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课后题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分类:原生的自然环境、经过人类的创造和改造形成的人工环境。

2、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3、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环境问题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

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

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

4、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5、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多诺拉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伦敦烟雾、日本四日市哮喘、水俣病、痛痛病、米糠油事件6、环境学的三大分支学科一、理论环境学(环境科学方法论、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原理、环境规划和环境区划的原理和方法等。

)二、综合环境学(全球环境学、区域环境学、聚落环境学。

)三、部门环境学第二章课后题1、大气污染及类型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按污染范围划分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划分 据燃料性质和组成成分(1)局部性大气污染 (2)区域性大气污染 (3)广域性大气污染 (4)全球性大气污染 (1) 还原型(煤炭型) (2) 氧化型(汽车尾气型) (1)煤烟型(2)石油型(3)混合型(4)特殊型(5)沙尘型2、大气污染物及分类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分类:主要有一次污染物:SO2、H2S 、NO 、NH3 、CO 、CO2 、HF 、HCl 、C1—C12化合物 。

二次污染物:SO3、H2SO4、MSO4 、NO2、MNO3 、醛类、酮类、酸类。

3、影响大气污染程度的因素4、还原型烟雾和氧化型烟雾的主要区别。

(一)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源是燃煤。

主要污染物是SO2、CO 和微粒物质,它们遇上低温、高湿的阴天,且风速很小并伴有逆温存在的情况时,一次污染物扩散受阻,易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型烟雾。

伦敦烟雾事件(二)氧化型(汽车尾气型)污染源主要是机动车和机动船。

主要污染物是NOx 、CO 、HC 化合物、O3、醛类、PAN 等。

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夏季晴天,交通污染严重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典型的二次污染——光化学烟雾。

它对人体、动植物、材料均会产生破坏作用,并且严重影响大气能见度。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5、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大气环境 第三章 水体环境 第四章 土壤环境第五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第七章 环境规划 第八章 全球环境问题第九章 人口与环境 第十章 能源与环境第十一章 资源与环境 第十二章 持续发展与环境A、城市人口密集、工业集中,使得能耗水平高;/生产、生活燃料放出的能量;B、城市的覆盖物热容量大,白天吸收太阳辐射热,夜间放热缓慢,使得低层空气变暖。

/城市相当大的面积被建筑物和路面所覆盖,蒸发比原野少得多;C、城市上空笼罩着一层烟雾和CO2,使地面有效辐射减弱。

城市夜间因污染物大量存在,它们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和反射很强,也使城市气温升高。

6、目前主要有哪些烟尘治理技术?大气中固体颗粒污染物与燃料燃烧关系密切。

减少固体颗粒物的排放可采取两种措施:一是改变燃料的构成;二是在烟尘排放到大气环境之前,采用控制设备将尘除掉。

常用除尘装置分为:(1)机械式除尘装置;(2)袋式除尘装置;(3)湿式除尘装置;(4)电除尘装置7、画图说明大气稳定度和烟型的关系。

烟流扩散的形状与大气稳定度有密切的关系,大气稳定度不同,高架点源烟流扩散形状和特点不同,造成的污染状况差别很大。

共有五种典型的烟流形状。

(1)波浪型(2)锥形(3)扇型(4)爬升型(5)漫烟型(1)波浪型(翻卷型)特点:烟云上下摆动很大。

大气状况:r>0,r>rd,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对流强烈。

发生条件:多出现于太阳光较强的晴朗中午。

与湍流的关系:伴随较强的热扩散。

微风。

地面污染状况:由于扩散速度快,靠近污染源地区污染物落地浓度高,对附近居民有害,一般不会造成烟雾事件。

(2)锥形特点:烟云离开排放口一定距离后,云轴仍基本保持水平,外形似一个椭圆锥。

烟云比波浪型规则,扩散能力比它弱。

大气状况:r>0,r=rd,大气处于中性和弱稳定状态。

发生条件:多出现于多云或阴天的白天,强风的夜晚或冬季夜间。

与湍流的关系:高空风较大,扩散主要靠热和动力因子的作用地面污染状况:污染物输送得较远。

(3)扇型(长带型)特点:烟云再垂直方向上扩散速度很小,再水平方向有缓慢扩散大气状况: r<0,r<rd,出现逆温层,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发生条件:多出现于弱晴朗的夜晚和早晨。

与湍流的关系:微风,几乎无湍流发生。

地面污染状况:污染物可传送到较远的地方,遇山或高大建筑物阻挡时,污染物不易扩散,在逆温层的污染物浓度较大。

(4)爬升型(上扬型)特点:烟云的下侧边缘清晰,呈平直状,而其上部出现湍流扩散。

大气状况:排出口上方,r>0,r>rd,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排出口下方,r<0,r<rd,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发生条件:多出现日落后,因地面有辐射逆温,大气稳定。

高空受冷空气影响,大气不稳定。

与湍流的关系:排出口上方有微风,伴有湍流;排出口下方,几乎无风,无湍流。

地面污染状况:如烟囱高度处于不稳定层时,烟气中的污染物不向下扩散,只向上方扩散,这种烟型对地面影响较轻。

(5)漫烟型(熏烟型)特点:与爬升型相反,烟云的上侧边缘清晰,呈平直状,而其下部出现较强的湍流扩散,烟云上方有逆温层,从烟囱排出的烟云上升到一定程度就受到逆温层的控制。

大气状况:排出口上方,r<0,r<rd,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排出口下方,r>0,r>rd,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

发生条件:日出后,地面低层空气被日照加热使逆温自下而上逐渐破坏,但上部仍保持逆温。

与湍流的关系:烟云的下部有明显的热扩散,烟云的上部热扩散很弱,风在烟云之间流动。

地面污染状况:当烟囱高度不能超过上部稳定气层时,烟云就好像被盖子盖住,只能向下部扩散,象熏烟一样直扑地面。

在污染源附近污染物的浓度很高,地面污染严重,这是最不利于扩散和稀释的气象条件。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1、水体污染概念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谁踢得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水体污染2、生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简称BOD) 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全部经微生物分解所需的氧量。

(以毫克/升为单位)3、化学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简称COD)是指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

测量方法: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和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剂4、总有机碳包括水体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将水样在高温下燃烧,有机碳即氧化成CO2,测量所产生的CO2的量,便可求得水样的总有机碳,单位以碳的mg/l表示.5、总需氧量有机物中除含有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部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6、溶解氧:溶解氧(DO)溶于水中自由状态氧分子的量。

7、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分为几大类?化学性污染酸碱污染重金属污染需氧性有机物污染营养物质污染有机毒物污染物理性污染悬浮物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生物性污染主要指致病及病毒的污染。

生活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往往带有一些病原微生物,如伤寒、霍乱、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等。

8、富营养化概念及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

富营养化显著的危害:一是促使湖泊老化;二是破坏水产资源;三是危害水源,硝酸盐、亚硝酸盐对人、畜有害。

9、水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1)减少耗水量 2)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3)调整工业布局 4)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10、简述废水的一、二、三级处理。

废水处理分为一、二、三级处理:一级处理是用筛滤、重力沉淀和浮选等,除去水中的悬浮物、胶体、浮油。

一般达不到排放标准。

二级处理主要采用生物法和絮凝法,除去可以分解和氧化的有机物及部分悬浮固体。

一般可达到农灌标准和废水排放标准。

三级处理是除去难以分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处理方法有吸附、离子交换、化学法等。

11、画图说明城市污水处理的典型流程。

第四章复习思考题1、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土壤污染:土壤污染就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3、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n i Si Ci P 1/4、阳离子交换量在一定pH 值(=7)时,每千克土壤中所含有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K+、Na+、Ca2+、Mg2+、NH4+、H+、Al3+等)的厘摩尔数(potential CEC)。

5、盐基饱和度: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6、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7、半衰期:半衰期是指施入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时间;8、残留量:残留量指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而存留在土壤中的数量。

9、影响土壤氧化还原作用的因素有哪些?(1)土壤通气状况,通气良好,电位升高;通气不良,点位下降。

受氧支配的体系其Eh 值随PH 而变化,PH 值越低,Eh 值越高。

(2)土壤有机质的状况,土壤有机质在嫌气条件下分解,形成大量还原性物质,在浸水条件下Eh 下降;(3)土壤无机质状况,一般还原性无机物多,还原作用强,氧化性无机物多,氧化性强。

10、目前主要的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一是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生活等活动,改变了影响土壤发育的生态环境,使土壤本身受到破坏。

二是大规模现代农业生产的实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使土壤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11、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迁移的主要因素·土壤氧化-还原条件与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