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智与情商

情智与情商

教育研究一九九九年第三期情智与情商●曾性初一、“情感智力”的由来情感智力(em otio nal intellig ence,应简称情智EI,不应是情商EQ)这个词是巴布娜・柳纳(Barbara Leuner)首先提出的。

她在1966年的《儿童心理学与儿童精神病学》的德文杂志[1966(6),196—203]上发表一篇《情感智力与解放》的论文,认为近百年来妇女为追求解放,日益妨碍了首要的家庭职责与儿童的情感智力的发展。

妇女要达到真正的解放,必须把妇女的双重角色,即天性的母爱与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结合起来。

1986年,柏尼(Way ne L.Payne)在实验联合大学提出一篇博士论文《情感的研究》,探究发展情感智力、自我整合、恐惧、痛与欲望等问题。

1989年,古力尼史班(Stanley I. Greenspan)在费尔德(Kay Field)等人主编的《学习与教育》一书中,执笔的一章《情感智力》内提出一个智力的综合模型,包括生物的、认知的与情感的三个方面。

1990年,梅耶、迪巴洛与沙洛维(John D. M ay er;Maria Dipaolo;Peter Salovey)在《人格评测杂志》[Vo l54(3—4)772—781,Sum 1990]上利用模糊的图形使受试者无意中说出他内心的情感,并推测他知觉到的情感的正确性、数量与范围。

他们发现这些指标与对他人的同情能力高度相关。

在情感智力中,这是一项最有分量的研究。

同年,沙洛维与梅耶(Salovey;M ayer)在《想象、认知与人格》杂志上发表一篇《情感智力》,提出一个情感智力的框架,并讨论情绪的有效调控,应用情感于引起动机、制定与完成计划等问题。

1993年,沙洛维、黑丝与梅耶三人在威格勒等主编的《心理控制手册》中执笔写一章《情感智力与情绪的自我调控》,探索个人如何试图控制自己与他人的情感,有效控制情绪生活的能力的个别差异,以及调控自我情感的行为策略。

同年,梅耶与沙洛维,因为有人不同意把情感与智力挂钩,把情感看成智力的观点,在《智力》杂志上发表一篇《情感智力的智力》(the intellig ence of em otio nal intelligence)答复这种批评。

他们的解答是许多智力问题要求情绪信息的处理。

情感智力是一种社会智力,包含监视、监听与辨别自己与他人的情绪,运用情绪信息指引个人的思维等等的能力。

情感智力的机制与建构是(1)情感、情绪本身;(2)情感信息流通的促进与抑制;(3)特殊的神经机制。

情感对各种特殊能力都有所贡献,影响信息渠道与问题的解决。

他们在好几个刊物与在他人主编的书中执笔写的章节中反复申辩上述观点。

1994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阿兹(Sibylle Ar tz)出版一本仅有108页的书,标题为《情感是一种认知方式》,副标题为《指导情绪经验的实用手册》,探讨咨询员与当事人如何应用情感为中介来认知自己、他人与世界。

在此以前,虽然梅耶等人已认为情感包含有监视、监听与分辨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但还没有公然说情感是一种“认知”。

二、葛尔曼的《情感智力》与夏皮洛的《如何培养高EQ的孩子》 1995年,葛尔曼(Daniel Goleman)承继了沙洛维与梅耶观点,发挥为一本通俗读物《情感智力》(Emo tional Intellig ence),把情智分为五个方面: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激励自我、认知他人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

书的内容涉及的范围更广,包括神经生理学、动机问题、儿童心理学的智能、情绪与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变态与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社会问题等等。

他对情感的“智力”本身只有构想与议论,缺乏过硬的研究,引证的资料多属旁敲侧击,如报纸上个别事例的报导和对一些人士的采访意见。

他也把桑代克(E. L.T horndike)的社会智力算成情感智力的一部分,涵盖的范围实在惊人。

很多人认为应该倒过来,社会智力要比情感智力的外延大。

葛尔曼把社会问题,诸如杀人放火、抢劫、贩毒、吸毒等犯罪问题都归究为情感智力的低下。

论者认为这太简单化,有些社会学家持对立的观点,认为只有犯罪的社会,没有犯罪的个人。

两者都持之有故,也都失之偏颇。

葛尔曼举出一些例子,有些IQ高的人比低的人挣的工资还少,IQ高的人在IQ低的人手下打工。

这些情况在哪儿都有,不是茶叶蛋比原子弹吃香,体脑倒挂吗?诸葛亮还在刘阿斗手下打工嘛。

但是一般而论,IQ高的与低的人相比,平均工资与财富谁高呢?雇主与雇员的平均IQ谁高呢?葛尔曼说,一个人成功的因素,IQ至多占20%,其它因素占80%以上。

这个数字只是他个人的臆断,是无法算出来的。

许多名人鼓励青年人,说个人的成功,98%靠流汗或勤奋,1%靠智力,1%靠机遇。

当然这也不是算出来的。

到了一些中国“EQ”专家的手里,80%的其它因素就变成80%的EQ。

这比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还要奇怪。

这本书原不是学术专著,是通俗读物,引用不少的新闻报导,(葛尔曼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记者),使普通读者感到内容生动活泼。

书名新奇,更特别吸引人。

但有些比喻太玄乎,如说一些艺术家、外科医生、工程师、象棋大师……技艺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在创造得意之作时,如同男女做爱时心醉神迷一样。

这种比拟虽可迎合一些读者的兴味,但是有欠雅洁,而且把出神入化的技艺,比作任何常人都会的做爱,这就很难说是“智力”了。

何况在大多数情况下,高超的技术、艺术都出之于艰辛的钻研,如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反复“推敲”,才成为千古绝唱。

继葛尔曼的《情感智力》之后,夏皮洛(L.E.Shapiro)于1997年出版《如何培养高EQ的孩子・就情感智力给父母的指导书》,此书主要内容有三:(一)提出一些活动与游戏,借此帮助儿童解决问题,与他人合作和提高自信心,改进情绪与社交技能。

(二)给父母提供一张评判表,评估儿童的EQ提高了多少。

(三)这本书居然用了EQ这个词,但通篇既无精心编制标准化的测验又没有常模及求得情感智商的方法。

这是没有Q的EQ,没有商的情商的书。

这本书一出笼,就被翻成了中文(施美华译),而且有简体字版,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

三、“1997年是情‘商’年”:情“商”在中国 葛尔曼的《情感智力》在1996年由张美惠译成中文,标题“EQ”,由台湾时代文化公司出版。

1997年,耿文秀、查波重译,用简体字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标题为《情感智商》附加EQ。

两个译本的文笔都不错,但是两译的译者都忽视葛尔曼的基本观点和谨慎的措词,他只在原著161页上对比学术智商(aca-dem ic IQ)与情感智商(emotional IQ)用过一次EIQ外,通篇没有用过EQ或情感智力商数。

他甚至怀疑将来能否编制出象传统智力测验一样用纸笔的情感智力测验测得情感智商。

可是两个译本和中国市场讲情智的书都用EQ 或情商,弄得EQ、情商满天飞。

谈EQ、情商的人都不明EQ中是没有Q,情商里没有商。

很多人也跟着赶新潮、凑热闹,大谈情商,有人还建议大家都去测情商(《新民晚报》1997年11月12日)。

试问到哪里去测?耿译竟将Group IQ译成“集体情感智商”(原著159页,耿译175页)。

对情商热若非走火入魔,也走神入迷了。

两个译本在翻译一些多义词时,都未注意到这是一本讲情感的书,因而出现误译。

如heart这个词,有心脏与情爱两个主要意义。

在遇到heart这个词时,应首先考虑上下文都是与情、爱相关的。

如原著第3页引句(It is w ith the heart that one see rightly)张译为“心”,耿译为“灵魂”(美国心理学是避用“灵魂”的)。

只要看下文一双父母在危难时舍己救女的情节,就知道heart在这里指的是爱心,或慈爱。

另一处managing w ith heart(原著148页),两译本都译成打引号的心(用“心”管理)。

管理当然要用心,但这里指的是情而不是泛泛的心。

象think tank这样的常用词,英汉词典与习惯译法都作智囊团,张却译为科学实验室,耿译作思想库。

耿译往往自由发挥得太过火了。

如原著101页“Lovemaking is,at its best,an act of m utual empathy;at its w o rst it lacks emo-tio nal m utuality.”她们译成“臻于极致,做爱乃相互移情;糟到绝顶,则参商无缘,恩断义绝。

”哪里就糟到“恩断义绝”的程度!顶坏也不过是缺乏情感上的水乳交融,一同去找医治性功能失调的专家罢了(否则,还需要这种专家作什么?)。

这类自由发挥的例子就不多举了。

有人说,“1997年是EQ年”!一些过去与心理学不沾边的人,向来不出版心理学书籍的出版社,都趁葛尔曼原作的畅销来捞一把。

书店书摊上贩卖的E“Q”的书汗牛充栋,一年出笼了十几本关于情“商”的书,形成一股“情商热”。

由夏洛尔编,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EQ 自测》,封面印着“风靡欧美的热潮,人人必备的手册”;“现代人自我完善最权威的认定”(这是什么意思?);“情商(EQ)主宰你的爱情、婚姻、工作、学习以及整个事业”;“通过EQ测量可以精确预知每个人一生发展道路上的每一种可能及其答案”;20%的IQ(智商)+80%的EQ (情商)=100%的成功。

第一页写道:“情绪智商(EQ)这一概念是美国耶鲁大学彼德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

”前已言之,情感智力是柳纳于1966年提出的,而塞纳维与梅耶两人根本不赞成用“商”(Q)。

《EQ自测》东抄西抄许多乱七八糟的所谓“测验”,里面根本没有求EQ的测验。

这是十足的自欺欺人。

抄袭别人的测验,贩卖给无照的非专业人员,不仅违反职业道德,而且是侵犯知识产权的剽窃行径,希望有关部门予以严肃处理。

由柏华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EQ 情商》,封面印着“风行全球的畅销书”、“情感智慧:人类智能评判新标准”,“IQ(智商)高的人为什么事业无成,智力平庸的人却可能表现非凡?IQ决定人生20%,EQ主宰人生80%”。

下方画着一个人头,右边有三把钥匙,左边写着“EQ情商智慧——开启人类心灵的锁钥”。

书末开列了十本主要参考书,没有一本是心理学家写的,葛尔曼的《情感智力》竟不在其内,但书中却整节、整段、逐字、逐句抄袭张惠美所译葛著的译文。

这样明目张胆的剽窃,有关部门应绳之以法。

由海云明主编,也是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情感智商》的封面印着“中国大陆唯一合法授权、横扫畅销书排行榜冠军”、“人类智能最重大的发现,最精确、最惊人的成就评量标准”、“为什么智商(IQ)高的人并不是成功者,智力平庸的人反而卓越超群?”、“一次划时代的心智革命:EQ才是人生成就的真正主宰!”下部也画着一个头像,右边写道:成就方程式“20%的IQ+80%的EQ=100%的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