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3~94页例1、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2题。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使学生认识画圆的工具,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技能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三角板、圆形纸片学具准备:直尺、三角尺、圆规、绳线一根、图钉、铅笔、硬币、圆形纸片教学流程: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们邀请我们去看骑自行车比赛,高兴吗?请看(媒体显示画面):小狗、小白兔、小花猫各自准备了一辆自行车,[车轮分别是(1)椭圆形的、(2)圆形的但车轴不在中心(3)圆形且车轴在中心],现在比赛还没开始呢,我们先来猜猜看;最后谁能得第一?师:XX同学的猜测对吗?等学了“圆的认识”这一课,我们就能有根有据地回答这个问题了。
(板书课题)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一)教学例11、找身边的圆师:以前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了,说一说,在我们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生1:透明胶带,生2:衣服上的纽扣,生3:碗……课件出示一些圆形物体。
如:奥运五环、建筑物、圆形标志……2、从实物中抽象出圆师:那到底什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圆呢?请看(出示课件)这是一个外表呈圆形的物体——钟,如果沿着它的外沿把它画下来,就成了一个圆。
3、动手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师:圆是一个很美的几何图形,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个圆?听清要求:根据桌上的钉子、线、铅笔、硬币、尺等材料,小组合作,在纸上画一个圆。
比一比,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生动手操作,师行间巡视。
画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画的?4、比较:突出圆是曲线图形师:你觉得圆和以前所学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平面上的直线图形,而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二)教学例21、介绍圆规师:前面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画出了圆,数学上还有一样专门画圆的工具——圆规,用它可以又方便又准确地画出圆来。
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其作用。
2、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师:你能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吗?边画边想:用圆规画圆一般分哪几个步骤?3、组织交流画后交流,使学生明确用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并适时板书:定点、定距、旋转。
4、让学生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投影出示题目)画圆:看谁画得又快又好(1)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2厘米。
(2)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1.5厘米投影展示学生画的情况5、自学课本,初知圆的各部分名称师:刚才画圆时这个固定的点和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数学家们还分别把它们规定为不同的名称,并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呢?想知道吗?请自学课本94页。
自学后交流:圆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圆心O 半径r 直径d6、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1)折一折,找圆心师:拿出你们事先剪好的圆形纸片我们一起来折一折:先把它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这样多折几次。
可以想象这样折下去能折出多少条折痕?仔细观察:从中你能找到圆心吗?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并标上圆心O。
强调:圆中心的一点就是圆心。
它就是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
(2)理解半径师:你能从这些折痕中找到半径吗?任意画出一条半径,并用字母r表示。
观察并讨论:什么叫半径?半径有什么特点?讨论后交流。
同时出示课件,闪烁两个端点,使学生明确:半径是一条线段;它的一个端点在圆心,另一个端点在圆上;它的长度就是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
判断:(出示课件)右图中哪条线段是半径?(3)认识圆心和半径的作用拿出你们前面画的两个圆,先说出这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多少?再看看这两个圆的位置和这两个圆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板书: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4)理解直径师:再拿出折过的圆纸片,仔细观察:直径是怎样的一条折痕?在圆纸片上画出一条直径,并用字母d表示。
讨论:什么叫直径?直径有什么特点?讨论后交流,同时出示课件:(1)显示圆内的一条直径。
(2)闪烁圆心和圆上的两个端点。
使学生明确直径的特点:(1)通过圆心。
(2)两端都在圆上判断:完成书后“练一练”第1题。
(三)教学例31、合作探究圆的特征师: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研究圆的特征了。
下面我们先按要求动手操作,再在小组里讨论,看圆里究竟藏有怎样的秘密?拿出圆形纸片,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议一议:(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3)同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通过画、量、比、折,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细小的发现都记录下来,并填写好“我的发现”,准备交流。
看哪个组发现得多。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第(1)个问题可让学生结合前面的“折一折”,即已折过的圆纸片来说明;也可以采取在组内比赛的形式,画一画,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画得条数多?可以想象:照这样画下去能画多少条?第(2)、(3)个问题可通过测量或推理来说明。
第(4)个问题可通过把圆沿不同方向对折来说明。
根据汇报交流,教者适时进行板书:无数条长度都相等d=2r r = d/23、验证结论师:以上结论对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出示课件:对上述结论进行验证。
师拿出大小不等的两个圆追问:这个小圆的直径会是大圆的半径的两倍吗?那上述前三个问题的结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成立?强调:在同一个圆(或等圆)中(板书)提问:看到d=2r r = d/2这个关系式,你能想到什么?让学生知道:(1)“半径”这个“半”字的含义,直径和半径的关系非常密切。
(2)已知半径可以求直径,已知直径也可以求半径。
(3)半径和直径都能决定圆的大小。
追问: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完成书后“练一练”第2题。
三、辨析比较、强化理解判断:(1)两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2)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5厘米的圆大。
()(3)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4)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半径的长度。
()(5)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学以致用、解决问题1、完成书后练习十七第1题2、完成书后练习十七第2题3、下图中,你看到什么条件?还能想到什么?半径4米10分米4、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1)怎样在操场上画一个较大的圆?(2)在古代的一次军事作战中,部队营房秘密围成一个圆,为了便于司令部同每一个营房直接联系,请问:司令部最好设在哪里?(出示课件)(3)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跟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有关呢?(如:街头有人卖艺时,观看的人会不知不觉地围成一个圆形……)5、讨论导入新课的题目:现在谁能有根有据地说一说三个小动物谁能得第一?(师拿出一枚圆形奖章)这枚圆形奖章谁有可能得到?为什么?让学生明白: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始终相等。
这样跑起来就又快又稳。
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作业设计:画圆(标出圆心、半径、直径)1、半径2厘米2、直径5厘米板书设计:圆的认识教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
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
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
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讨论怎样在操场画一个较大的圆。
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1、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利用板书中的圆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圆内、圆外、圆上三个名称。
进而理解圆上有无数个点”、“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部分内容教材里没有安排,但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补充这一内容,对圆的概念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探讨特征,通过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3、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的特征,有了探讨半径特征的经验,直径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
4、最后,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1、利用圆规画圆的环节:教学还不够细致,在巡视时感觉学生画的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巩固运用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画圆的方法,特别是没有在画的过程中认识、领悟到:半径的长度也就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2、最后的延伸部分:让学生讨论在操场上画出一个较大的圆的设计方案,部分学生没有想到较好的方法。
这也是教学中渗透圆的特征还不够充分,如果较好的理解了古代人画圆的方法,应该能很好的突破。