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陵词坛:陈维崧词风的嬗变

广陵词坛:陈维崧词风的嬗变

广陵词坛:陈维崧词风的嬗变摘要:清初阳羡词派宗主陈维崧,词风以豪放著称。

严迪昌认为,《乌丝词》是陈维崧初、中期词风嬗变的标志。

实际上,广陵词坛是陈维崧词风的转折点。

从其参与的《红桥倡和词》和《广陵倡和词》中能寻觅出嬗变的轨迹。

关键词:陈维崧;《红桥倡和词》;《广陵倡和词》清初阳羡词派宗主陈维崧以“屈指词人,咄咄唯髯,跋扈飞扬”著称。

其实,他的词风存在一个嬗变的过程。

严迪昌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多为旖旎语”,柔媚侧艳;晚期已为一代宗师,“霸悍”词风成熟;中期是词风转化时期,《乌丝词》是其词风嬗变的标志[1]204。

严先生的看法已成为学界共识。

而陈维崧词风的中期嬗变,正是其湖海漂泊的困顿时期。

他流连广陵,参与词学活动。

广陵词坛在陈维崧词风嬗变上发挥重要作用。

广陵,即扬州,自古为名士游历之地。

清初有两次著名的词唱和,一为“红桥唱和”,一为“广陵唱和”。

我们试从陈维参加的红桥、广陵唱和中寻绎他词风嬗变的轨迹。

一、《红桥倡和词》、《广陵倡和词》与《乌丝词》略说“红桥唱和”、“广陵唱和”皆与红桥渊源很深。

红桥,位于平山堂西侧,是扬州的一处名胜,吸引着文人墨客的游踪。

王士祯曾谈及“红桥唱和”活动的缘起:“昔袁荆州箨庵于令自金陵过予广陵,与诸名士泛舟红桥,予首赋三阕……诸君皆和。

”[2]97近人朱孝臧以《望江南》题词:“消魂极,绝代阮亭诗。

见说绿杨城郭畔,游人争唱冶春词,把笔尽凄迷。

”[3]183可见在其影响甚远。

学界提到“红桥唱和”者,大都据王士祯文献推断,参加人有王士祯、袁于令、邹祗谟、陈维崧、杜濬、朱克生、陈允衡。

《红桥倡和词》前有杜濬序、后有陈允衡跋。

共21首词,均用《浣溪沙》词调,第一次“红桥怀古”,第二次“红桥感旧”,王士祯首唱,和者有袁于令、杜濬、陈维崧、朱克生、陈允衡、邹衹谟六人。

第三次“红桥即时事”袁于令首唱,余六人和。

陈维崧有三首词:《浣溪沙·红桥怀古》(历历寒田),《浣溪沙·红桥感旧》(凤舸龙船),《浣溪沙·红桥即事》(斑竹帘开)。

《广陵倡和词》。

“广陵唱和”也在红桥。

是诗词唱和活动。

诗唱和结集《红桥唱和集》,词唱和结集《广陵倡和词》,合为一册。

孙金砺的《广陵唱和词序》曰:广陵红桥之集,得四十六人。

可谓盛矣。

已而之远者,还故乡者,往京畿者,次第散去。

四方之客滞留于此,止予与荔裳观察,顾庵学士、西樵司勋、长益、其年、云田、方邺八人而已。

惟定九为土著,巢民、散木、孝威、汝受、希韩属广陵州县者也。

豹人、穆倩、舟次,则侨家广陵者也。

犹得十七人,诗酒宴聚交欢。

浹月初集时,分赋五言近体。

复限屋字韵,赋念奴娇词。

嗣是诸子踵华增美,倡予和汝,迭相酬赠,多至十余首,少者七八首,抽新领异,各出心裁[4]。

此序介绍了广陵唱和缘起、参加者及过程。

可看出:一是广陵唱和是继红桥雅集诗唱和结束后开始的。

二是红桥雅集后,参加广陵词唱和者有十七人。

分别为宋琬、曹尔堪、王士禄、陈世祥、邓汉仪、范国禄、沈泌,季公琦、谈允谦、程邃、孙枝蔚、李以笃、陈维崧、孙金砺、宗元鼎、汪楫、冒襄。

三是首次赋《念奴娇》词调,屋字韵。

《广陵倡和词》中,陈维崧有十二首词,词调均为《念奴娇》,词题为:“小春红桥宴集”,“读曹顾庵新词……”“送朱近修还海昌……”等。

另外,《广陵倡和词》中有诸多陈维崧对其他词人的评语。

陈维崧《乌丝词》,结集于康熙五年[5]222,《红桥倡和词》和《广陵倡和词》中的陈维崧词都未入《乌丝词》。

蒋景祁《陈检讨词钞序》云:济南王阮亭先生官扬州,倡倚声之学……先生内联同郡邹程村、董文友始朝夕为填词,然刻于《倚声》者,过辄弃去。

间有人诵其逸句,至哕呕不欲听。

因励志为《乌丝词》[6]7。

从蒋序知,陈维崧刻《乌丝词》刻意挑选,凡“喁喁呢呢,销魂动魄”之作,一概摒弃。

翻阅《乌丝词》,未发现陈维崧“红桥唱和”词,或许是因其侧艳习气。

也未收他“广陵唱和”词品。

缘由应该是,“广陵唱和”晚于《乌丝词》结集,《广陵倡和词》中,已有“乌丝”字样,可见,当时《乌丝词》已成集。

二、从《红桥倡和词》至《广陵倡和词》看陈维崧词风嬗变唱和词集既能够体现词坛词风的演进,也能体现个体词人的词风嬗变。

陈维崧在康熙元年和康熙五年,两次参加广陵大型唱和活动,词风表现出极大差异。

陈维崧的红桥和词:浣溪沙·红桥怀古历历寒田江水流。

寥寥废辇野花秋。

广陵城郭似西州。

未识红桥何处是,可怜头白不胜愁。

且弃沉醉牧之楼。

浣溪沙·红桥感旧凤舸龙船泛画桡。

江都天子过红桥。

而今追忆也魂销。

绣瓦无声春脉脉。

罗裙有梦夜迢迢。

漫天丝雨咽归潮。

浣溪沙·红桥即事斑竹帘开露内家。

延秋门窄遇钿车。

今年学唱浣溪纱。

游女髻环临水照,娼楼舞袖倚风斜。

看人偷捻柳绵花[7]。

第一首“红桥怀古”,名为怀古,但“沉醉牧之楼“,用杜牧流连扬州声华作典故,字面看,仍与男女感情相连,只更朦胧、含蓄,富有感伤的苍凉。

第二首“红桥感旧”,绣瓦、罗裙,用风流旖旎、声华裙屐做题,柔媚侧艳。

第三首“红桥即事”写游女娼楼,轻柔妩媚,浮艳佻薄,此三词唱和风格相似,旖旎多姿,艳丽不乏情思,今昔之感寓于其中,虽不事雕琢,但未脱明末柔媚浮艳习气。

红桥唱和中,陈维崧仍未显露阳羡词派宗主“惊悍”、“横霸”的风格,没有“敢拈大题目,出大意义”[8]3423的创作手法。

一个人的词风嬗变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

广陵唱和中,陈维崧词风有明显嬗变,阳羡词风也已凸现,且得到广陵唱和词人充分认同。

康熙五年秋,他落第回广陵,长年落拓,四处飘零,前途一片黯淡。

在广陵和激荡的氛围中,陈维崧12首唱和词宣泄末路英雄的孤愤。

如《念奴娇·被酒呈荔裳……》:仆何为者,是东吴愁客、最能击筑。

记得阿奴年少日,曾直高人品目。

甚矣吾衰,时乎不再,二语哪堪读。

朱门列戟,此中何限粱肉。

幸遇衮衮诸公,怜而召我,共看东篱菊。

我意亦思归去耳,聊葺溪干破屋。

行乞歌场,为佣屠肆,也觅三餐粥。

安能谿刻,矫廉长效孤竹。

此词凄楚悲凉,透出英雄末路的情感,郁怒愤激之气。

这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今日布衣,昔年公子。

空存老屋,但守残书。

泣不成章,慨当以慷。

”因而怀有“无命有才,天只人只”[9]的巨大哀痛。

广陵唱和中陈维崧常常流露出身世之感。

如“挥笔自笑,吾生长是碌碌”(《念奴娇·小春红桥宴集,同限一“屋”韵》);“仆本恨人臣已老,怕听将归丝竹”(《念奴娇·曹顾庵、王西樵……》)。

从自我人生的评价中,陈维崧时时难以逃离萧条落寞的心境。

广陵唱和中陈维崧所作大多数都是送别、纪事等普通题材,但他写得骨力遒劲,气势恢宏,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念奴娇·延令季沧苇席……》:长途迫岁,正黄河飞雪、马都没腹。

裤缚黄皮雄舞槊,那顾从奴蝟缩。

斫彘屠门,射雕塞上,生啖黄獐肉。

看君意气,真成勇过贲育。

况是历落盘龙,风流公瑾,海内标名目。

此去长安声价重,定压庾徐潘陆。

愧我牢骚,借人杯炙,送汝登华轴。

慈恩题罢,归鞭春画须速。

这首词意象雄奇,才气横溢,气魄宏大。

雷伯顾评论:“苍茫雄浑,跌宕磊砢,作使司马迁驱策李延寿”[4],颇能道中迦陵词风。

总之,陈维崧《广陵倡和词》已充分显现出阳羡词风趋向,显现出词风嬗变的轨迹。

《广陵倡和词》中,陈维崧有大量评语:峭句盘空,如秋鹰削草。

结句峭绝,如劲弩之射潮(评王士禄)学士念奴娇诸什,原本庄骚出入杨马,写艳则金谷成围,纬愁则湘娥欲泣。

较昨者湖上满江红词更为深浑,直欲超苏陆,而上之梅溪芗林,未足以相俪也。

(评曹尔堪)遒声壮节却从辛陆外,别开幽径,真是异笔。

(评陈世祥)慷当以慨,易水雍门,必有变色离席者。

(评季公琦)作小词直似作一篇传叙大文字。

此吾辈近日新辟蚕丛,秦黄诸公未之梦见。

(评邓汉仪)陈维崧评词使用“峭句盘空”、“深浑”、“遒声壮节”、“慷当以慨”、“铁绰板”等富有强劲力度的语汇,参照对象为“苏陆”、“辛陆”。

既反映广陵和时词风强劲已成主流,又反映了他崇尚豪放的阳羡词学理论已经定型。

这种理论观念渗透着他对广陵唱和及词坛风气的深刻感受和精辟见解。

《广陵倡和词》中,王士禄等其他词人也有对大量对陈维崧词的评语,表现出对陈维崧词风的赞扬。

掀髯长啸,致足空群,读一结可议词家造语法。

(王士禄评)涉笔写叙,动得环诡,信是惊才。

(季沧苇评)风期历落,令人想王大将军歌老骥时。

(邓汉仪)嵯峨以使势,磊砢以叙情一篇,龙门列传也。

宁第以倚声目之。

(范国禄评)排奡跳荡如崖屋之方崩。

(沈泌评)从以上词人的评语,可看出陈维崧词风的雄浑豪宕,且此词风已得词人们的认同和赞赏。

从个体条件看,他开宗立派的个体条件在广陵唱和时已经具备;从整个词坛看,豪放词风越发强劲,风行词坛指日可待,逐渐成为词坛主流。

进一步促进了阳羡词派的成立。

这是陈维崧词风定型的标志。

参考文献:[1]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2]赵伯陶.王士祯诗选[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王士祯.衍波词[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4]曹尔堪,等.广陵倡和词[M].清初刻本.[5]李康化.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1.[6]陈乃乾.清名家词[C].上海:上海书店,1982.[7]王士祯,等.红桥倡和词[M].清初刻本.[8]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C]//.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9]蒋永修.陈检讨迦陵先生传[M].清康熙刻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