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教师招聘考试学生作文

2013教师招聘考试学生作文

2013教师招聘考试学生作文教育写作范文教师,我向往的职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历来中国古代就有许多吟咏歌颂奉献的诗句。

奉献是一种精神,奉献是一种品质,奉献也是一种追求。

教师职业就是一个奉献的职业。

无形中,人们赋予教师职业这样一种内在的精神涵义。

我也认为:奉献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我想当我站在几尺讲台上,当我面对渴求知识的眼睛,当我滔滔不决讲解的时候,我心中有一份责任,我感到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都落在了我的身上,责任重大或任重而道远。

奉献也是一份责任,正因为奉献,教师的职业才显得光辉荣耀,显得高尚伟大。

即使我会寂寞,我会贫苦,我会辛劳。

我无怨无悔,我毅然决然。

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是默默无闻的奉献着。

可是,在这辛苦奉献的背后,在努力的付出之后,教师也很快乐,他们换来的是学生的明天。

“桃老师们笑了,李满天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默默奉献换来累累硕果时,笑得最灿烂最动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教师不应该放弃自己的追求,教师应该坚守心中的那一份信念。

我向往教师的职业,我向往被别人尊重,我向往与学生们一起生活的快乐从小就有这个很理想的理想,即使在现在的的此时此刻,如果能给我一个机会,我还是愿意去做一个老师。

我喜欢我的小学老师,她们是真正地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她们的教导我至今铭记于心,融会于骨。

我当时想:如果有一天我有幸成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也要像我的老师那样爱学生,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言传身教,教做好人,善良的人,负责的人,聪明的人,能干的人……假如我做一个中学老师,也许我会放任孩子们更多,甚至会让他们去走一走弯路。

即使他们真地走了弯路,我不会打压他们,而只是把他们拉回来,让他们记住这些经历。

我崇拜我的大学老师,不去论他们非凡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递交给我们对专业的热爱,对探索的激情,为我们真正走入社会搭起不朽的桥梁。

尤记教育学王教授,不谈他的博学与专业,仅仅是他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就已经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聆听他讲课的学生.从此这热爱植根于我们的心中——在探索中学习每一点一滴的知识,然后积累,考究,扩张,丰富,传播......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生命单纯而快乐,即使有病痛的折磨也在所不辞地屹立在讲台之上。

都说职场如战场。

老师们在社会、工作中的经验对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笔额外的财富。

我每次在办公室里看到能干的老师们内内外外协调工作解决问题都会羡慕不已。

假如有一天我也能象她一样自如,我就去写一本书,送给那些尚未走出校门的孩子们,告诉他们事实比我们学到的复杂地多,但是只要认真负责,那么又会简单地多。

如果有一天有机会,我还是会选择做一名老师。

要实施创新性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随着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创新及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

越来越多的人已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对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

如何实施和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首先~教育的思想和理念需要创新。

因为~思想理念是一切行动的决定性因素~在教育工作中~思想理念尤为重要。

作为创新性教育的实施者——人民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落后的教育观点、观念~确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新观点新理念。

从新的教育观来看~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新的人才观来看~不仅考上大学的学生是人才~只要是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并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适合各个领域需要的不同层次的人才。

从新的教育质量观来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创造~即教育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人的素质~并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其次~教师的素养需要创新。

没有创新素养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性的人才。

教师的职业既有传递性又有创新性。

教师要有强烈的探求欲望~能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具有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艺术~具有基本的教育科学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不仅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再次~教育的内容需要创新~包括创新性教育教学的模式、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传授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在这一模式的思想指导下~教学过程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创新性教育教学的模式则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融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知识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缺少灵活性~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失去了对知识的自悟。

因此~实施创新性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需要建立与之相应的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三个层次上着手来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最后~需要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

好的环境才会有好的发展~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机关要转变过去的职能和作风~改变旧有的思维定势~实施学校特色建设工程~指导校系从各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选准改革的突破口。

同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速教育设施建设和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为信息化远程教学创造条件。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才是创新教育的意义所在。

从“一滴水”到“常流水”以往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杯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

它之所以流行,在那个时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目前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而言,“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已经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我们以运动的观点去认真的对待~首先,这滴“水”应该是学生所需要、所渴求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说的任何事都是对的,教师就是权威,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

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

教师就如同一个装满知识的容器,对学生说道:“过来~把我有的给你倒上~”于是,今年给这批学生向脑子里倒,明年再给另外一批学生往脑子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前面讲的可谓是声情并茂,热火朝天,但一看学生却是无精打采或强颜欢笑,为什么~困为这滴水不是学生所想要的,虽然你给学生倒了好几杯,但却没有学生所想的那一滴。

于是,教师越教,学生就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了,独立品格也没有了,拥有的只是教师所给的那几滴水。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我要”,而不是教师的“给你”。

其次,教师所拥有的不应仅仅是:一桶水:,而应是:常流水:。

正所谓:学高为师,师正为范:。

唯有:学高:才能有资格做老师,:学高:指的是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量,能正确的指导学生如何主动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即教师自己先得有:水:。

当然这:水:不一定非得比学生多,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传播媒体的大量涌现,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知识总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学生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知识也许远远的大于教师所有的知识量,尤其是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如此(在此种情况下,我们所拥有的那:一桶水:必须不断地更新,否则就将变成一桶死水,那么教师的工作仅仅是在机械的重复(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肯定的说,今后学生所需要的每一滴水,仅靠教师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行的。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教师唯有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接触新的事物,培养新的能力,向他人虚心好问,不断的往自己的“那桶水”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力争使自己的那桶水成为:常流水:,才能让学生得到学生所想要的,所渴求的那:一滴水:。

也许学生想要的并不在我们的“常流水”中,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这其中学生到寻找知识的方法,共同寻找,唯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传到授业解惑。

诚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艰难的过程,但作为一名教师从一滴水做起,让一滴又一滴鲜活的、知识的水珠,汇成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才能托起祖国明天的风帆~师爱的智慧谈及教师工作,人们普遍认为“师爱”是关键,认为“爱”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爱”要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

关于“师爱”的话题很多,经典论述也很多,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爱”成了教师工作中的永恒主题。

其实,对于教师而言,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教师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目的。

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第一,爱生如人。

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

学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敬畏的独特生命个体。

作为“园丁”的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差异,“因材施教”,并以爱为杠杆,把人类社会生活、交往的基本规范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学会做人”~第二,爱生如生。

学生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节而施”,不要“埋怨学生的无知”,更不要抱怨“学生的犯错”。

因为“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质。

作为“先知先觉”的教师,应视学生的“无知”为自然,正确理解“犯错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方式”,以爱为杠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第三,爱生如子。

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于是乎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立和自理能力。

“生存”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首先关心的决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健康。

因此,我们决不要以“学习”为借口去伤害孩子的“健康”,要以爱为杠杆,严慈相济,精心呵护,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识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生存”。

第四,爱生如友。

把学生当朋友,就不要处处时时“师道尊严”,不要“规训”学生,更不要“命令”。

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合作”的理念,教师承载“伙伴”的功能。

教师要以爱为杠杆,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的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共处”。

第五,爱生如己。

把他人当自己,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把学生当自己,我们就会理解学生的“自利性”,尊重成长中的个人意愿与主观能动性。

作为“重要他人”的教师,要爱岗敬业,以身示范,把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做事”~大爱无言,却深沉凝重,它要用责任和精神作依托;大爱无声,却馨香远播,它需用汗水与泪水来浇灌;大爱无形,却有迹可循,它要用理论与实践作支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