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生物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研究方案
濮阳县站前学校王双叶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育学生作好心理准备;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动机;3.加强情感教育;4.指导学习策略;5.利用学科特点;6.合理安排教学内容;7.改进教学方法;8.创设问题情境;9.利用课外活动。

10.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兴趣心理准备学习策略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活动的稳定倾向。

它不但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而且对于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古今中外的人都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孔子也十分重视学习兴趣,认为这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该学科知识的需要,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自觉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而学习效率的提高又会加深他对该学科的兴趣。

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十个方面入手:
1.教育学生作好心理准备。

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积极的暗示可以帮助我们开发自己的潜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作好心理准备正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苏联心理学家西·索洛维契克在其《学习与兴趣》一书中充分论证了心理准备在形成兴趣中的作用。


说,如果从心理上预先喜欢某一内容,相信自己一定会对目前正要做的工作发生兴趣,并精神昂扬地着手工作,兴趣就会调动起来。

比如,当你要学习植物学这门平时你不感兴趣的学科时,你可高兴地搓着双手,微笑地对自己说:“植物学,我从现在起真的喜欢你了!我将兴高采烈地去阅读书中的一切,我将愉快地完成学习计划!”他把这一方法向少先队员作了介绍,结果几千名学生来信说,这一方法很有用,他们已深受其益。

“当自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回想一下当时的情景,立刻觉得浑身又充满了力量。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动机。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兴趣来自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

人们的各项活动都是在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

内部的动机愈强烈,则人的外部行动愈坚决,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的决心也越大。

这种心理动力如果建立在强烈的求知欲上,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并会刻苦努力地学习。

指导学生形成远大的社会动机,引导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全人类之幸福而学习的远大理想,对于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逐步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是极为必要的。

3.加强情感教育。

情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产生的,反过来又给认知活动以强烈的影响。

教育不仅是一个理智的教学生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培养学生情感意志的过程。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能较快地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并为满足需要去努力。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帕夫雷什中学》中所指出的,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对中小学生的调查也表明了这一点:很多学生喜欢某一科的直接原因就是喜欢教这个学科的老师。

所以教师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
重学生,理解学生,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

4.指导学习策略。

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要学会学习,就得拥有一定的学习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策略越好,学习动机水平越高。

良好的认知策略能帮助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信息加工,使学生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事半功倍,提高效率,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得到一种享受,从而学得更好、更快、更高兴。

因此,乐学必然要依赖于会学。

不会学,学不好,最后自然是不愿学、厌学。

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让学生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他们的过程,成为一个真正能够独立学习的人,对于提高学生认知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

5.利用学科特点。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特点,学生对某学科的兴趣往往是由该学科的特殊趣味所引起的。

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科特点,充分发掘学科知识中那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以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特殊兴趣。

比如政治教学与时事联系特别密切,教师可在教学中有选择的穿插一些时事热点问题。

在本学期的课程中许多教师都引入了美侦察机入侵我境内等重大时事新闻,从而激活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及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吸引学生的两大法宝,有经验的教师对此十分重视。

有的教师在第一堂绪言课中,结合教材内容穿插讲述生活中的一些化学常识,还增做了一些趣味实验,如“白花变红花”、“空瓶生烟”等,把学生带到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中,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萌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6.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内驱力,激起他们求知、探索、操作等学习意愿。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过深,学生望而却步,会减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过浅,学生唾手可得,也会丧失学习兴趣。

据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就应当贯彻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注意深浅得当,同时,还应当善于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讲授某些新知识,并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

在这方面,前苏联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给我们作出了榜样,如苏霍姆林斯基采用自编的数学故事习题集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逐步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而马卡连柯成功的决窍就是“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新生学生,不断向学生提出适切的期望目标。


7.改进教学方法。

知识学习中总有一些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在传授这些知识时,有赖于教师用方法的新颖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东西变为津津有味的东西。

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把这些困难的问题通过自己富有艺术的讲授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乐学好学。

另外,在教学中不断地鼓励学生,给学生以表扬和激励,也会使学生在成功中找到乐趣,逐步变得自信爱学起来。

8.创设问题情境。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疑就是有问题,而问题和兴趣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提出新颖具有吸引力的问题,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学生定会产生急于求解的心情,从而激发起其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记》中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在学生解决问题有了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时候再去启发学生,效果最好。

很多老师在上课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道题,学生百思而不得其解时,教师适时点拔,学生就会恍然大悟,疑惑顿消,印象深刻。

反之如果没形成问题,则会印象平平,很容易忘记。

9.利用课外活动。

教育实践表明,让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不仅能使他们学到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而且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起新的学习需要,发展广阔的学习兴趣
和中心的学习兴趣。

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不仅组织优秀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而且刻意组织差生参加课外活动,因为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不感兴趣,但他们当中不乏热衷于文娱、体育等活动的人才。

如果能组织他们参加这类活动,就可逐步把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

10.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有一定的演讲技巧和课堂组织能力。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不断接受新知识。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及时学习就要落后,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多才多艺,学生喜欢博学的教师,对自己崇拜的教师学习积极性就高,对自己鄙视的教师学习兴趣差。

总之,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以使学生养成对学习的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