进行治疗。

高血压病,取降压点。

(七)标本轻重缓急法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顾,而决定选取的穴区与穴位根据作用原理,遇到重症,如壮热可在耳尖放血,若是慢性病则可调理为主【18】。

(八)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取穴法耳穴有两套,一是国内的,一是国外的。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神经、体液等理论,如月经不调取内分泌穴,消化道溃疡取皮质下、交感穴等。

(九)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取穴法在临床上,每个医生对穴位的资料作用都有自己的把握,以此形成各自的取穴原则。

(十)时间治疗法人是一个整体,体针的处方取穴原则同样可以运用于耳穴治疗上。

如时间治疗学上的子午流注,《针灸大成》十二经纳地支歌:“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进行配穴,即十二个耳穴与十二个时辰相配,依据这种配穴方法,如寅时针刺耳穴肺,卯时针刺耳穴大肠【19】。

上述耳针处方选穴原则,应根据具体情况,既可单独使用,亦可配合互用。

选穴时要掌握耳穴的共性和特性,用穴要少而精。

每一套全息胚有自己的适用性即其主治,有一定的优点又有缺点,所以在临床上很多时候配合体针或者其他针法甚至药物共同使用已达到治疗最好的效果。

如:穴位埋线加耳穴贴压防治化疗引起的迟发性呕吐【20】、配合体针治疗肥胖【21】、配合中药治疗痤疮【22】。

等等耳穴疗法分类(一)耳针法穴位:神门、胃、大肠、内分泌、肺、心、三焦等。

方法:每次选1一2穴,用75%酒精常规消毒,用短毫针真针入,中等刺激,并用小块胶布固定。

(二)开穴埋针法穴位:神门、胃、大肠、三焦、肺、内分泌。

功效:行气利水,通腑去脂。

用法;选定穴位进行局部常规消毒,以小号止血钳持掀皮内针针准确地置入穴位,然后以胶布固定,留针5天后取出,再埋1个穴位。

以上穴位每次1穴,6个穴位轮流埋针,6次为1疗程。

(三)耳穴贴压法主穴:内分泌、神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