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进气系统
10
11
机首进气:进气
道在机头位置。
12
腹部进气:
三代战斗机多采用此种进气道如美国 的F-16,欧洲的EF-2000,中国的歼 10等
13
14
两侧进气。现代战斗机最常见 的进气道布局。如美国的F15, 俄罗斯的MIG-23,中国的J8Ⅱ 等。
15
背部进气。现役的有B-2 ,A-10等。
16
第三讲 航空发动机进气系统
1
主要内容
1、进气道功用和参数 2、进气道在飞机上的安装形式 3、进气道的结构形式
2
进气道
进气由飞机的进口(或发动机短舱进口)至发动机进口所经过的一 段管道称为发动机的进气道。
进气道用于从外界吸入空气,将空气供给发动机并在较高的飞行 马赫数下利用气流速度减速增压。
3
4
29
移动中心体
30
二元进气道调节
31
32
33
当发动机所需流量小于进气道提供的 流量时,压气机前反压增加,正激波 前移,直至被推出口外。
27
喘振
亚临界工况时,产生流量和压力的低频大振幅脉动; 不仅使发动机性能下降,而且有可能造成发动机熄火或损坏机件 。
嗡鸣
在超点之后,不仅会降 低发动机性能,情况严重时,甚 至使发动机不能正常工作。其主 要的问题是发动机所需要的流量 和进气道所提供的流量不匹配。
21
超音速进气道
当超声速飞机的设计飞行马赫数较大时,如果仍然使用 亚声速进气道会存在很强的脱体弓形激波,总压恢复系 数很低,发动机的推力损失严重。为避免大飞行马赫数 下的发动机推力严重损失,通常采用超声速进气道。
22
气动原理: 用多波系代替一道正激波,将超音速流转变
为亚音速气流,减少损失,提高总压恢复系数。
进气系统
由进气道、进气道控制装置、放气门和辅助进气门、附面层 吸除装置和防止外来物进入的防护装置等组成
5
进气道的工作对发动机的影响
1、影响发动机的空气流量; 2、流场畸变影响发动机工作特性; 3、影响发动机有效推力.
6
基本要求
1、小的总压损失,达到减速增压任务; 2、所有飞行条件和发动机工作状态下,避
免气流不均匀; 3、进气道外阻力尽可能小。
7
总压恢复系数
进气道出口气流的总压和未受扰动气流的 总压之比。
i
Pt 2 pt 0
总压恢复系数是进气道内流损失程度的量度,总压恢复系数越大,气流在 压气机的增压比越高。
总压恢复系数降低1%,使推力下降1.5~2%,耗油率提高0.3~0.5%。
8
9
进气道在飞机上的安装
17
发动机短舱进气: 一般运输机与轰炸机都采用这种进 气方式。
18
亚音速进气道
亚声速进气道主要用于亚声速飞机或飞行马赫数 的低超声速飞机。例如,亚声速军用运输机和民航机的巡航飞行马
赫一M数般跨装a声0有速亚飞1声,机.6速一进~般气1具.道7有。高亚声速巡航速度和不大的超声速,M为a0保证0其.8多~状态0.9
性和机动性的要求,这类飞机的进气道可设计成几何不可调的亚声速进气道。
19
亚声速飞机的进气道一般选 取飞机的巡航状态为设计状态 ,典型的亚声速进气道是一段 扩张型通道
进气道参数沿流程变化
20
01—1: 主要是扩压,然后有一小段收敛,扩压一般在进气道的前面 部分,可使气流速度下降,减小沿进气道内的流动损失。在压气机前 有一段收敛段是使气流较均匀地进入压气机。
超音速进气道的类型
23
混合式超音速进气道的特点:
1、外形较平直,可以减少进气道的 外阻; 2、最后一道正激波,位置和强度可 调,工作相对稳定; 3、起动容易。
24
超音速进气道的特性:
超音速进气道工作特性比较 敏感,它取决于飞行马赫数 和发动机工作状态。
25
飞行马赫数的变化对波系的影响
26
扩压段正激波推出口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