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会计课程标准

管理会计课程标准

《管理会计》
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编制单位:财会金融系
《管理会计》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承担单位【财会金融系】
学分【 3】总课时【见培养方案】
编制人【财务管理课程组】制定日期【】
审核人【】审核日期【】
一、课程性质和定位
《管理会计》是我系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在《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会计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基本具备成本和控制、本量利分析、经营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存货控制、责任会计等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技能。

《管理会计》的任务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财会工作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提供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

该课程的前导课程有《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平行课程有《成本会计》,后续课程有《财务报表分析》、《国际财务管理》等。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成本按性态分类的方法。

掌握混合成本分解的各种方法。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

(3)理解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数学模型。

掌握生产经营单一产品及多产品的保本分析。

(4)理解预测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掌握销售预测、利润预测、成本预测和资金需要量预测的基本方法。

(5)掌握短期经营决策的各种方法。

(6)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

资金成本和现金流量的概念和计算。

掌握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应用。

(7)掌握全面预算体系。

全面预算的编制方法。

弹性预算和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

(8)理解成本控制的含义。

掌握标准成本控制的方法及成本差异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
(1)能对数据进行提炼和计算、建立基本模型。

(2)用各种模型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能学以致用,能够灵活地运用管理会计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作出科学地预测和决策并控制其成本。

同时要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即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3.素质目标
(1)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

(2)具备与决策者和其它相关人员勾通的能力。

(3)具备良好地思想品德素质,做到思想健康、品德优良;具备良好地业务素质,能做好
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管理的参谋。

三、设计思路
1、以企业管理会计活动为主线,以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参照会计的职业资格考试标准,扩展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视野,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2、以就业为导向,以管理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设计。

充分考虑行业企业单位管理会计人才的用人需求,瞄准岗位任职条件,根据岗位需求开发课程,建立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

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及业绩考核与评价能力等管理会计基本知识与实务操作等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职业素质的养成及社会能力。

3、立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以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内容体系为课程开发切入点。

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一线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充分征求意见,通过多种形式了解管理会计具体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结合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以此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解与课程内容选取。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1.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设计
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管理会计总论、基本成本概念、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计算、本量利分析、短期经营决策、长期经营决策、预算管理、标准成本系统、责任会计、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11个知识模块。

教学总学时为48学时,知识模块与对应学时
2.单元(或项目)设计
五、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建议
(1)随机提问法。

可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也可以缓解因为下午上课学生犯困的现象。

教师可在上课时利用一点时间(如5分钟)随机对几个学生进行提问,设计提问的问题最好在上节课事先布置预习的内容中,或者是以前学过的,但与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有关,切记临时现想问题,容易出错。

(2)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精讲相结合法。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并可以节约一定课堂授课时数。

由授课教师事先向学生布置下节课要自学的内容,但与一般的预习不同之处是必须明确说明哪些内容以后老师不再讲授了。

这样就使就可以在上课的时候集中介绍本
课程的重点、难点、思路和方法了。

(3)课堂大班讨论法。

可以锻炼一小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发现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或对某些问题在理解上存在的偏差。

由教师根据问题的难以程度临时或事先提出一些值得大家讨论的问题,由老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依次发言,展开讨论。

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可采取事先布置讨论题目,让大家写发言提纲。

要求那些在课堂上不发言的同学必须在下课的时候交发言提纲。

(4)分小组讨论法。

可以充分让广大同学有机会发言,但局面不容易控制,教师也不便于及时发现问题。

(5)案例分析法。

属于启发式教学,可通过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锻炼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也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避免“死读书”的现象。

该方法需要教师精选案例,要先交待案例背景,然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想问题,最后形成分析结论。

教师必须善于穿针引线,既不能一言堂,包办代替,也不能使意见过于发散。

必须掌握好这个“度”。

(6)讲评典型作业(或试卷)法。

有助于为学生释疑解惑,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错误。

讲评典型作业(或试卷)的方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挫折能给学生形成强刺激,加深印象。

但讲评必须有针对性,要说明道理,要注意代表性,不能泛泛而谈。

2.师资条件要求
本课程主讲教师需要具备管理学、会计学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并具有较强的管理会计实践技能,具备双师素质。

3.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管理会计课程对教学环境和条件的要求:
本课程教学要求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展示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要求有一定的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会计相关岗位的具体工作方法、流程,对相关理论有更加深刻的感性认识。

4.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使用教材:
《管理会计》(第二版)林涛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目:
《新编管理会计》(第二版)张晓燕主编大连理工出版社,2008
《管理会计》(第三版)余绪缨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网络资源:
中华会计网: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中华会计网校网站:
中国财经信息网:
中国财会网:
六、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管理会计》课程考核以发展学生能力为重点,并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打实基础,突出专业需求,结合平日学生表现,通过自查互评,将学生学习过程纳入考核,取消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让考试成为促进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情况的有效手段,而不是学生的负担,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纳入考核范围,真正反映出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本课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40%)
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60%,主要根据考勤、平时作业、学习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考勤以到课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平时作业以每次作业完成质量进行评价;学习态度依根据平时作业上交的及时性与独立性、课堂表现和课堂纪律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根据课程知识掌握程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完成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反映学生对项目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

期末考试成绩占40%,主要考核评价学生对会计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七、编制依据
该课程标准是以依据财务管理专业调研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而编制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