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词对中国风歌曲的影响姓名学号专业指导教师2012年10月28日浅谈宋词对中国风歌曲的影响【摘要】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形式,宋词凝练含蓄的美感是许多当代文学所不及的。
它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感情表达的细腻、理性认知的深刻使其拥有内敛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文学韵味。
近年来流行于歌坛的中国风歌曲,歌词融合运用古典诗词,采用丰富的修辞,营造古色古香的艺术氛围,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诗词与歌曲之间原本就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取宋词的精美加上当代歌曲的流行元素,成了一种优势互补的新组合,使得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典文学的无限魅力。
【关键词】歌曲宋词意象意境所谓中国风歌曲,其实就是采用深具中国古典文化内涵的歌词与现代节奏相结合,运用古典乐器演奏,产生出的含蓄典雅、韵味悠长的歌曲。
它借用了音符的形式,传达出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
并无严格意义上的中国风定义,共通的是一听到歌曲就会感到浓浓的中国气息,以及那种高雅脱俗的中国印象。
而这一源头便来自于我们的古典诗词,无论是从意象的构造,修辞的运用还是情感的表达上,宋词作为配合音乐歌唱的抒情诗体,都与歌曲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联系。
当今社会,人们的耳膜被各种重金属音乐充塞着,呈现出审美疲劳的趋势,深刻感受到了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表情达意上的苍白无力和粗浅低俗。
“中国风”以其清新典雅的风格让人紧绷的神经不禁松弛下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培养了绝大多数人的中国传统文化观。
富有民族风格的“中国风”吹来,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诗词、意象、意境等动态地呈现,唤起了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人普遍的情感共鸣。
特别是在意境的创设上,堪称唯美。
以许嵩《庐州月》为例:儿时凿壁偷了谁家的光,宿昔不梳,一苦十年寒窗。
如今灯下闲读,红袖添香,半生浮名只是虚妄。
三月一路烟霞,莺飞草长,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
不知心上的你,是否还在庐阳,一缕青丝一生珍藏。
桥上的恋人入对出双,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
月也摇晃,人也彷徨,乌蓬里传来了一曲离殇。
庐州月光,梨花雨凉。
如今的你,又在谁的身旁。
家乡月光,深深烙在我心上,却流不出当年泪光。
这首歌的背景故事是古代考生十年寒窗,终于功成名就,回到家乡后却是物是人非的景象。
歌词婉转凄凉,遣词造句言简意赅,在尽量少的言语当中表达丰富内涵,这与中国古代诗词的创作原则吻合。
如“庐州月光梨花雨凉”这句,作者意谓庐州的月亮依然是当时的月亮,当年月光下的两个人如今却各分东西,物是人非事事休,冰冷的梨花雨浸透了衣衫也浸透了人心。
“家乡月光深深烙在我心上,却流不出当年泪光”与之类似,让人联想到晏几道的《临江仙》中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灵感不知是否来自姜夔《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又如“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那一声低浅的叹息,透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追思。
宋词对中国风歌曲主题和内容的影响中国风歌曲题材广泛,意象丰富,注重描绘画面景象,以此渲染气氛。
与其他歌曲种类相比,在情感的表达方面,以含蓄委婉见长,少了一般流行音乐那种直白而热烈的表达,少了一些张扬。
然而于情感的表达程度上却毫不逊色,于舒缓之中亦能打动人心,这便与宋词中的情感表达有了异曲同工之妙。
如此细腻的情感加上含蓄的表达便符合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这也成为中国风受到广泛好评与追捧的原因之一。
如许嵩《清明雨上》中“远方有琴愀然空灵,声声催天雨,涓涓心事说给自己听。
月影憧憧,烟火几重,烛花红。
红尘旧梦,梦断都成空”将古典含蓄的语言与离别之情一同浓缩,增添了回味无穷的空间与意境悠长的韵味。
又如李宇春的《梨花香》;笑看世间,痴人万千,白首同倦,实难得见。
人面桃花是谁在扮演。
事过境迁,故人难见,旧日黄昏,映照新颜,相思之苦,谁又敢直言。
梨花香,却让人心感伤,愁断肠,千杯酒解思量。
莫相望,旧时人新模样,思望乡,笑我太过痴狂,相思夜未烊。
独我孤芳自赏,残香。
笑沧桑,万行泪化寒窗,勿彷徨,脱素裹着春装,忆流芳。
借梨花思念故人,颇有桃花依旧人面全非之感。
其中优美的意境,巧妙的修辞,含蓄的情感表达,无疑是古典诗词于现代的一次完美的诠释。
宋词成为中国风歌曲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宋词非常强调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结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含蓄委婉,百折千回,动人不已。
这是当今诸多流行歌曲创作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因此宋词就成为中国风歌曲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许多音乐创作人借鉴或化用经典的古诗词,谱上曲,广泛流传。
如周杰伦《千里之外》中,“芙蓉水面采,船行影犹在,你却不回来”,引用了涉江采芙蓉的典故。
许嵩《花满楼》中“雁南飞,前方的路惹得人憔悴,落叶坠”更是与“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风歌曲在创作过程中对宋词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将古典诗词谱成流行歌曲如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词人借千古英雄的是非成败,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
在浑厚的音调之下,表现对世事沧桑的超然和感悟,雄浑而深沉。
2在歌词创作中融入古典诗词名句如吴涤清的《烟花三月》: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还有毛宁的涛声依旧,费玉清的一剪梅等。
台湾作家琼瑶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熟悉, 她的高明之处在于将这些古诗词名句置于整首歌词中而浑然一体,丝毫不显拼凑的痕迹。
同时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解读和人生感受,并与电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气氛渲染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婉转深情的意境。
3沿用古典诗词中的常用意象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元素,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词作者手里,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与主观色彩入词,给歌曲带来不同的境界与氛围。
如李宇春的《蜀绣》:红酥手青丝万千根,姻缘多一分,等残阳照孤影,牡丹染铜樽,满城牧笛声,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
江河入海奔,万物为谁春,明月照不尽离别人。
“残阳”“孤影”“铜樽”“牧笛”都是宋词中的常用意象,极具古典意味。
简单的语言中蕴含着无限忧愁,将离别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中国风歌曲对宋词的借鉴与继承1修辞的运用我国古代作家的诗词创作中,关于修辞的运用不胜枚举,产生了无数的经典,成为绝唱流传于后世。
中国风歌曲不但精于整个句子的修辞,也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一字妙用。
如《东风破》中“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的“偷”字,将逝者如斯的时间看成可窃之物,将对时间流逝的不舍与欲挽留以一贬义词“偷”来表达,可谓精致,精巧之至。
还有“酒暖回忆思念瘦”的“瘦”字,《青花瓷》中的“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的“惹”字,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古典诗词在中国风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更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
2在创作中营造宋词的意境意境是文学作品当中所出现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营造意境是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对一首歌词来说作者营造的意境是否感人,是否新鲜独特也决定了歌词的成败。
文学或生活化了的具有古诗词一般高远意境的歌词,常常使人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歌曲的感染,得到一次心灵的净化。
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词被重新谱曲后歌名为《月满西楼》。
整个歌曲朴素清新,笼罩着深层的相思之痛,与李清照的词风尤为吻合。
又如周杰伦《东风破》中,月圆、烛火、酒壶、水东流、花落、琵琶曲、古道、荒烟蔓草等意象,均为古典诗词中积淀下来的表达离愁别恨的典型意象,加上“断肠人在天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词句的杂糅,创设出古色古香的绝美意境,一接触这些文字,就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的愉悦感。
舒缓柔和的音乐,古色古香的带有中国传统意蕴的歌词让无数人为之陶醉。
中国风歌曲产生的社会影响从影响力来看,中国风歌曲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只是身心的放松和欢愉,它还能引起听众对于音乐美的另一种思考,它所蕴含着的古典文学意味,更是一种文化的回归。
中国风歌曲在中国听众尤其是热爱流行音乐的青少年群体面前展现了古典文化的无穷魅力,或许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青少年对于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唐诗宋词的认识。
由于音乐具有教化作用,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歌曲质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
大多数人对中国风歌曲中对古典诗词的融合运用持肯定态度,但在赞赏音乐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背后隐藏的缺陷。
如歌词中对宋词的误读,歌手自身文化素质,商业运作导致中国风音乐良莠不齐等,这类歌曲不仅是对作曲者自身的音乐、文学修养的考验,也是对听众的审美能力的考验。
如同唐宋时期诗词的风靡和流传一样,中国风歌曲在流传的深度和广度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文化底蕴。
只有蕴涵文化底蕴,和我国的传统元素相结合的歌曲,才能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拥有无限生命力。
总而言之,中国风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宋词的发扬和推广。
滤去书本知识的枯燥,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古典文化。
在歌曲中融入古典诗词,不仅使古典诗词多一种传播的途径,又能使歌曲的地位和品格得到提升。
用宋词的风格和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歌曲继承了宋词语言上的精练与表达方法上的含蓄内敛。
使得宋词在哼唱中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不再是书页中隔章断句枯坐着的文字,表现了文化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就像著名词作者方文山在著作《中国风》中所说的“古今词人,心脉相通。
”中国风就是沟通古今、传播文化的一道桥梁。
参考文献:[1]中国音乐评论网[2]朱孝臧《宋词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3]陈訸玮“中国风”音乐引发的研究与社会文化思考东南学术 2009年第4期[4]王美从接受美学角度对“中国风”流行歌曲的审美解读《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12年7月[5]论中国风通俗歌曲歌词的审美特征百度文库[6]黄晓亮中国风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7]方文山中国风—歌词里的文字游戏南宁接力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