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长制2017年工作总结

河长制2017年工作总结

河长制2017年工作总结河长制工作开展的目的在于逐步地改善水环境质量。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河长制2017年工作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河长制2017年工作总结作为广东最大的制造业城市,水网密布的佛山曾面临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

为此,佛山在广东省率先探索河长制。

近日,佛山市环境保护局对实行多年的河长制进行经验总结。

记者获悉,作为最显著的成果,汾江河大部分指标已达到地表四类水标准。

要纳入一岗双责考核佛山是广东省最早探索河长制的城市。

为了治理好汾江河这条母亲河,考虑其跨区、跨镇(街),佛山市制定并推出涌长责任制。

涌长一词源于佛山很多河流都以涌命名,其含义与河长并无差别。

佛山于20xx年成立了汾江河(佛山水道)综合整治指挥部,由市委书记亲任总指挥、分管副市长担任执行总指挥。

2009年4月,正式在汾江河流域16条河流实施涌长责任制,分管副市长亲自挂帅,担任汾江河河长,禅城、南海两区副区长担任段长,7个镇街行政负责人担任涌长。

20xx年6月,佛山召开水环境治理工作督办现场会,要求针对全市227条主干内河涌分批制定一河一策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从此,佛山建立了一河一策重点河涌涌长责任制,并制定了《重点河涌涌长责任制实施细则》,将涌长责任实施情况纳入到环境保护一岗双责责任制考核。

佛山还把河涌整治的监督和管理责任延伸到村居。

河长制在佛山全面落地生根。

水质与涌长面子挂钩佛山通过河长制清晰界定治水责任,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涌长,涌长对所管辖河涌一切事物全权负责,主要承担推动河涌整治工程项目、加强截污管网维护、开展河涌保洁、加强对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监督管理、做好河涌两岸美化5个方面责任。

在考核方面,佛山通过严格考核倒逼涌长履职到位,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平台每年下达任务,涌长负责任务分解、落实资金、统筹推进工程建设,同时定期巡查河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水质考核结果纳入环境保护一岗双责责任制考核,对不达标的镇(街),通报或者约谈相关责任人;上一年内水质没有改善甚至不升反降的河涌,对其涌长实行党政评优一票否决。

此外,河涌整治成效还与经济奖惩挂钩。

河涌如果被挂牌督办,所在区、镇需上交100万元环保考核金,按时解除挂牌后才返还;反之,考核金被扣罚作为市环境保护责任制考核奖励资金统一管理。

95条河涌正在选涌长目前,佛山第一批42条和第二批90条重点整治河涌均已落实涌长责任制,第三批95条河涌涌长正落实中。

在河涌人口密集区域设立永久性的涌长公示牌。

此外,佛山逐步聘请生活或工作在河涌边上的环保社会监督员。

河长制让佛山的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一度黑臭不堪的佛山母亲河汾江,水质逐年变好,大部分指标已经达到四类水标准,鱼虾回归,成为佛山的绿色之源、财富之河、文化之流、人居之汇。

据今年10月监测数据显示,第一批42条一河一策内河涌,已有34条河涌达到五类水标准。

12月10日,佛山发动市民评选出佛山十大最美河湖,禅城区丰收涌、南海区千灯湖、顺德区逢简水乡等6河4湖名列其中。

第二篇:河长制2017年工作总结20xx年度,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宁波市关于五水共治的战略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治水强基攻坚年活动,以铁的决心和举措,打好这场治水攻坚战。

全市水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一)以十大行动为龙头系统治水。

将五水共治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来抓,确保部署得当、人员充实、制度有力。

一是明确目标定位。

对照上级治水要求和我市实际情况,以治污水为重点,按照清源头、管入口、通脉络、修内功、出重拳的总体思路,通过十大专项行动(截污纳管、工业企业污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河道清理清淤、清水环通、河道水生态修复、饮用水源保护、治水工程建设、联合执法)持续推进,力争到2016年全市城乡河道基本消灭劣五类水体。

二是确保人员就位。

第一时间成立五水共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立综合组、治污水工作组、防洪水排涝水工作组、保供水抓节水工作组,由市水治办、住建局、环保局、水利局、农业局和卫生局等部门为主要成员单位。

各镇(街道)明确治水责任,开展治水工作。

同时,对河长制进行深化和完善,实现市镇村河长制全覆盖,将治水责任落实到个人。

三是机制落实到位。

加强制度化建设,确保五水共治工作运行顺畅。

督查机制上,在建立市水治办督查、河长单位巡查、人大政协专项巡视制度的同时,探索实行对账式和菜单式督查。

每月对各镇(街道)进行暗访,问题及整改情况以照片形式做到一一对应、前后对账。

执法机制上,加大涉水违法打击力度,20xx年累计作出水环境行政处罚案件115件、办理刑事案件24件。

积极探索供电、供水部门参与的快速执法机制,对问题严重的排污企业进行停水停电处理,共开展快速处置7起。

考核机制上,将五水共治作为市对镇考核的重点内容,建立每月工作通报机制,实行每月一小考、年底一大考,并将每月各地工作情况按由差到优的顺序进行排名。

(二)以清三河为重点面上治水。

把清三河作为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和突破口,使治水真正出实绩见实效。

一是清底子。

在地毯式排查摸底基础上,204条三河全部建立一河一策,并采取动态化方式,治理成效好、水质改善明显的河道经验收合格后,划出三河名单;新发现或治理后又出现反弹的问题河道,重新拉入黑名单。

二是重治理。

20xx年度91条垃圾河已全部治理完毕,113条134公里黑河、臭河中,100条已完成治理,治理长度123公里,疏浚56.8万方,封堵排口406个,拆除违章建筑4.01万平方米。

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提升,9、10、11、12月份4个月水质检测数据显示,我市79个检测点中,V类及以上监测点分别达到35个、40个、37个、28个,消灭劣V类点超过30%。

三是强管理。

市水治办分三组对全市各镇(街道)进行巡查督导,每天至少保证一组下镇巡河,对于督查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以督查单形式要求各地、各单位限期整改。

20xx年共发出督查单80件。

同时,对照省清三河达标县(市、区)创建要求,实施了清三河达标镇(街道)创建工作,通过媒体公示、现场验收和水质检测,11个镇(街道)成功完成创建任务。

(三)以重难点为突破口攻坚治水。

面对五水共治中出现的拦路虎、硬钉子,充分做好苦战、硬战的准备,在今年第二次五水共治领导小组会议(扩大)上,通过了9项重点难点工作专项行动方案(污水管网运行管理、工业园区纳管清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涉酸行业、屠宰行业、畜禽养殖场关闭整治,排水许可管理、城区暗河专项整治和水环境综合执法),牢牢把握主动权,打好治水主动仗。

一是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我市农村人口密集,农村污水施工难度大,为保质保量完成年度治理任务,专门抽调人员组成实干班子开展这项工作。

20xx年计划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63个,完工52个,接纳12583户,受益户数4.2万户,其余11个正稳步推进中。

突出工程质量监管,做到各镇(街道)有专管员、各实施村有质量监督员,严格落实隐蔽工程影像资料留存制度,特别是探索建立了标准示范段建设制度,规定只有在示范段工程通过验收后,施工方才能进行全面施工。

根据实际需要,对农村生活污水财政补贴方式进行调整,从原来的市财政补贴60%提高为按类别给予60%90%的补助。

另外,超额完成公厕改造任务,20xx年计划改造146座,实际完成232座。

二是开展农业面源治理。

20xx年计划关闭市级一类河道两侧和饮用水源水库集雨区内畜禽养殖场153家,实际关闭144家,暂缓关闭8家。

完成183家生猪养殖场治理任务(含关闭),配套落实生态消纳地5.8万亩。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2万亩;推广商品有机化肥1.2万吨。

三是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

今年新增污水管网45公里,新增纳管排水户770家,发放排水许可证1015本。

污泥无害化处置项目建成投产,日处置污泥200吨。

完成污水网管疏通、修复120公里。

三座污水处理厂共处理污水6236万吨,削减COD1.13万吨,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7%,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78%。

四是强力推进工业污染源治理。

深入开展六大行业及涉酸行业专项整治行动,着手对重污染企业进行整治提升,对324家企业实行一厂一册式监管。

完成高耗能重污染企业整治提升4家,完成化纤企业产能淘汰11.5万吨,新装省、市控以上重点污染源自动检测系统6家。

工业危害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四)以洪涝节供为内容综合治水。

按照五水共治、握指成拳的思路,在重点抓好治污水的同时,不折不扣推进防洪水、排涝水、抓节水、保供水等其他四水的开展。

一是内外并进破平原水网之困。

根据我市平原水网资源型、结构型缺水且河道无落差、内核水循环差的实际,以三横十一纵河网建设工程为核心,20xx年重点推进了曹娥江引水工程、四灶浦拓疏工程、潮塘江拓疏工程、东横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2.32亿元。

到20xx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骨干河网260余公里,水面面积从原来的36.83平方公里增加到52.69平方公里,蓄水容量由原来的3700万方增加到8800万方,有效提高了河网调蓄能力。

二是护节并重保饮水安全。

在近年来先后实施姚江、梁辉、汤浦等境外引水工程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慈溪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安全保障规划研究》,城南水厂新建工程列入日程,20xx年完成市域供水管网新建11.7公里,改造10公里,组织开展输水管线突发事故应急抢修演练,确保全市供水大动脉安全运行。

同时,扎实推进节水工作,共发放节水器具4035套,建成屋顶集雨系统100个共计1.2万平方米;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4万亩,累计12.4万亩。

三是建管并举除城市排涝隐患。

编制实施慈溪市引水环通及中心城区排涝能力提升规划,完善区域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总投资49.4亿元的新城河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加强雨水管网和行洪河道养护,对城区雨水管网进行了集中清淤疏通,投资100余万元,疏通管网110公里,清淤雨水井4000座。

同时,建立了路面积水动态巡查与处置队伍,加强人员力量和强排设备配置,确保台汛期无持续积水情况发生。

(五)以全民参与为载体创新治水。

将实干、苦干同巧干创新相结合,既做到心中有底、脚上有力,同时也确保手上有法。

一是挖掘典型做法。

20xx年度各地各单位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了许多治水新路子、好方法,如污水截断防倒灌、凉晒河道查源头、闭口试验查混接、水质检测查源头、封堵排口查源头等做法,在清三河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积极借助专业科技力量,组建慈溪市五水共治技术专家团,聘请技术专家35名,与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和部分环境专业院士工作站进行战略合作,推广治水技术应用,开展治水难题攻关。

二是营造舆论声势。

一方面加强新闻舆论引导,探索建立新闻联系单制度,开展好新闻评选活动,通过村干部论坛录制《五水共治再现江南水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题节目,开展民生面对面《五水共治共建幸福家园》节目直播,聘请12位大V组建五水共治网络监督员队伍,借助新闻媒体和网络的影响力,积极扩展五水共治知晓度和参与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