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劝学

劝学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等字的意义和用法。

3.引导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5.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6.背诵全文,积累文中深蕴哲理的格言和成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阐述的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论述道理时巧妙运用的大量比喻,感受其强大的说服力。

【教学方法】《劝学》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且句式整齐、节奏和谐,故教学中主要采用多层次诵读、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阐述的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其次通过指导学生探讨交流、分析评价来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1.学生查阅有关荀子及《荀子》的基本知识。

2.熟读课文,疏通文中字词,思考课后练习。

3.搜集整理有关劝学的文章、故事、诗句或名言警句。

(以上任务要求学生课外完成,课内交流。

)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通过四步助读法完成教学目标。

即第一步:检查课前朗读情况,正音、正字;第二步:指导朗读,掌握语气、节奏;第三步:理解朗读,把握文意;第四步: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一、课文导入有一句话说: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朗自大。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在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你们是如何看待学习的?(稍作停留,允许学生自由发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荀子的《劝学》。

二、抽查学生简要介绍有关荀子的基本知识教师在学生简介的基础上,小结如下: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

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主张“明礼仪而化之”。

《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是先秦散文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标志,其中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弟子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三、检查朗读、正字正音1.解释题意:《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

“劝”劝勉的意思,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2.抽1-2名学生朗读课文,鼓励其他学生提出存在的问题。

3.正音:槁.暴(gǎo)跬.步(kuǐ)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ìe)舟楫.(jí)就砺.(lì)日参.省(cān)骐.(qí)骥.(jì)须臾.(yú)蛟.龙(jiāo)驽.马(nú)鳝.鱼(shàn)四、指导朗读、把握节奏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语气。

2.教师作朗读提示:本文虽句式整齐、节奏和谐,易于朗读,但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 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

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3.学生仿读,划分节奏。

4.检查学生划分结果,试用“|”和“.”标志出课文第一段的停顿和重读。

明确: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乎己,../而日参省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又例如: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节奏、感情。

五、理解朗读、把握文意1.学生两两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完成以下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么理解?(2)文章又分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是怎样论述的?(3)本文阐明了什么道理?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分两层意思理解:一是说学习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不可以已”;二是说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是“不可以已”。

(2)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就能超越原来的状态。

接着,用直木“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论证客观事物经过加工改造后,就能彻底改变原来的状况。

最后作者由此推断,得出一个结论:人只要广泛地学习,培养道德品质,就能成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的人。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作者先是提出“思不如学”的观点。

接下来,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连设比喻,具体阐发学习的重要作用。

学习如同“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借助外界条件,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同理利用外物,为我所用,接受前人的知识使自己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就能获得常人没有的能力,做常人不会做的事情。

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君子之所以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在于善于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修养自己的品德。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在这段中,作者分三个层次阐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第一层,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等比喻阐明学习要循序渐进,逐步积累。

第二层,作者以“骐骥”和“驽马”、“朽木”和“金石”这两组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学习成功与否,关键不在主观条件的好坏,而在于是否“不舍”,有无恒心。

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第三层,作者用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和螃蟹“无可寄托”作喻,正反对照,告诫人们在学习中想要取得成功,必须专心致志,否则必将一事无成。

,阐明学习的正确态度是积累、持恒、专一。

(以上要点是在和学生边读课文边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

)六、学生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七、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本课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重点朗读,帮助学生了解文中大量运用比喻的妙处;同时借助练习让学生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绝、强、假、望、闻”等字的意义和用法;最后通过拓展思维训练,进一步让学生懂得学习的意义、作用重大,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一、课文导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对于学习来说确实如此,上一节课我们虽然已经掌握了文章的基本意思,但是这一节课我们还要继续,进一步了解文章更多的妙处,首先请完成这几道抢答题(如下)二、检查练习1.“而”字在文中出现了十多次,理解各句中“而”的不同用法,有利于诵读,说说下面各句中“而”字的用法。

(1)登高而招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2)而神明自得于是,表承接的连词(3)蟹六跪而二鳌并且,表并列的连词(4)锲而舍之就,表承接的连词(5)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却,表转折的连词(6)吾尝终日而思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的连词(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且,表递进的连词(8)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但是,表转折的连词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疾:(1)积劳成疾.病(2)声非加疾.也快强(3)疾.恶如仇痛恨(4)疾.风知劲草快、强(5)痛心疾.首痛苦致:(1)非利足也,而千里达到(2)闲情逸致.情趣(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求取,获得(4)妇前致.问表达(5)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假:(1)善假.于物也借助(2)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绝:(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2)群响毕绝.停止(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难通(4)以为妙绝.独特的(5)络绎不绝.断绝(6)绝处逢生死路(7)绝.无仅有绝对三、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法1.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比喻句,分组朗读。

2.学生分析评价:谈谈各个比喻的妙处。

解析:本文中的比喻有:(1)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2)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3)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把学习的作用说得更透彻。

作用是:形象生动,说理透彻,鲜明有理。

3.学生试用一句或几句比喻来论证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

例1:学习如爬山。

你在一开始的时候,不要因为山太高须仰视而不敢前进,这是懦夫;当你爬到半山腰时,不要因为前路茫茫而徘徊不前,甚至萌发退意,这是弱者;当你攀上山顶,俯察万物之小时,你该高歌,因为你胜利了,但你还须抬头看看,有一座更高的山横在你面前,它在召唤你:“勇士,前进吧,学无止境!”于是你又抬起了脚......例2:知识是摆脱荒蛮的工具,知识是人类发展的动力,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人们生活下去的希望,知识是夜晚在海上远航的人们心中的灯光,知识是使植物生长下去的阳光。

四、发散思维1.荀子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我们现在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谈谈你的看法。

2.讲一个劝学的故事或说一句劝学的名言或背一首劝学的诗歌。

例如:劝学的诗句: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宋代诗人刘过题为《书院》的“劝学诗”:“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晋代陶渊明的《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朱熹“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子思(儒学家)“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劝学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再难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