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教案写法步骤

幼儿园教案写法步骤

幼儿园教案写法步骤【篇一:幼儿园教案书写格式之我见】幼儿园教学活动(教案)书写的基本格式“书写教案”是幼儿教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但我们老师,尤其是刚刚步入幼教行业的新老师在书写教案时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如:教学目标过于笼统不具备可操作性;教学活动过程过于简单没有指导性等等,所以今天,本人在以往一些专家的指导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前提下,就自己的理解,把教案中的每一个环节做一个简单的说明,也就每一项该怎样写、按什么要求写简单整理了“幼儿园教学活动(教案)书写的基本格式”,希望能与大家一同分享!一、活动名称:*题目格式应为:xxx活动:xxxxxxx(注明活动设计的领域和名称)如:社会活动:整理图书。

* 我园还要求:1、有子领域的要加注子领域。

如:音乐活动:歌唱“买菜” ;2、一些游戏化名称的数学活动要求备注出本活动的具体知识技能是什么。

如:数学活动:玩具找家(颜色分类)二、设计思路:简单扼要阐述活动设计主题内容选材、生成的背景及对整个教学活动设计的想法等。

三、活动目标:目标的制定要符合纲要的精神,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要,从幼儿发展的角度确定目标。

*如:“能xxxxxx”“会xxxxxxx”“掌握xxxxx”“学会xxxxx”“明白xxxx”“懂得x xxx”;*目标不宜笼统,要具体明确出现具体的经验,可操作、可衡量;*目标数量不宜过多,重点呈现新的经验和需要重复的重要经验,以2-3条为宜; *目标应直接、明确呈现经验“在xx过程中”xxxx”);*目标的书写按照活动经验获得的相对先后顺序排列。

四、活动准备:包括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包括围绕教学内容为幼儿提供支持其学习的活动环境、活动材料等,必要的教玩具名称,有场地布置的教学活动还需画出场地布置示意图(如体育活动)。

如需要幼儿用书,通常放在活动准备的最后一条,材料也不宜过多过杂。

要从目标和环节的实际需要出发。

不需要先呈现途径和方式(如“通过xxx”或)还要避免直接叙事不直接呈现经验。

(如:“让幼儿做一个*心理准备一般略掉可有可无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项准备都会在教案中省五、活动过程或教学过程:*活动过程中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实际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体现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要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充分体现师幼互动。

*活动环节中应体现教师干什么,引导幼儿干什么,每一个环节一定要为幼儿发展而设计,教师的言行以调动幼儿学习为目的。

*准备的材料应该在环节中说明什么时候用上,反之,活动中使用的材料应在准备中有交代;*任何自编自创的游戏、纸工等,必须注明玩法、目标,有故事的需要附故事原文。

六、活动延伸(不需要延伸的*根据具体活动的情况决定可以不写这个环节)否需要活动延伸;*活动可向区域活动、生活活动及家庭中延伸;*活动延伸可以包括重复强调和后续拓展两种类型;*说明向哪里延伸、做什么和怎么做,可巩固什么经验或让幼儿得到什么新经验。

备注:1、我园对于活动过程中标题数字的统一使用方式依次为:一、→ (一)→ 1、→ (1)→ a、。

七、教学反思(或效果分析):分析教学活动中的成功与不足,并提出有效对策,也就是怎样解决的。

对于以上的教学活动设计(教案格式)的表述,本人认为,是比较规范的书写格式,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幼儿教师来说应该比较实用。

好的书写教案的习惯,不但能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更便于我们积累工作经验,总结不足。

真诚的希望老师们能将自己在工作中的好的见解提出来和大家分享,在我们彼此交换思想的同时,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新收获的!我园的教育教学文本:1、教学日计划2、主题计划3、周计划4、观察记录5、个案观察6、家访记录7、班务计划及班级家长工作计划【篇二:怎么写幼儿园教案】教你写教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撰写活动设计是备课的重要环节,幼儿园教师如何撰写教案。

教案写得好,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那么在教案的实施过程即上课时就能得心应手、有条不紊、中心明确。

反之,则条理不清、轻重不分,教者思绪不明,学者一头雾水,就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可见,写好活动设计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这就如最平常的吃饭,总要在吃前先把饭菜准备好才能开始吃,饭菜可口就吃得香,饭菜味道不好也就难已下咽。

那么,怎么样才能准备好一桌色香味俱佳的饭菜即一个好的教案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教材的选择做菜首先要买菜。

买什么菜,要买多少菜都要慎重考虑,要考虑吃饭人的口味喜好、胃口大小,如果买的菜是人家不喜欢吃的,或者菜烧多了吃不了烧少了又不够吃,那这顿饭都是做得不成功的。

也就是说,我们选择教材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一节课的内容深了、浅了、多了、少了,都是不恰当的,只有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引发幼儿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先发制人,从根本上达到教育的目的。

如小班儿歌教学《过桥》,正是考虑到小班是幼儿书面语言发展的基础阶段,简短而又朗朗上口的儿歌正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最好载体。

选择这个内容就是觉得这首儿歌的动作性很强,符合小班幼儿爱动的特点,很适合小班的孩子学习。

而且,我觉得这个内容还有很强的情境性,可以籍此把幼儿带到儿歌所特定的情境中,从而使幼儿身临其境地感觉儿歌,学习儿歌。

儿歌《太阳和月亮》也是同样的道理,儿歌的语言浅白、逻辑性强、情境明显,而且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选择在小班阶段进行教学。

二、目标的确定确定一个活动的目标就如在现有的材料中确定做什么菜、做几个菜,让人吃了这些菜后吸收怎样的营养,在哪些方面有多少的提高。

比如补充多少维生素,多少蛋白质等等。

活动目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确定:1、知识2、能力3、情感如儿歌《过桥》的目标是:1、学习口齿清楚、声音自然地朗读诗歌。

2、尝试简单地仿编。

3、体验活动的乐趣。

小兔过桥跳跳跳,小鸭过桥摇摇摇,小乌龟过桥爬呀爬,小袋鼠过桥妈妈抱。

目标1学习朗读、学习儿歌是知识层面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巩固;目标2尝试简单地仿编是能力层面的,是能力的提高和锻炼;目标3体验活动的乐趣是情感层面的,是情绪的体验和表达。

当然,在确定目标时虽然基本是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考虑,但也不是说每个活动设计都是这样三条目标,有时候也可以结合起来,而且可以根据每个活动的侧重点来安排目标的前后。

如儿歌《太阳和月亮》的目标就是这样的:《太阳和月亮》太阳出来了,小狗醒来了,小猫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月亮出来了,小花睡着了,小草睡着了,夜晚静悄悄。

1、能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诗歌带来的乐趣。

2、尝试创编诗歌,激发幼儿的创造精神。

目标1中参与和体验就包含了知识和情感两方面的内容,参与活动就是在活动中学习儿歌,完成知识上的学习和积累;体验乐趣就是情感方面的感受。

目标2中的创编和激发就是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幼儿的创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创造精神也有了开拓。

而且在两个目标中显然体验是更为重要的,因些放在第一目标中。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活动中,有时候是知识目标最为重要的,有时候是情感目标最为重要的,而有时候是能力目标最为重要的,可以在目标的排序中体现出来,如果是三者并重的,那就可以按照知识、能力、情感来排列。

三、流程的设计流程的安排正如做菜的顺序,是先放主料还是先放佐料,放佐料时是先放姜蒜还是先放酒醋都是有讲究的,放得好放得适时则色美味鲜,入口回味无穷;若放料放得不好则食欲全无,再好的营养再好的材料也是付之东流,失去应有的价值。

一盘菜能不能在第一时间引发食者的食欲,我觉得菜的色很重要;一堂课能不能在第一时间引发幼儿的兴趣,开场的第一环节很重要。

引题能不能先声夺人,对一堂课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这第一炮一定要打响打好而且要打得准确,把孩子的注意力最大力度的吸引过来。

如在《过桥》的第一环节中,开始我就让幼儿以小动物的身份进场,加上场景的布置(草地、小桥),很快就把孩子带入了儿歌的情境,为儿歌的学习制造了气氛。

并在导入课题时渗透安全教育,让他们过桥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其实也是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过桥本身上,避免出现诸如玩水等与本课关系不大的情况。

而在《太阳和月亮》的第一环节中也是创设好夜晚的情境(关灯,拉上窗帘),自然带幼儿进入:天黑了,回家睡觉了。

并初步感受诗歌情境中的安静。

一、二分钟后开灯、拉开窗帘,表示天亮了,很自然地进入第二情境也是第二环节的学习。

一般在引题后就是重点内容的学习了,这里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就如上菜的顺序,先来点开胃的,然后才是主菜,最后还来点水果。

在吃主菜时,既要考虑到味道,又要考虑到营养,也就是说要教之有法,要让幼儿学得开心,学有所得。

而怎么教、怎么学就看你活动过程怎么去设计。

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有老师的许多隐性因素渗透在设计中,自己的心中一定要明白这个环节要安排在哪里,要如何安排,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只有做到设计时的心中有数,才能做到上课时的运用自如。

现在以《过桥》为例重点讲一下设计的流程和其中设计者一些隐性的理念。

环节二让幼儿过桥并提问你是怎么过桥的,了解幼儿已有经验及其是否能用语言表达,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有意识地按幼儿说的把语言完整化,儿歌化。

再用一个小故事引起幼儿观看课件的兴趣,同时完整地欣赏儿歌,在幼儿心里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在逐一欣赏小动物过桥时分句欣赏儿歌,让每一句儿歌与相应的动物相匹配,加深印象并适时地把一动物过桥的动态用儿歌的语言表述出来,为之后的完整学念儿歌打好基础。

这两个环节的设计其实都在为幼儿学习儿歌服务,都是围绕过桥的主题在展开活动,把幼儿的原有经验逐步提升为儿歌语言。

环节三让幼儿学小动物过桥,体验小动物过桥时的心情、动作。

因为这时候,孩子们看了动物过桥,学了儿歌,已经跃跃欲试地很想自己动一动了,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满足了幼儿想动的欲望,其实也是发展了孩子的身体动作,给整个活动增添了趣味性。

跳舞庆祝过桥成功,给幼儿一个渲泄快乐的平台,让幼儿体验快乐,感觉快乐,分享快乐。

环节四在这时设计一个仿编的环节,是因为孩子们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儿歌的语言也已经比较熟悉。

我自己用一些动物的小图片来启发幼儿思考、模仿,是给幼儿一个学习的延续,让他就儿歌以外的小动物是如何过桥这一问题去思考,去模仿该动物的动态、动作。

并把这一事件编成儿歌,用儿歌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环节五最后一个环节我以小青蛙的话提醒小动物回家来结束本次活动,这与开始的带小动物们出来玩想呼应,使整个活动给人以一种完整的有始有终的感觉。

在活动的最后,我们很容易犯一个低级错误,即认为反正课已经完了,赶紧收场了事,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头重脚轻、牛头蛇尾的感觉,所以在最后的环节也一定要从容不迫、有始有终,最好能与开场相呼应,使整个活动有圆满的感觉。

而且在整个活动设计中要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使整节课条理清晰,不要中餐西餐满堂彩,一会儿用筷子一会儿用刀叉,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