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性主义
感谢您的聆听
THE END
对罗西而言,建筑设计就是通过捕捉城市中“集 体记忆”的“原型”,来揭示建筑文化的永恒性。
阿尔多·罗西
Aldo Rossi (1931-1997)
“我一直认为我的建 筑是永恒的,我不是 沉迷于建筑,但我是 一直试图以一种真实 的方式来做建筑”
罗西
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1931-1997)
从立面上来看,两边地,中间高,形成了一个山形的走势。
建筑的轴线
立面上是完全对称 的,对应的平面外 墙也同样如此,但 是内部为了满足功 能的需求,不没有 完全对称,做了一 定调整
北立面
南立面
·
首层平面
二层平面
·
三层平面
四层平面
虚实处理
三个建筑实体自然而然的 夹出了两个半开敞的空间, 这是罗西比较善于运用的 方法,这种空间处理的方 法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 个是照顾房间的采光需求, 另外一个就是可以使整个 空间布局给活起来。
创作历程
社会政治阶段
城市阶段
各种方法设计阶段
对国际建筑界的影响阶段
罗西的四个阶段
1:这个阶段对他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卷入了一系列的社会和政治潮流中,在这阶段当中他思考了文化 问题,这些文化问题,成为了他晚些时候的理论框架,也正是从这时起他开始了对城市进行文化渊源的探讨, 学生时代的他兴趣是新古典主义,后来又侧重文化渊源的探讨,继而又转向了意大利城市论战,1964前后则 关注在城市层次上类型学与形态学之间的关系。 2:城市阶段:从1965-1969年,在此期问他参加了编辑,出版工作,并从事理论教学活动。在教学方面 的兴趣,对他的思维演化至关重要。在兼做《城市建筑》编辑时,将建筑确定为自主的对象,并认为建筑的 正确与否应通过历史上的惯例来确立。他将建筑作为严格的精神领域,建筑是理性的构建起来的,并认为存 建筑领域中任何一个操作均有严格的意义。他的理性思想在此阶段充分体现。 3:各种设计方案阶段:1970-1980年,罗西的理沦建立起来了,并将理沦和实践紧密结合。在此阶段, 设计和写作对他同等重要,但他更偏爱用图像媒介来表达他的思想。1971年是其生活的转折点,他由由于支 持学生运动而与其他八位教授一起被免去了职位。
构思草图
剖面—1
剖面—2
台阶与天窗
从河流处看过去
建筑背面
几何分析 建筑的轴线 建筑的虚实处理 收头方法 材质选用
几何分析
通过这个平面,我们可以看出: 两边建筑的端线是平齐的,并且正好穿过 交通核的内部,中间建筑和阳光大厅的顶 点切线是基本平齐的,建筑是一个完整的 正方形。而且,交通核基本上是位于整栋 建筑的中心之上的。
这种建筑造型不 是典型的北欧风格,但 却基本体现出西班牙 植民建筑的影响,大 厅里神圣的光线和普 通居室的对比,表现出 了日常生活的短暂和 宗教生活的永恒。
罗西将来自于当地的公共 建筑、教会建筑、工业建筑的 意向融为一体,认为公共建筑 是由中心空间所体现的,在这 栋建筑中,他利用主楼梯形成 了一个室内广场,并利用玻璃 斜天棚采光。罗西认为这样做 是为了“将光带入博物馆内部, 并在某种程度上,用城市的活 力照亮历史的阴影。
意大利新理性主义
二战后,国际式的现代主义建筑暴露出其对时代发展的滞后性, 同时西方建筑文化迈向了多元论的道路。在这种背景下,后现代主 义与新理性主义构成了两大思潮。新理性主义又称“坦丹扎学派”, 代表人就是阿尔多-罗西。它拒绝“形式追随功能”的法则,而提 出“回到理性”的口号。新理性主义在继承理性主义的同时,发 展、引申出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新理性主义对已经逐渐教条和僵化的“现代主义”提出了质疑和 修正,它主张在坚持理性主义原则的同时回到传统中去学习,从传 统中寻找失去的意义。
博尼方丹博物馆在建筑中对新理性主义的体现
罗西为荷兰马斯特里赫特设计时,将当地的公 共建筑、教会建筑和工业建筑的意向融为一体,高 耸的砖墙令人联想到传统街道,体现了建筑与城市 的关系,他从城市总体考虑了建筑风格。 作为博物馆构图中心的穹顶塔楼似乎暗示着洗 礼堂或钟楼的意象,而外包锌板又唤起了人们对曾 经作为制陶工厂的这片土地的回忆。
运用象征形式,罗西设计出了典型的荷兰建筑,金属穹顶从平 坦的河岸景色中升起,使人想起那些教常的尖塔和风车;室内的主 楼梯也暗示着对于文化的追溯,他的抽象形式融合了对荷兰和其历 史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更为持久的存在形式。
这体现了罗西建筑的永恒性
当人们靠近这座建筑的时候,首先 会被它那高耸而醒目的门厅所吸引, 那是一个典型的阳光大厅,这种阳光大 厅首先出现在苏黎世大学的校园建筑 中。
除了上面提到的关于理论的《城市建筑》和类型学外,他在实际建筑 设计领域也有很多的作品.罗西是一个多产的建筑师,在自己的建筑创作中爱用精确简单的几 何形体,他的主要建筑作品有:威尼斯水上剧场、博戈里科市政厅、卡洛. 卡塔尼奥大学、林奈机场、维尔巴尼亚研究中心、圣卡多公墓、佩鲁贾社 区中心、多里购物中心、米兰格拉拉公寓、巴西集合住宅、现代艺术中心、 拉维莱特公寓、博尼芳丹博物馆、迪斯尼办公建筑群、弗雷德里希大街公 寓、广场饭店等。他的作品体现了单纯几何体的简洁性以及对城市历史环 境的思考。
4:对国际建筑界的影响阶段:1980-1997,作为理论家,创作家,艺术家,教师兼建筑师的罗西,以实 践为主,前面阶段的理论活动,为此阶段做了准备,他的作品在他的祖国意大利以至国际范围内获得了很大 声望。
这是罗西的后期作品,体 现了他对丰富的材质与构造 的追求,以及对地方历史更 喜剧性地提炼。
意大利新理性主义
新理性主义的兴起以两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发表 为标志,即罗西的《城市建筑》和格拉西的《建筑 的结构逻辑》。在他们的理论中,回归秩序的途径 就是引用类推法而产生的类型分析法,其中以罗西 的类型学理论最有影响。 他超越了一般关于建筑性质的特征识别与认同 的讨论,而是把建筑现象归因于人类普遍的建筑经 验的心理积存。罗西认为,构成城市的建筑是文化 的产物,建筑的生成联系着一种深层结构,而这种 深层结构存在于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之中,是一种 “集体无意识”,它隐藏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具有 一种文化中的原型特征。
当代建筑思潮评析
以罗西的博尼方丹博物馆为例
——新理性主义
目录
新理性主义介绍
罗西的创作历程简介
博尼方丹博物馆分析
新理性主义
起源及发展: 理性主义是20 世纪20 年代意大利出现的建筑思潮。它试图将意大利传统文化 精神融入现代建筑语言 新理性主义是20 世纪60 年代意大利出现的建筑思潮,冠以“新”,是相对意大利20 世纪20 年代出现的理性主义建筑流派。也称坦丹札学派。 代表人物:意大利建筑师、理论家A.罗西;G.格拉希,Rob克里尔;Leon克里尔等。 理论基础: 以历史建筑当做参考起点,然后逐步推演回到原初的状态,追索建筑的根源。
博尼方丹博物馆新馆 年份:1993年 地点:荷兰
西班牙殖民地风格建筑
西班牙的耶稣会统治着殖 民地,因此教堂都是拉丁 十字式的,正面完全照哥 特式教堂的形制,有一对 塔。不过在十字交叉点上, 往往有一穹顶。
这座博物馆由三座并行的建筑及它们的联系部分组成,背后是一条景色优美原小 河。 E形的平面构成两个朝向河面的开放院落,有扶壁支撑的中段和外包锌板的穹顶 塔楼成为戏剧性的焦点,似乎在暗示着洗礼堂与钟楼之间的联系。
新理性主义的核心是抵抗功能主义和技术至上的现代工业化城市及其建筑,试图将建筑 重新返回到城市历史文脉中,并以类型学的方式建立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建筑形式 原则,以保持城市历史与建筑艺术的延续性。
■ 在使用建筑符号上不主张模仿古典的装饰细节,而强调使用古典主义的几何形式的应 用,特别是圆形、圆柱形、长方形、方形等等,这些形式是古典建筑的根本。 ■ 这个流派与其他后现代主义派的区别在于它强调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从城市的总体考 虑来选择风格,同时排斥通俗文化,建筑形象大多严肃、庄重。
高耸的砖墙可联想到广场或传统街道,包 锌的穹顶,烟囱般的交通体,方格玻璃窗, 钢丝网拱,这些都仿佛仍在追忆这片土地作 为制陶工厂的历史。
启示
材质的选用召唤场所的记忆
罗西利用简单的形体,和场地原有建筑、周边工业区的材质来表达对历史的追 忆,这反映了建筑精神层面的东西,很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在咱们中国也有这 样一名建筑师在做同样的事情,那就是王树,比如他设计的宁波博物馆。“衣 食足而知荣辱”,在中国今天的建筑行业,我们的衣食已经足了,接下来就应 该要知荣辱了,这个知荣辱就是要挖掘建筑的历史、文化精神层面的内涵。
两边都是比较实的砖墙,是与场地原有的建筑以及周边的建筑的材质选用一致的,中间是用了大面积的 玻璃窗。整个建筑的正中间也是建筑最为突出的部分,采用了比较显眼的工业材料,虚实搭配比较和谐。
收头方法
两边的顶部采用了玻璃窗的形式,中间的阳光大厅则采用一个穹顶的形式,自然而然的起到了收头的作用。
材质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