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子与情人》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儿子与情人》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浅论《儿子与情人》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摘要:本文以劳伦斯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论了劳伦斯和弗洛伊德在根本观念上的相似之处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劳伦斯这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与融合。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劳伦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一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它记述了劳伦斯早年的生活经历。

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在《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中,劳伦斯笔下的男主人公保罗身上体现出了弗氏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人格结构理论。

在内容上,劳伦斯在这部小说里描绘了主人公保罗在“自我”、“本我”、“超我”三者失衡的人格结构情况下与三位女性(母亲莫雷尔、恋人米利亚姆、情人克莱拉)不同的相处模式以及对生活、爱情、婚姻始终处在无休无止的迷惘状态。

一、“自我”时期的保罗与母亲莫雷尔的情感生活模式
母亲莫雷尔与矿工丈夫之间存在阶级上的差异,他们无法在精神上进行交流,长此以往导致了二人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不和谐。

莫雷尔便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了儿子保罗身上,这种沉重的爱紧紧地套牢着保罗,以至于成年后的保罗依然不能摆脱这种氛围,这严重影响了保罗正常的恋爱。

同时,保罗很爱他的母亲,他作为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少年,十分依附于他的母亲,但不能完全说保罗没有对母亲本能的冲动,只能说保罗对自己在本能与理性之间协调的
很痛苦。

保罗找异性朋友是以母亲莫雷尔为标准,实际上,他的母亲也是以自己为范本来要求对方。

于是保罗的人格结构处于复杂交错的状态,始终得不到调和。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保罗这种种心理迹象符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人格结构理论中的“自我”。

保罗与母亲之间的感情已经超出了一般母子之情。

成年后的保罗依然深爱着母亲,这其中不能排除他对母亲本能的冲动,但是保罗一直在透过理性来协调着与母亲之间的关系。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可以得到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所代表的是理性和判断,它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现实,调节二者之间的冲突。

这种对本能与理性之间进行协调的阶段是保罗的“自我”时期。

二、“超我”时期的保罗与青梅竹马米利亚姆的精神模式
保罗与米利亚姆是青梅竹马的恋人,但是米利亚姆和她的母亲都是宗教信仰者,两人在精神上的交流与理解超越了肉欲的羁绊,米利亚姆作为保罗的灵魂伴侣,这让保罗感到很安心,但同时也让保罗感到压抑。

在某种程度上保罗觉得米利亚姆这种精神上的控制一点儿也不逊于自己的母亲。

保罗必须抑制着本能的冲动转化为精神之爱去尊重米利亚姆,呵护米利亚姆纤细的而敏感的神经。

在与米利亚姆相处时,保罗的精神处于主导地位,他要时刻地保持精神
提醒自己不能做出冒犯米利亚姆的举动。

保罗的这种心理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人格结构理论中的“超我”可以相对应。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则代表一种对本能冲动的限制(即良知),与“本我”处于对立地位,它不仅能使“本我”推迟得到满足,而且使之不能得到满足,它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

保罗抑制着对米利亚姆本能的性冲动来保护米利亚姆使其不受伤害,来维护两人之间精神上纯洁的爱情。

这种对本能的欲望进行抵制和轻视的阶段是保罗的“超我”时期。

三、“本我”时期的保罗与有夫之妇克莱拉的肉欲模式
在与米利亚姆分手之后,保罗结识了一个与丈夫分居三年的女人——克莱拉。

本能的欲望驱使着保罗,他无法抗拒克莱拉在肉体上对自己的诱惑,他不能自己地与克莱拉发生关系,这使得保罗本能的欲望得到宣泄。

克莱拉身为有夫之妇,但她也不阻止对保罗的喜爱。

可是时间久后,保罗厌倦了这种肉欲的生活,况且克莱拉到后来不分场合地想与保罗亲热,这让保罗感到十分苦恼。

在母亲莫雷尔去世后,保罗感到崩溃和前所未有的孤单。

但保罗深知克莱拉
无法给予他心理上的安慰;克莱拉在保罗身上也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她觉得自己给不了保罗想要的深层次的东西。

所以克莱拉后还是回到了自己丈夫的身边。

两人最终的结束归结于他们放纵自己个人的本能的欲望而又忽视了灵魂的交流。

保罗与克莱拉之间这种肉欲的放纵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相对应。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社会公共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察觉。

这种对本能欲望进行宣泄的阶段是保罗的“本我”时期。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人格是一个整体,这一整体包括了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这也就相对应了《儿子与情人》中保罗与克莱拉的肉体之爱;保罗与母亲的“俄狄浦斯”之爱;保罗与米利亚姆的精神之爱,这是对应了保罗生活上的每一步变化。

这三个部分相互影响,在不同的时间内,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支配作用。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冲突。

弗洛伊德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处于平衡状态,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失调就是人的一切行为失常的根源。

保罗的悲剧在于他在灵魂上、在肉体上、在生活中处处受到阻碍。

保罗的每一段感情都是人格结构的分裂,互相抽离,他把自己的每一段
感情都独立出来,就像他把自己的人格结构孤立出来一样。

通过三段的感情的终结证明了真正意义上的爱情需要协调完整的人格结构、需要灵与肉的和谐统一:“三我”失衡下的人终究还是找不到真我,陷入迷惘。

只有人格结构的健全即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之间处于平衡的状态才能使人步入正轨,感受到真正的爱;单独的精神上的恋爱或是单独的肉体上的结合都会使自我与本我产生不相
融合的矛盾,所以保罗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找不到自己真正的爱情。

作者简介:陈梓萌(1990—),女,重庆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现代西方法哲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