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 第十一章读书笔记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美好理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由身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灵魂又由欲望和理性组成。人的发展先有身体,后有欲望,再有理性。因此,教育应按照这个顺序分别对人进行体育、德育和智育,以达到和谐发展和善的目的。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指出“一个广博而周全的人的教育规则必须考虑: 及早设明歌,图画、彩色画及造型等课,并把它们当做学校的严正目标看待。”这是为了“不使每个学生在几门或各门艺术中成为艺术专家,而使每个人都获得充分和全面的发展,使他能看出人的普遍性和多方面能力,更要使他领会和欣赏真正的艺术品”。
“种族的利益总是要靠牺牲个体的利益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其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种族的利益同特殊个体的利益相一致,这些特殊个体的力量,他们的优越,也就在这里。”
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许多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和教育等许多基本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基本条件。基本条件即是必要条件。
国家的发展和国际的竞争表现为经济、科技和军事的发展和竞争,实质则是教育的发展、全民素质和人才的竞争。创造性或创新素质是创新习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德和创新精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甚至是互为基础的整体。
人类发展是无限的,人对自由的追求是无限的,因此,人对自己全面发展的追求也是无限的。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历史性牺牲
马克思说,人类的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靠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因此,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只有以牺牲个人的历史过程为代价”。
新中国一贯坚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方针。
现代中国坚持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根本依据、核心和方向,又吸取了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关于弘扬人性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优秀思想,结合中国具体实践、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第二节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人的自由性全面发展和形成自由性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追求的远大理想和目标。
第四节全人教育与素质教育
一、素质及其分类
(一)素质的含义
素即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如元素、因素、要素、素养等。
素质是构成人的身心的主要因素、基本成分、结构和功能,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质量。民族素质、国民素质是一个民族、国家人口的基本质量。
(二) 素质的分类
其一,身体素质或生理素质,包括遗传等先天素质和后天身体发展两个方面。
多层面的内容,即创新教育必须有新的教材、课程和教学内容。创新教育必须处理好基础知识与新兴知识、专业知识的关系,高新技术与实用技术的关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发展个性的方法。创新教学要加强民主,废除注入式教学,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重思想的评价。改变考试评价为本位的考核。
新风范的教师,即所有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为教育教学改革出谋划策。
一、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自由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
人的全面发展从理想看是“远在天边”的,从过程和目标看是“近在眼前”的。
二、人的适应性全面发展与自由性全面发展
郝文武.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摘录:
第十一章教育目的论
第一节人的全面发展的永恒理想
理想是将来实现的长远目标,目的是可能实现的近期理想。目的是已实现了的理想,理想是希望实现的目的。
教育理想和教育目标既是教育实践中不断形成的教育规律和教育价值统一的合理性建构,也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实现的教育规律和教育价值的合理性建构。
人的自由性全面发展和形成自由性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追求的远大理想和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从理想看是“远在天边”的,从过程和目标看是“近在眼前”的。适应性发展与自由性发展在古代是对立的,在现代是交叉的,在未来是完全统一的。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和教育等许多基本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首先,自由性发展是指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提供的物质生存条件限制和体力劳动、生产劳动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摆脱社会,特别是政治统治的强制性,能比较自由地支配物质资料、空余时间,享受比较丰富的物质和精神 文 化,根据人的本质、需要比较自由地发展个人的兴趣、才能。
其次,自由性发展是指马克思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那种把人性和社会要求完全和谐结合起来的自由全面发展。适应性发展与自由性发展在古代是对立的,在现代是交叉的,在未来是完全统一的。
(一) 素质教育强调全体学生的发展,强调全体国民接受教育
素质教育与现当代教育追求的全民教育、普及教育、终身教育的基本含义和趋向是一致的,是现代教育。
此谓素质教育的现代性、普及性和大众性。
(二)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具有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特征
其一,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教育,是普及教育。
素质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能有悖于和妨害人的全面发展目的的实现,不能损害学生和国民的身心发展。
此谓素质教育的内在性、主动性、主体性。
(五) 素质教育既要满足社会的要求,为社会服务,又要满足个人的兴趣、需要,充分发展个性
此谓素质教育的系统性、发展性和方向性。
(六)素质教育是一切现代先进教育的综合
三、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区别
(二)创新教育的社会环境
第一,国家形成创新系统。
第二,企事业单位用人和创新机制。
第三,社会文化风尚。
第四,家庭亲友氛围。
第五,大众传媒导向。
概括:
教育理想和教育目标既是教育实践中不断形成的教育规律和教育价值统一的合理性建构,也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实现的教育规律和教育价值的合理性建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美好理想,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理想,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教育的目的和理想。
第三,马克思讲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他教育家、思想家讲的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教育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劳动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第四,教育与脑力型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利于提高现代生产力,然而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精神文明和自由支配的时间讲,当然也是有利的,但从在生产劳动中把脑力或智力发展和体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讲又是有局限的。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现当代意义及其理解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讲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主要是对未来社会,即消灭下
私有制、旧式分工,实行了自由劳动和科学技术、生产力高度劣达的社会说的,并不是就现代社会而言的。
第二,马克思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与社会制度、社会分工及科技、生产力发展密切联系的,并非孤立地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学校观、学生观、人才观及其质量衡量的标准是对立的。
第五节 创新教育的本质与实施
国家的发展和国际的竞争表现为经济、科技和军事的发展和竞争,实质则是教育的发展、全民素质和人才的竞争。
一、创新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的要求
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科教兴国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兴国和创新教育兴国
只有把研究性学习和教学首先看成是一种普遍的学习和教学态度和方式,才有可能使相对专门的研究性学习和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创新教育系统的基本特征
(一)创新教育与教育改革
全程化的目标,即教育要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思想品德,但这些都必须以培养创造性为总方向、总要求、总的指导思想和总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必须以创造性的形成为中心,并为其服务。
(三) 素质教育强调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品德的教育是世界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方针
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德育,也同样要重视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此谓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人文性、人本性或育人性和科学性、创造性。
(四) 素质教育是发挥学生和国民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价值的教育
其二,心理素质。
其三,政治品德素质。
其四,科学文化素质。
其五,劳动生产素质。
其六,国民精神,即国民心理、品质或质量的综合。
二、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全面发展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及其性质、目的、宗旨、任务、内容、方法、手段与“应试教育”有根本区别,与全面发展教育、义务教育及其他现代教育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创新和创新教育的本质
创新教育就是普遍培养和提高人的创造性,形成能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
创造性或创新素质是创新习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德和创新精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甚至是互为基础的整体。
创新教育不仅有大中小学各个层次,还包括培养能够创新知识、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济、文化、制度、管理等各级各类人才的教育。
第一,性质对立。素质教育是适应和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教
育,“应试教育”是阻碍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
第二,目的、宗旨和对象对立。素质教育的目的、宗旨是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对象是全体国民。“应试教育”的目的是分数、文凭、学历,对象是少数学生和国民。
第三,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与“应试教育”的内容、方法有些是交叉、相互通用的,但也有不少是对立的。
关于人性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问题,马克思同样认为,全面发展是合乎人性的,片面发展是背离人性的。
马克思强调人性的阶级性,强调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其终极目的还是要实现无阶级的每个人都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弘扬每个人的普遍人性,而不是阶级性的社会和人。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教育的目的和理想
人的全面发展没有充分必要条件,只有社会各个方面综合水平的提高,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