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学自考单选题

犯罪学自考单选题

全国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1.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人类学家( A )A.托皮纳尔B.贝卡利亚C.费尔巴哈D.加罗法洛2.被害人学的奠基者是以色列律师( D )A.汉斯·冯·亨蒂B.施奈德C.艾连·伯修D.门德尔松3.犯罪的产生与国家、法律紧密相连,表明了犯罪具有(C )A.社会性B.稳定性C.阶级性D.普遍性4.1956—1965年我国犯罪状况的显著特点是( C )A.犯罪数量剧增B.发案率高C.反革命犯罪减少D.中老年犯罪逐渐增多5.挫折攻击论认为挫折攻击是一种( B )A.正常性反应B.侵犯性反映C.异常性反应D.变态性反应6.犯罪学研究表明,失业与犯罪之间( A )A.呈正相关关系B.无关系C.有一定关系D.呈负相关关系7.精神障碍者实施的最多的犯罪种类是( B )A.高技术犯罪B.暴力犯罪C.经济犯罪D.有组织犯罪8.被犯罪分子运用而作用于犯罪对象的一切物品和媒介被称为( C )A.犯罪条件B.犯罪空间C.犯罪工具D.犯罪时间9.依据被害人自身是否具有某种被害性的因素,将被害人分为机会被害人与( D )A.既然被害人B.潜在被害人C.复合被害人D.状态性被害人10.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 D )A.疏导性预防B.保护性预防C.惩戒性预防D.重点预防11.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综合治理具体内容之间辩证关系的原则是( A )A.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B.谁主管谁负责C.属地管理D.系统实施12.改变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防患于未然的预防主张是( A )A.罪前预防B.罪中预防C.罪后预防D.罪中和罪后预防13.标签论的提出者是西方犯罪学家( D )A.塞林B.萨瑟兰C.塔尔德D.坦嫩鲍姆14.犯罪学区别于社会学的标志之一是它( B )A.研究各种社会动态B.侧重研究犯罪现象C.侧重研究社会发展规律D.侧重研究越轨行为15.被尊为犯罪学鼻祖的是( A )A.龙勃罗梭B.菲利C.加罗法洛D.费尔巴哈16.菲利在其犯罪原因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了著名的( B )A.消长律B.犯罪饱和律C.辐射律D.起伏律17.一定时间和地区的犯罪总和,被称为( C )A.犯罪率B.发案率C.犯罪数量D.定罪率18.涉及到犯罪分子犯罪时的时空、工具、对象因素的是(B )A.犯罪原因B.犯罪条件C.犯罪根据D.犯罪的相关因素19.研究犯罪原因可以为犯罪人的( A )A.改造与矫治提供充分依据B.生活提供出路C.生产提供条件D.安全提供保障20.加罗法洛于《犯罪学》一书中提出了( B )A.犯罪原因三元论B.自然犯罪概念C.天生犯罪人论D.犯罪饱和律21.与犯罪人初犯年龄密切相关的是( C )A.性别B.犯罪类型C.再犯的可能性D.文化程度22.犯罪学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A )A.青少年和中下层人犯罪的成因B.女性犯罪的成因C.男性犯罪的成因D.有色人种犯罪的成因23.犯罪的相关因素是指与犯罪的发生有( C )A.直接关系的因素B.排他关系原因素C.间接关系的因素D.必然关系的因素24.自身已经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处于被害临界状态的人被称为( A )A.潜在性被害人B.疏忽型被害人C.机会性被害人D.有责任的被害人25.犯罪预测的方法主要有对比类推法、因果分析预测法、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和( C )A.回归法B.临床诊断法C.专家评估法D.问卷法26.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被称为( B )A.相关定量法B.特尔菲法C.时序分析法D.线性外推法27.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是(D )A.犯罪机会B.犯罪原因C.犯罪条件D.犯罪动机28.研究者通过收集、考察文件,从中取得资料用于研究犯罪现象的方法被称作(A )A.文献法B.访谈法C.问卷法D.观察法29.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方法被称作( D )A.文献法B.访谈法C.问卷法D.观察法30.个体犯罪的可能性取决于内外两个控制系统的强度同犯罪诱因之间的(C )A.力量等同关系B.力量平行关系C.力量对比关系D.力量对等关系全国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狭义犯罪学和广义犯罪学的区别主要在( B )A.研究手段上B.研究对象上C.研究方法上D.研究难度上2.标准化程度高、综合性强和时空涵盖面广是( C )A.现场调查法的特点B.社会调查法的特点C.统计研究法的特点D.文献研究法的特点3.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们认为,犯罪是违反正义的人的恶性的表现,若要对其加以控制,必须依靠( A )A.法律B.武力C.权威D.道德4.在加罗法洛的犯罪学论著中,最著名的是( D )A.《犯罪人论》B.《犯罪社会学》C.《论犯罪与刑罚》D.《犯罪学》5.犯罪研究的基本观点是唯物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和( C )A.定性的观点B.定量的观点C.系统的观点D.局部的观点6.随机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类抽样、等距抽样和(C )A.偶遇抽样B.判断抽样C.整群抽样D.配额抽样7.影响犯罪动态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和( B )A.生理因素B.法律因素C.自然环境因素D.主观因素8.一般认为,犯罪人初犯年龄与再犯之间的关系是( D )A.初犯年龄越大再犯可能性越大B.初犯年龄与再犯可能性无关C.初犯年龄越小再犯可能性越小D.初犯年龄越小再犯可能性越大9.1956—196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犯罪状况是( C )A.犯罪数量急剧增加B.腐败现象严重C.犯罪数量减少D.黑社会性质犯罪突出10.1978年以来的30年间腐败现象呈现的特点是:案件数量增长速度快,大案飚升和( B )A.腐败仅涉及个别行业B.腐败仅局限在个别区域C.女性腐败严重D.出现了群体性腐败11.犯罪人的道德观是与其人生观( D )A.相互对立的B.互不相关的C.相互等同的D.紧密联系的12.犯罪行为抑制机制是犯罪行为的( A )A.调节器B.发动器C.助推器D.传送器13.研究犯罪原因是( D )A.侦破犯罪案件的基础B.惩罚犯罪的基础C.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D.犯罪预防的基础14.犯罪根源是指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 D )A.直接原因B.间接原因C.现实原因D.终极原因15.文化冲突是( A )A.文化规范的冲突B.文化规律的冲突C.文化分解的冲突D.文化融合的冲突16.家庭功能是( A )A.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B.不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C.随家庭习惯变化而变化的D.不随家庭习惯变化而变化的17.犯罪的个体原因是最终推动(B )A.犯罪现象产生的因素B.犯罪行为产生的因素C.犯罪结构变化的因素D.犯罪类型变化的因素18.犯罪动机产生于个人畸形的心理需要,是推动和维持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

其表现形式是(A )A.犯罪冲动和犯罪意念B.犯罪结果和犯罪危害C.犯罪现象和犯罪条件D.犯罪原因和犯罪形式1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犯罪数量( B )A.有下降趋势B.有增长趋势C.无明显变化D.增降起伏波动大20.在遭受犯罪侵害后,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所受的伤害以及社会、他人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是(C )A.重复被害B.多次被害C.再次被害D.间接被害21.被害人的自身因素和被害的社会因素统称为( C )A.被害条件B.被害现象C.被害要因D.被害事件22.专家法是以( D )A.示名方式征询专家意见B.实名方式征询专家意见C.具名方式征询专家意见D.匿名方式征询专家意见23.广泛收集可导致未来犯罪发生的原因性材料用以预测犯罪,是应用( D )A.连续性原理B.系统性原理C.类推性原理D.相关性原理24.以普通的社会成员为对象的犯罪预防是( A )A.一般预防B.重点预防C.特殊预防D.典型预防25.在下列措施中,不.属于犯罪预防实践体系构建重点的是( B )A.公民自防意识的培养与树立B.老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C.义务预防力量的挖掘和利用D.公安运行机制的调整和改革26.在下列预防理论中,属于实证犯罪学派核心理论的是( A )A.社会防卫论B.刑罚预防论C.犯罪补偿论D.预防经济论27.对可能发案或经常发案的区域和场所,进行预防犯罪的相关设计,制约和限制犯罪发生的预防措施是( D )A.被害预防B.刑罚预防C.社会预防D.情境预防28.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是在( D )A.1979年作出的B.1981年作出的C.1989年作出的D.1991年作出的29.加强对收购生产性废旧金属与信托寄卖行业的管理和控制的预防措施属于犯罪防控系统的( D )A.第一道防线B.第二道防线C.第三道防线D.第四道防线30.在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帮教工作原则的是( C )A.坚持平等原则B.区别对待原则C.成本效益原则D.联系实际原则全国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从学科性质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是一门( B )A.规范性科学B.事实性或陈述性科学C.理论性科学D.形式性科学2.在分析犯罪原因时,龙勃罗梭认为气候( A )A.会影响犯罪B.不会影响犯罪C.决定犯罪的产生D.仅对犯罪的数量有影响3.现代犯罪学关于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 )A.犯罪的社会预防B.犯罪的心理预防C.犯罪的个体预防D.犯罪的法律预防4.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C )A.发展经济B.制定法律C.改善教育D.奖励美德5.加罗法洛赞成“天生犯罪人论”,提出了( B )A.犯罪原因三元论B.自然犯罪的概念C.同心圆说D.犯罪饱和法则6.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是( B )A.贝卡利亚学说的核心B.边沁学说的核心C.费尔巴哈学说的核心D.萨瑟兰学说的核心7.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被称为( B )A.犯罪率B.犯罪现象C.犯罪行为D.犯罪明数8.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犯罪区域分布取决于( D )A.社会因素B.自然因素C.犯罪人的因素D.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9.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显著特征是( C )A.外显性B.客观性C.综合性D.主观性10.犯罪学对事物之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被称为( D )A.横向比较分析B.纵向比较分析C.描述性分析D.解释性分析11.在犯罪数量统计方面,犯罪学常用的指标是( A )A.发案数B.立案数C.判决数D.犯罪明数与犯罪暗数之和12.在我国的犯罪数量统计中,公安机关的立案数约占全部立案数的( D )A.45%B.65%C.75%D.90%13.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 C )A.阶级性B.相对性C.社会性D.政治性14.新中国社会治安的“黄金时代”是指( B )A.1950~1955年B.1956~1965年C.1966~1976年D.改革开放以后的时期15.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的是( A )A.体格性格分型说B.模仿论C.中性化说D.智能低下理论16.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C )A.内容体系B.组织体系C.实践体系D.形式体系17.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犯罪现象为中心,与一切犯罪现象都发生联系的因素组类是(D )A.犯罪情境B.犯罪的一般原因C.犯罪的具体原因D.犯罪根源18.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 C )A.社会形态B.宏观社会制度C.中观社会制度D.微观社会制度19.经济发展与犯罪数量之间( C )A.存在着同步增长的规律B.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C.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D.没有任何关系20.家庭对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个体(B )A.体质发育的影响B.人格形成的影响C.生理异常的影响D.脑组织损伤的影响21.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 D )A.亚文化论B.亚文化群论C.文化解组论D.文化冲突论22.世界各国衡量犯罪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 B )A.被害数量B.被害率C.被害风险率D.被害死亡率23.被害人由于自身的刺激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实施犯罪侵害的驱动性是(B )A.被害的可猎性B.被害的诱发性C.被害的易感性D.被害的受容性24.研究被害人的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关系的著名理论是( A )A.暴露理论B.幸福计算理论C.社会控制论D.社会防卫论25.不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纯粹是由于偶然性的不幸事件而遭致被害的人是( C )A.状态性被害人B.流动型被害人C.机会性被害人D.疏忽型被害人26.将犯罪预测划分为犯罪主体预测、犯罪对象预测、犯罪形式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结构预测、犯罪率预测等类型所依据的标准是( A )A.犯罪预测的内容B.犯罪预测的时间C.犯罪预测的条件D.犯罪预测的空间27.在犯罪预测的定量分析中,依据连续性原理与数理逻辑进行推断的方法是( D )A.特尔菲法B.对比类推法C.相关推断法D.比例推断法28.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 D )A.惩戒性预防B.控制性预防C.保护性预防D.堵塞性预防29.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中,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C )A.首要环节B.积极措施C.战略性措施D.重要措施30.在犯罪防控系统中,第一个层面的防控措施旨在( D )A.预防重新犯罪B.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C.限制犯罪工具和手段D.抑制犯罪动机全国2010年10月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1.犯罪学与社会学相结合形成的边缘学科是( B )A.犯罪统计学B.犯罪社会学C.犯罪心理学D.犯罪生态学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B )A.惩罚罪犯B.预防犯罪C.矫正罪犯D.分析罪因3.指导我国犯罪学研究的方法论是( A )A.马克思主义哲学B.实用主义哲学C.经验主义哲学D.功利主义哲学4.在欧洲犯罪研究史中未能形成系统的犯罪研究理论和较完整的犯罪学科体系的历史阶段是(A )A.18世纪以前的封建神学时期B.18世纪中叶的古典犯罪学时期C.19世纪的实证派犯罪学时期D.20世纪中叶以后的现代犯罪学时期5.功利主义的犯罪原因理论,也称“幸福计算”理论的是( B )A.贝卡利亚学说的核心B.边沁学说的核心C.康德学说的核心D.龙勃罗梭学说的核心6.在古希腊学者的眼中,犯罪是违反正义的人的( B )A.原罪的表现B.恶性的表现C.无知的表现D.无礼的表现7.在模拟的社会情境中,让被试进行规定的角色扮演,并观察其互动活动,以分析他们所作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研究方法被称为( A )A.模拟实验法B.现场实验法C.实验室实验法D.回归实验法8.典型调查区别于个案调查的特点之一是( B )A.强调配额B.强调推论C.强调分类D.强调观察9.在社会转型期,政治文化中心及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区发案多的犯罪类型是( D )A.性犯罪B.经济犯罪C.暴力犯罪D.财产犯罪10.在下列犯罪的诸属性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一个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的是(B )A.阶级性B.社会性C.历史性D.政治性11.在各国的犯罪统计中,侵犯人身犯罪的多发季节是( B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2.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犯罪高峰的主要因素是( D )A.市场经济的全面实施B.青少年成长环境的不佳C.犯罪控制的弱化D.敌对势力的破坏13.中共中央《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即“严打”决定)针对的是( D )A.建国初期的犯罪形势B.“三年自然灾害”后的犯罪形势C.“十年动乱”时期的犯罪形势D.改革开放初期的犯罪形势14.下列诸项中,属于财产犯罪人特有的道德观内容的是( D )A.为朋友两肋插刀B.不自由勿宁死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D.唯利是图15.将犯罪人划分为报复型犯罪人、贪利型犯罪人、淫欲型犯罪人、游戏型犯罪人的依据是( B )A.社会学标准B.心理学标准C.人类学标准D.生物学标准16.犯罪学的核心内容是(C )A.犯罪行为B.犯罪现象C.犯罪原因D.犯罪对策17.犯罪学认为,有利于犯罪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是犯罪的( B )A.第一位原因B.第二位原因C.第三位原因D.第四位原因18.下列诸项中,不属于...有利于犯罪行为产生条件的是( C )A.有杀伤力的工具B.被害人的疏忽大意C.犯罪人的贪欲D.无监控的车站码头19.下列诸项中,不属..于.宏观社会环境范围的是( A )A.学校环境B.市场经济环境C.司法环境D.阶级斗争环境20.下列诸项中,易发生扒窃案的场所是( B )A.公寓的卧室B.集贸市场C.办公室D.学校教室21.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爱的需要等均为( C )A.生理的需要B.物质的需要C.精神的需要D.繁衍的需要22.下列诸项中,不属于...女性犯罪中多见的犯罪类型是( B )A.扒窃B.抢劫C.投毒D.伪证23.遭受了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可能又会受到侵害,这种侵害及过程被称为( B )A.初次被害B.再次被害C.重复被害D.多次被害24.犯罪预测的特点包括现实性、主导性和( D )A.逻辑性B.前瞻性C.结构性D.结果可变性25.将犯罪预测分为宏观犯罪预测和微观犯罪预测的依据是(A )A.预测的空间范围B.预测的时间范围C.预测的手段D.预测的内容26.狭义的犯罪预防专指( A )A.罪前预防B.罪中预防C.罪后预防D.全面预防27.通过加强特种物品和危险物品管理抑制犯罪机会和条件的方法属( C )A.保护性预防B.疏导性预防C.堵塞性预防D.控制性预防28.古典犯罪学派主张( D )A.通过心理疏导预防犯罪B.通过隔离潜在犯罪人预防犯罪C.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预防犯罪D.通过刑罚预防犯罪29.芝加哥犯罪预防计划的倡导者是( B )A.加罗法洛B.克利福德·肖和亨利·麦凯C.萨瑟兰D.史蒂文·拉布30.在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诸手段中,最具强制性的是( B )A.政治手段B.法律手段C.行政手段D.经济手段全国2011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广义犯罪学与狭义犯罪学的区别实质上是两者的( A )A.研究范围不同B.研究方法不同C.时代背景不同D.研究立场不同2.龙勃罗梭认为,影响天生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是( D )A.社会因素B.心理因素C.行为习惯因素D.隔代遗传的生理因素3.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的作者是( C )A.贝卡利亚B.托皮纳尔C.加罗法洛D.龙勃罗梭4.西方犯罪学家坦嫩鲍姆提出了著名的( B )A.文化冲突论B.标签论C.遏制论D.挫折攻击理论5.一般认为,犯罪社会学派的创立者是( B )A.萨瑟兰B.菲利C.塔尔德D.默顿6.犯罪学区别于社会学的标志之一是,它( B )A.侧重研究社会动态B.侧重研究犯罪现象C.侧重研究社会结构D.侧重研究越轨行为7.犯罪学将对特定犯罪人、被害人的特征或者某一特定案件发生的全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和定性分析,据此推论其所代表的同类犯罪行为或犯罪现象的调查方法称为( D )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个案调查D.典型调查8.在犯罪研究方法中,整群抽样一般更适用于( D )A.总体较小而又对总体情况不了解的情形B.总体较小而又对总体情况较了解的情形C.总体较大而又对总体情况不了解的情形D.总体较大而又对总体情况较了解的情形9.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被称为( B )A.犯罪率B.犯罪现象C.犯罪行为D.犯罪明数10.犯罪发展中危害最大、起作用最快的犯罪规律是( A )A.犯罪的辐射律B.犯罪的消长律C.犯罪的起伏律D.犯罪的得逞律11.边沁学说的核心是( A )A.“幸福计算”理论B.性善论C.社会解组论D.刑罚个别化理论12.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居于主导地位的犯罪学理论流派是( C )A.犯罪人类学流派B.犯罪生物学流派C.犯罪社会学流派D.犯罪心理学流派13.1956~1965年我国犯罪状况的显著特点是( D )A.犯罪数量剧增B.发案率高C.中老年人犯罪逐渐增多D.反革命犯罪减少14.一个国家内的犯罪区域分布取决于( D )A.社会因素B.自然因素C.犯罪人的因素D.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15.在犯罪原因系统中,决定犯罪现象产生和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是( D )A.犯罪的社会历史根源B.犯罪的具体原因C.犯罪条件D.犯罪的相关因素16.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 D )A.脑组织损伤说B.社会分化论C.精神分析理论D.模仿论17.犯罪学研究表明,失业与犯罪之间( B )A.无关系B.呈正相关关系C.有一定关系D.呈负相关关系18.被犯罪分子运用而作用于犯罪对象的一切物品和媒介被称为( C )A.犯罪条件B.犯罪空间C.犯罪工具D.犯罪情境19.犯罪学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A )A.青少年和中下层人员犯罪的成因B.女性犯罪的成因C.男性犯罪的成因D.有色人种犯罪的成因20.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是( D )A.犯罪机会B.犯罪原因C.犯罪条件D.犯罪动机21.依据被害人自身是否具有某种被害性的因素,将被害人分为机会性被害人和( D )A.既然性被害人B.间接性被害人C.复合性被害人D.状态性被害人22.被害人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出一种( C )A.巧妙应对状态的特性B.挑衅状态的特性C.顺应状态的特性D.反抗状态的特性23.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是( C )A.指数修匀法B.时序预测法C.特尔菲法D.对比类推法24.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是( A )A.零容忍B.适度容忍C.强容忍D.饱和容忍25.集体经验判断法采取的主要形式有意见交换、意见测验、意见汇总和( B )A.相关推断B.犯罪意向推断C.对比类推D.比例推断26.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 A )A.堵塞性预防B.控制性预防C.保护性预防D.惩戒性预防27.实证犯罪学派犯罪预防的核心理论是( B )A.刑罚个别化理论B.社会防卫论C.刑罚替代性措施说D.社会政策论28.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中,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 C )A.首要环节B.积极措施C.战略性措施D.重要措施29.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体内容之间辩证关系的原则是( A )A.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B.谁主管谁负责C.属地管理D.系统实施30.预防重新犯罪属于犯罪防控系统的( C )A.第一个层面B.第二个层面C.第三个层面D.第四个层面全国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 C )A.刑事侦查学B.刑法学C.犯罪学D.罪犯矫正学2.研究犯罪人的犯罪生涯或预测犯罪人未来行为方向或研究、预测特定罪犯矫正效果的方法是( D )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个案调查3.依龙勃罗梭的观点,社会防卫的前提是( B )A.消除犯罪条件B.鉴别犯罪人C.消除贫困D.严密立法4.在当代犯罪学的研究中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D )A.犯罪环境学B.犯罪经济学C.犯罪心理学D.犯罪社会学5.菲利认为,犯罪饱和法则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A )A.犯罪数量的周期性变动B.犯罪危害的周期性变动C.犯罪结构的周期性变动D.犯罪性质的周期性变动6.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的实证学派学者是( C )A.龙勃罗梭B.菲利C.加罗法洛D.胡顿7.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非依据主题灵活设问的访谈被称为( C )A.直接访谈B.间接访谈C.结构式访谈D.非结构性访谈8.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 D )A.财产矛盾B.利益观念C.社会分工D.私有制9.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统计规律的是( C )A.恒比定律B.差别规律C.漏斗效应D.反射效应10.反映犯罪现象的影响和传播规律的是( C )A.起伏律B.消长律C.辐射律D.因果律11.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80%的时期是( C )A.50年代初期B.60年代中后期C.80年代初期D.2000年以后12.暴力犯罪的情感特征一般是( A )A.冲动性B.冷静性C.有同情心D.好奇性13.影响犯罪行为方式是隐蔽还是公开的是( B )A.犯罪行为的动力机制B.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C.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D.犯罪行为的评估机制14.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C )A.男性犯罪的成因B.女性犯罪的成因C.青少年犯罪的成因D.老年人犯罪的成因15.犯罪动机是( A )A.犯罪的直接原因B.犯罪的条件C.犯罪的相关因素D.犯罪的根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