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小练习古代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巫山高皇甫冉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
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
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
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说那巫峡在古代巴国的东边,高高的似在半空之中,点明巫峡的方位,描绘其高耸云霄的状貌。
B.第二联说云雾遮蔽了神女庙,雨水洒到了楚王的离宫,化用典故,目的是表现巫峡的悲凉氛围。
C.第三联说从早到晚都能听到泉水的声音,无论冬夏,树色总是那样苍翠;“寒暄”,冬寒夏暄,泛指一年四季。
D.最后一联说那悲哀的猿啼声本来就使人不忍听,偏偏在这深秋时又不断地传来,诗人产生无限的落寞情怀。
E.全诗词采雄浑,情意委婉,写尽了巫山之雄伟,巫峡之神奇,四时之胜景,猿声之凄清,写景抒情,声情并茂。
2.试对“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中“落”“同”两字的使用加以赏析。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题目。
(11分)偶成①袁宏道谁是乾坤独往来,浪随欢喜浪悲哀。
世情到口居然俗,狂语何人了不猜。
彭泽②去官非为酒,漆园曳尾③岂无才。
百年倏忽如弹指,昨日庭花烂熳开。
[注]①李贽睥睨一世、顶天立地的人格精神和直抒个体赤子之心的“童心说”之文学主张,引起了少年才子袁中郎的强烈共鸣,他写下了多首对李贽表达钦敬的诗词,《偶成》是其中的一首。
②彭泽: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著有《归去来兮辞》。
③漆园曳尾:用的是《庄子》中“曳尾于途”的典故,常用来比喻虽显身扬名于庙堂之上,但丧失了自由,不如过贫贱的隐居生活而得逍遥全身。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谁是乾坤独往来,浪随欢喜浪悲哀”中“独”是特立独行的意思,“随”是随意任性的意思。
B.“彭泽去官非为酒,漆园曳尾岂无才”借用陶渊明和庄子两个典故,旨在表现厌恶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的愿望。
C.“百年倏忽如弹指”运用比喻手法,把百年比喻成弹指瞬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飞逝,慨叹人生短暂。
D.“昨日庭花烂熳开”写昨日花儿在庭院中烂漫开放,形成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E.全诗主要塑造了彭泽、漆园两个人物形象,其实写这两个人物就是在写自己,都是一路人,品性一致。
4诗的最后一句“昨日庭花烂熳开”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一句的意思,有人认为是“人生短暂但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也有人认为是“人生短暂,但只要如那秉天机得地气的庭中花卉,自得自在地开放过,就不虚此生”。
你认可哪一种说法?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6分)三.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
②西山寇盗:指吐蕃。
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5.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
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6.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四、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9分)张琇者,蒲州解人也。
父审素,为巂州都督,在边累栽。
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按之。
汪在路,为审素党与所劫,对汪杀告事者,胁汪令奏雪审素之罪。
俄而州人翻杀审素之党,汪始得还。
至益州,奏称审素谋反,因深按审素,构成其罪。
斩之,籍没其家。
琇与兄瑝,以年幼坐徙岭外。
寻各逃归,累年隐匿。
汪后累转殿中侍御史,改名万顷。
开元二十三年,瑝、琇候万顷于都城,挺刃杀之。
瑝虽年长,其发谋及手刃,皆琇为之。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时都城士女,皆矜琇等幼稚孝烈,能复父仇,多言其合矜恕者。
中书令张九龄又欲活之。
裴耀卿、李林甫固言:“国法不可纵报仇。
”上以为然,因谓九龄等曰:“复仇虽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具存。
孝子之情,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之成复仇之志,赦之亏律格之条。
然道路谊议,故须告示。
”乃下敕曰:“张瑝等兄弟同杀,推问款承。
律有正条,俱各至死。
近闻士庶,颇有谊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
但国家设法,事在经久,盖以济人,期于止杀。
各申为子之志,谁非徇孝之夫,展转相继,相杀何限!咎由作士,法在必行;曾参杀人,亦不可恕。
不能加以刑戮,肆诸市朝,宜付河南府告示决杀。
”瑝、琇既死,士庶咸伤愍之,为作哀诔,榜于衢路。
市人敛钱,于死所造义井,并葬瑝、琇于北邙。
又恐万顷家人发之,并作疑冢数所。
其为时人所伤如此。
(选自《旧唐书·张琇传》,有删改)7.下列对义巾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B.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承/为捕者所获/C.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D.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益州是中国古地名,也是古代的“九州”之一。
治所在今天的四川成都。
B.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
此时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史称“开元盛世”。
C.书令此处为中书省长官。
中书省为“三省”之一,主要负责起草诏书。
D.哀诔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叙述死者生平并致哀悼之情,多以散文写成。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琇命途多舛,身世坎坷。
很小的时候父亲获罪被杀.家里被抄,自己也受牵连,和哥哥一起被流放到非常偏远的地方。
B.张琇胆大心细,敢作敢为。
从岭外逃回后,他隐姓埋名多年,谋划为父报仇,终于等到时机,亲手杀死了仇人杨万顷。
C.张琇为父报仇,引发争议。
包括张九龄在内的很多人都同情他,认为应当宽恕他,但因李林甫的反对,皇帝最终处死了他。
D.张绣死后,深受士民哀怜。
他们集资建造义井来纪念张璃兄弟,不但安葬了二人,还设置了几座疑冢,使仇家无法找到。
10.把文中碱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O分)(1)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接之。
(2)近闻士庶,颇有喧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
参考答案1.B E【解析】B项,“悲凉氛围”错,这里引述“巫山云雨”的典故,是为了渲染巫峡的神秘色彩。
E项,“雄浑”分析错误,应该是“清丽”。
2.①“落”,动词,落下的意思。
一个“落”字就把巫山中泉水的流淌写出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未见泉水,先闻其声。
②“同”,动词,相同的意思。
寒冷、温暖时节树色都相同。
一个“同”字就把巫峡四季树色的苍翠、浓郁写足了,青山葱郁,富有生机。
③“落”“同”两字描声绘色,声声不息,色色不减,声色并茂。
(每点2分)3. BE B.主旨错误,应该是“旨在表明其不为世俗所囿,多才且具有独立人格的特点”。
E.“塑造了彭泽、漆园两个人物形象”有误,根据注释①可知,此诗是对李贽表达钦敬的,所以应该是塑造李贽的形象,表达自己的品行和思想。
4.借景(物)抒情,或以景结情。
答隐喻、象征、间接抒情亦可。
(2分) 观点1:认为第二种观点比较贴切。
(1分)分析:这首诗表达对顶天立地、狂放不羁的这类人物的钦敬之情,同时在诗中借用陶渊明和庄子的典故进一步表达对这种狂放不羁、不为世俗所拘束、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向往之情。
基于此,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够自得其乐、如庭中花一样自在而烂漫开放,也是值得回味的。
(3分)观点2:认为第一种观点比较贴切。
(1分)分析:这首诗表达对顶天立地、狂放不羁的这类人物的钦敬之情,虽然也借用陶渊明和庄子的典故表达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但人生短暂,还是要让生命像庭中花一样烂漫绽放一次,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回味。
(3分)解析:尾句写景,很明显“以景结情”。
回答第二问,首先亮明观点,是赞同第一种观点还是第二种观点,如果赞同第一种观点则侧重在短暂的人生中,也要像花一样绚烂绽放,活出人生价值,做出应有贡献。
如果赞同第二种观点,则侧重在短暂的人生中要自由、独立、自得其乐,如庭中花一样自在而烂漫开放,这也是一种人生价值。
5.AB.B 2分A 3分 A.乐景写哀请,反衬B.上下句内容反了。
6.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2分);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2分);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2分);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2分)。
(任答3点,每点2分)7.C(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事件以及关键词判断。
标点如下: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
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
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8.D (“多以散文写成”错误。
应是多以韵文写成。
)9.C(因果关系不成立。
皇帝也认为不杀不足以维护法律权威。
)10.(1)不久有人告发他在军中贪污的罪行,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杨汪乘传车赶到军中调查他。
(句意通顺2分,“纠”“敕”“按”各1分。
)(2)近来听说士人百姓,很有一些纷杂的议论,同情他们为父报仇,有人说本案冤枉失实。
(句意通顺2分,“庶”“喧词”“矜”各1分。
)【参考译文】张琇,是蒲州觯县人。
父亲张审素,任崔州都督,在边塞多年。
不久有人告发他在军中贪污的罪行,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杨汪乘传车赶到军中调查他。
杨汪在路上,被张审素的党羽劫持,当着杨汪面杀掉告发者,胁迫杨汪,命令他上奏昭雪张审素的罪名。
不久州人反过来杀掉张审素的党羽,杨汪才得以回去。
到了益州,上奏说张审素谋反,于是深入审查张审素,编造他的罪名,杀掉了他,抄没了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